“小电驴”迎强监管 充换电设施建设升温

新华网 2024年05月21日 09:05:21

      快捷方便的电动自行车俗称“小电驴”,是群众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如何在便利出行的同时保证安全?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对电动自行车的监管全面加强,明确提出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推进力度,相关市场被加速催化。

      走进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上海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创新实践基地,一座顶上铺满光伏板的光储充一体化车棚映入眼帘。这里安装了电动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换电柜等多元化充换电设备,不时有外卖骑手前来更换电池。

      从电动自行车内取出电池,扫码打开换电柜仓门,将电池放入,再取出一块充满的电池装入电动自行车,这一过程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送外卖时间就是金钱,在这换电池能节省时间,我一天大概得换五六次。”一位骑手这样总结自己的使用感受。

      中国铁塔上海闵行区公司拓展经理季晓杰介绍说,该基地创新试点的光储充换电智能系统每小时发电量可达14度,配合储能电池,极限供电1小时可达25度,最大限度使用绿色能源,实现智慧化管理。

      “现在对电动自行车规范充换电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的充换电设施按照消防要求建设在小区,使用起来更便利更安全。”上海市闵行区房屋事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孙维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今年上海市房管系统协同开展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攻坚行动,对尚未完成充电设施建设的住宅小区,根据小区客观条件和充电需求,加快推进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其中,闵行区今年计划在31个无场地条件小区因地制宜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

      事实上,不只是上海,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关于电动自行车的多项要求规范密集出台,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充换电、报废回收等各环节安全水平,各地也纷纷启动了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按照国务院安委办部署,要疏堵结合解决难题,新建项目要将停放充电设施纳入项目配套规划、落实配建要求,既有小区要增设停放充电设施,多措并举管理和约束“进楼入户”行为。

      记者5月19日在北京市丰台区某小区张贴出来的公告上注意到,近日该小区所有老旧电动车充电桩将被更换。当前,这样的行动正在全市多个小区进行。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已累计建成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接口95万个,车桩配比约为1:3.5,今年拟新建20万个充电设施接口。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决定》将于6月1日起施行,明确要加大对充电设施建设的推进力度。山西提出在满足城市规划、消防安全等前提下,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尊重居民意愿,加快推动既有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和停放场所建设。

      众多企业也在加速布局。这其中有哈啰等共享单车企业,也有雅迪等电动自行车整车企业,还有依托现有丰富站址资源发展能源业务的中国铁塔等。早在2019年,中国铁塔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铁塔能源有限公司开展充换电业务。截至今年3月底,铁塔充电业务覆盖城市已达388个,部署充电端口194.4万个,服务用户超过1600万户。累计部署换电网点6.8万个,每天为超过百万外卖骑手、快递小哥提供超200万次换电服务。

      弗若斯特沙利文等多家咨询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换电设施的铺设完善、换电标准体系逐步建立、换电消费习惯的养成,再加上各地区相继推出的“充电不入户”的强制性政策,中国电动两轮车换电服务渗透率将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预计到2026年,这一市场的规模将超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40%。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盈利模式来看,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当前电动自行车充电业务收益较低,而换电柜更适合外卖和快递行业,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价格偏高,C端家庭用户充换电市场仍待探索。

      此外,受电力条件、建设选址等因素影响,老旧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仍面临诸多难题。而且,一些地方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收费存在价格贵、不透明等现象,部分企业运营维护不到位。业内人士建议,各部门应多方协作、因地制宜,解决好建设模式、场地使用、收费规范等问题,并加强监管,确保相关设施安全运行。(记者 王璐 实习生 裴桐)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