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风土记

地方风物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风土记》是古代书籍名称,此书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是迄今为止中国较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风土记》也是宜兴历史上第一部记录地方风物的书。
同名书籍主要有两本,一本是中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另一本为日本女帝元明天皇时期下令编写的地理文化志书。
书    名
风土记
作    者
周处
创作年代
晋代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周处(238年—2堡堡谜99年){据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船船钻翻处碑》,周处死于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今舟夜江归采犁求胶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签判骗里,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功业更誉酷仔枣驼胜乃父。吴亡后周处仕西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遇害于沙场。

简要介绍

播报
编辑
《风土记》是由西晋周处所编,这个周处即是“周处除三害”的周处。此书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是迄今为止中国较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比另一部同类性质的地方性岁时节令专著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要早好多年。此书对于端午七夕重阳等等民俗节日,都有重要记叙。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据有关考证,《风土记》也应该是宜兴历史上第一部记录地方风物的书,可惜现今大部分均已散失。[1]

内容摘要

播报
编辑
据《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等史料记载,“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而把“农历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称为“除夕”的中国最早文献资料,就是周处所著的《风土记》。《风土记》中特别记述了除夕大年夜当时的民间习俗,拿当代话讲那是相当“讲究”: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同时《风土记》中还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即“年”这种猛兽)的记载。
对“端午”习俗,周处的《风土记》也有记载。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端午食粽已成为全国性风俗。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为“益智仁粽”。 《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这就是“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由来。当时江南地区的端午节,人们已普遍食用用菰叶裹黍米粟枣的粽子,叫简粽,也叫角黍
端午节在自家门口挂艾草、菖蒲等物,因菖蒲为世上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形,插在门口可以辟邪,所以被方士们称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周处编著的《风土记》中则有这样的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载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周处编著的《风土记》对后世各种形式的风土记产生过较大影响,也经常为多种民俗书籍所征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