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大寒

[dà hán]
二十四节气之一
展开1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日左右交节[37]。大寒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1-2][5][12][31]
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尾牙祭,亦称“做牙”、“做牙祭”等,民间有做完牙祭后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流行的年尾“年会”是“尾牙祭”的遗俗。[10-11][29]
中文名
大寒
外文名
Great Cold
代表寓意
天气严寒,最寒冷的时期到来
气候特点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
太阳位置
太阳到达黄经300°
风俗活动
尾牙祭
风俗食物
腊八粥
农事活动
加强牲畜、越冬作物防寒防冻
养    生
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
三    候
鸡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公历时间
公历1月20日左右[37]

节气简介

播报
编辑
探促体弃拒壳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解释道:“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极言大寒之冷。这个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也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期。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它是一个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18-20][26]
虽然在冬至节气是北半球太阳高度最低的时候,但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却是在冬至节气以后的小寒、大寒节气,尤其是大寒节气;这是因为冬至节恋柜劝签气以后,太阳光的直射点会逐渐的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婆体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始终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始终处于散失的状酷影格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冬至之弃体喇后,北半球的温度还在持续降低,在大寒节气时段温度降到最低。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南北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婶轿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一些沿海地区来说,洪尝芝最冷是在大寒节气。[1][4][12][18-19][24-25]

气象变化

播报
编辑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中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全年最低气温出现在大寒节气内。[15][26][31]
大寒小寒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根据中国常年的气候数据统计,中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段是在每年的公历1月中旬(11日-20日)。每年的小寒节气从1月5-7日开始,一个节气约15天,中旬恰在小寒节气之内;因此,对北方大部地区来说,小寒的确冷于大寒。但对于南方一些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时最冷;大寒节气一般从1月20-21日开始,公历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些地区全年中最冷的时段。[2][14-15]
大寒

农事活动

播报
编辑
大寒时节,在农业生产中要掌握好冷暖变化规律,根据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等,合理种植农作物,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在小寒大寒节气温度降到最低。在北方地区,这时期田地已被冰雪覆盖,没有农活。南方地里没有冻结,农事活动尚可进行。[6][26][35]
由于中国南北地域跨度大,所以,同样的小寒节气,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生产农事。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大部分地区田间已经没有太多的农活,都进行歇冬。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在南方地区则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并做好防寒防冻、兴修水利等工作。[6][27-28]

传统习俗

播报
编辑
  • 大寒迎年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年节恰在立春前后,大寒一到年味渐浓。大寒节气往往与岁末时间相重合,期间的一些民俗多了些辞旧迎新的意味。这节气期间,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腊味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作为年尾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忙过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所谓“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2][4][34]
“食糯”,就是大寒节气这天,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4]  
“纵饮”,指放开宴乐,纵情喝酒。东汉蔡邕《独断》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4] 
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做牙有“头牙”和“尾牙”的讲究,头牙在农历的二月二,尾牙则在腊月十六,全家坐一起“食尾牙”。但对雇工来说,尾牙可不好食,因为雇主往往会在餐桌上决定雇工来年的去留,故有“吃头牙粘嘴须,吃尾牙面忧忧”一说。尾牙餐很丰盛,硬菜少不了一只鸡。过去不好明说解雇,便用鸡头示意,鸡头朝谁表示解雇谁。因为有这种“潜规则”,为了让辛苦一年的雇工好好用完年终大餐,有的好心雇主会将鸡头朝自己或是直接去掉鸡头,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4]
除尘”,又称“除陈”、“打尘”,就是大扫除:“家家刷墙,扫除不祥”,把穷运扫除掉;反之,“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除尘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进行,即“祭灶”日,除尘时要忌言语,讲究“闷声发财”。[4]  
“糊窗”,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糊窗户,换吉祥。”为了美观,有的人家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故又称“贴窗花”,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五进行。[4] 
“蒸供”,就是准备祭祀用的供品,过去供奉用的糕点、饽饽、馒头都是用面蒸制的,故称。[4] 
“腊味”,腊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腊”是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法,是指把肉类以盐或酱腌渍后,再放于通风处风干。早在《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年尾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这时的天气云量较少且少雨干燥,西北季候风开始流行,肉类不易变质且蚊虫不多,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腊月已近年,为过年腊制年肴。[20][32]
赶婚”,腊月底诸神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情况”去了,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赶在这时婚娶不用挑日子,又是农闲,所以旧时民间景象是“岁晏乡村嫁娶忙”。[4] 
“趁墟”,亦作“趁虚”或“趂虚”,南方谓趁墟,北方谓赶集。墟市,也叫“墟场”,古时,日中为市,以便贸易。墟市是乡村文化聚合之地。墟市是人们购物的地方——吃的用的,除了自行种植、生产外,只能等墟日在墟市上购买、交换。趁墟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年尾趁墟置办年货。[4][21-22][33]
“洗浴”,与“除尘”有相同用意,是搞好个人卫生,寓意洗去一年烦恼和晦气。所以年底再忙也得理个发、洗个澡,即老话所说的“有钱没钱,洗澡过年”。[4] 
“大寒迎年”的风俗还有不少,各地也不尽相同,但主题基本上是围绕“祭祀”展开的,其中一些风俗至今尚存。岁末十二月有多种称呼,如有“末冬”“季冬”“腊月”“腊冬”等别称,其中最为熟知的当属“腊月”这一别称。这个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所以有“腊月”之称。这个月举行的祭祀称为“腊祭”。岁末十二月由于处在新旧交接时段,是祭祀比较多的月份。[4][36]
  • 蒸煮糯米饭
岭南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多数年份和一些沿海地方,全年最低气温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在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如今在广东,常见这样的情景: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安徽安庆则有大寒炸春卷的习俗。[31]
  • 尾牙祭
尾牙祭
尾牙祭:中国南方一些地方的风俗,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等。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人们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土地神的称号众多,其来历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所祭“天、地、社、稷”中的社、稷之神有关。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人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所谓二月二(古时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年尾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做牙”,亦称“做牙祭”,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俗称的美餐一顿为“打牙祭”即由此而来。民间有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2][13][23]
  • 吃腊八粥
腊八节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节日,这节日习俗是吃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宋 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腊八这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和佛陀成佛有关,清代苏州文人李福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在中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华北歌谣:“老婆老婆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2]
  • 数九
民间有“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小寒节气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一些沿海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大寒节气正值“三九”严寒,“数九”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从冬至算起的),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所谓“热在三伏,冷在四九”,一年中当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四九天"。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暖和了。[2][16-17][30]

文学创作

播报
编辑

谚语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不寒寒大寒。
◇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
◇大寒小寒,无风自寒。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小寒、大寒多南风,明年六月早台风。
◇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大寒大寒,无风也寒。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
◇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
◇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
◇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大寒到极点,日后天渐暖。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3]

诗词

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宋·苏轼
春雨如暗尘,春风吹倒人。东坡数间屋,巢子与谁邻。
空床敛败絮,破灶郁生薪。相对不言寒,哀哉知我贫。
我有一瓢酒,独饮良不仁。未能赪我颊,聊复濡子唇。
故人千钟禄,驭吏醉吐茵。那知我与子,坐作寒蛩呻。
努力莫怨天,我尔皆天民。行看花柳动,共享无边春。[7]
《大寒》(宋)陆游
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可怜切云冠,局此容膝室。
吾车适已悬,吾驭久罢叱。拂麈取一编,相对辄终日。
亡羊戒多岐,学道当致一。信能宗阙里,百氏端可黜。
为山傥勿休,会见高崒嵂。颓龄虽已迫,孺子有美质。[7]
大寒出江陵西门(宋)陆游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8]
大寒吟(宋)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8]
大寒呈张太博(宋)郑獬
寒风怒蓬勃,排户入吾室。沙灰涨天黑,白日赤黄色。
捉衣拥肩坐,心脾寒憀栗。须臾天气变,阴黯如涂漆。
跳空雨雹飞,四走珠玑出。数子方叹惊,共怪天公逸。
先生携书来,昂颐杖飞策。乃召二三子,环坐与之席。
呼童令取酒,盘飣杂梨栗。酒行寒气除,春阳生四壁。
先生说大义,驰骛何纤悉。洞彻人精神,两耳飞霹雳。
老语植根节,九牛不可屈。尧眉与舜目,缅若曾相识。
如当夜黑中,光耀见赤日。退思圣贤业,所积在劘剔。
韦皮画山龙,块泥亦瓦砾。人固有识智,非如物之植。
而不自刻苦,昼夜如刀尺。年齿方壮健,男儿宜努力。
方今太平民,尚未获苏息。谁能拱两手,看人树勋绩。[8-9]

起居养生

播报
编辑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亦是进补好时节。大寒正是一个由冬到春的过渡时期,饮食起居应随之“转轨”。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2][26]  
  • 安心养性,怡神敛气
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
  • 注意御寒保暖
由于天气寒冷,上了年纪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缩和动作缓慢的现象,因此,选择宽大松软、穿脱方便的冬装很重要。而在内衣选择上,以吸湿性能好、透气性强、轻盈柔软、便于洗涤、穿着舒适的纯棉针织物为宜。[2]
  • 早睡晚起,劳逸结合
大寒时节,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为了避免寒风的侵袭,理应做到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外出时也要根据自身情况添加保暖衣物。如果室内经常开暖气或空调,除了要经常开窗通风外,最好再通过使用空气加湿器等方法,提高空气中的湿度。[2]
  • 多吃苦味助心阳
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因此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抵御肾水,滋养心气,以保心肾相交,阴阳平衡。[2]
  • 进补到尾声
“过完大寒,正好一年。”此时自然界的阳气正处于从冬季的闭藏过渡到春季的升发中,人们的饮食也应顺应这一变化。冬季进补到这时需收尾,为了逐渐适应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可适当吃些白菜、油菜、胡萝卜、菜花等味甘的蔬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