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在“图新进取”中激发更多可能-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1 16:44:24
来源:新华社

中国茶产业在“图新进取”中激发更多可能

字体:

  新华社合肥5月21日电 (记者马欣然、白斌、张端)游茶山、采茶趣、学制茶、唱茶歌、尝茶餐……初夏时节,掩映在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鼓岭千亩碧浪中的春伦休闲农业观光生态园,游人如织。

  “小茶叶也能做出大创意。近年来,公司开辟茶园游、推出文创零售、新建中式茶饮店、进行跨界合作,销售网络遍布法国、英国等数十个国家,去年营销总额近24亿元人民币,实现新突破。”春伦集团董事长傅天龙说。

  福建是中国产茶大省。在傅天龙看来,中国茶产业正以“创新茶饮+沉浸式美学空间+文化创意新零售+N”为组合模式,加速融入文旅、餐饮、大健康等新赛道。

  5月17日,观众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现场品茶。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5月21日是第五个国际茶日,这是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作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近年来中国茶产业消费场景更丰富、产品供给更多元、消费群体更年轻,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茶叶产量355万吨,增产6.1%,位居世界第一。

  “借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新模式,中国茶打通从一产到三产、从农产品到休闲品的全链条发展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助力新国潮发展的关键力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说,这堪称中国茶产业的“图新进取”。

  当前,中国茶产业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借势促进消费结构调整与升级,在保持市场需求基本稳定的同时,培育并拓展了茶饮料、茶衍生品等多个新增长领域,吸引一众从业者竞逐蓝海。

  走进安徽省黄山市商山镇巴坊片机采茶园,一望无际的碧绿茶海顺着山势绵延不绝,微风拂过,茶香四溢。

  与往年的春夏时节一样,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负责人周力正忙着低头查看茶情,为公司研发中式茶饮产品找寻新创意。

  农夫山泉是中国饮料行业巨头。随着年轻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健康化的茶饮需求涌现,这家公司打算在去年9月启动的农夫山泉黄山基地项目基础上,再将30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现代化研发中心落户黄山。

  “这是公司加码布局茶饮赛道的重要战略之一。”周力说,产自安徽的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都是飘香世界的中国名茶,公司将就地取材,上新具有安徽地域特色、融入徽州茶文化的茶饮料产品。

  5月20日,南京客运段工作人员(右一)在G2807次高铁列车车厢内进行茶艺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新茶饮市场规模预计达1498亿元人民币。这份报告称,“新茶饮在营销创新、研发茶饮机智能设备、解决就业、拉动茶园产业升级等方面表现突出”。

  注入茶粉、称重封口、装盒下线……连日来,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

  “瓶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带有可冲泡茶粉的瓶盖不多见。轻轻一扭,茶粉浸入杯中,摇一摇即可饮用,口味浓醇又方便快捷。”华绿园公司总经理章志强向记者演示了一款市场茶饮新宠的使用方法。

  运用冷萃提取技术的现泡茶、应用氮气保鲜技术的胶囊茶……他身后的展示台上还摆有大大小小近百款茶饮产品。

  “经过市场调研后我们发现,科技赋能是茶产业发展的硬道理。”章志强说,公司配有一支由茶学博士带领的高精尖专业研发团队,近3年来,新拓展组建的研发部实验项目100多项,拥有专利8个,力争以茶科技的硬实力和茶文化的软实力,激发茶产业的无限可能。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认为,中国茶产业正抢抓市场机遇,在供给侧持续发力,不断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升产品丰富度和附加值,已构建起一套渐趋成熟、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茶产业链供应链。

  安徽省黄山市谢裕大茶博园景区非遗制茶坊内,杀青、散热、揉捻、烘干……一道道工序让来访的外国游客见证了一片茶叶的蝶变。

  5月19日,“茶和天下·雅集”暨中国(四川)大熊猫文化和旅游周文创展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行,演员在活动上表演采茶舞。新华社发(弗朗西斯科·卡涅多摄)

  两年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馆长徐纪苗看来,中国茶连接着人与自然,连接着历史与现实,也连接着文化、经济和美好生活,既可品味“新意蒸腾”,更可品读中国。

  茶起源于中国,行于世界。茶在历史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从古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到频频亮相国际舞台的‘茶礼’‘茶艺’,一杯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是活的绿色文化遗产。”徐纪苗说,如何向世界展现中国茶中的万千气象,是他和一众从业者眼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纠错】 【责任编辑:赵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