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司空见惯

[sī kōng jiàn guàn]
汉语成语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司空见惯(拼音:sī kōng jiàn gu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孟棨本事诗·情感》。[1]
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职)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4]
中文名
司空见惯
拼    音
sī kōng jiàn guàn
反义词
鲜为人知
出    处
本事诗·情感》
注音字母
ㄙ ㄎㄨㄙ ㄐㄧㄢˋ ㄍㄨㄢˋ
语法结构
主谓式
语法属性
作谓语、定语、宾语

成语出处

播报
编辑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司空见惯”。[1]

成语故事

播报
编辑
诗人刘禹锡(7达多主习72一842年)出身书香门第,深受家风影响,政治汗全上主张革新。他中进士后,在京当着监察御史,参与了王叔文发起的“永贞革新”(805年)。这次革新只坚持了七个月即告失败。革新失败后,革新派被贬斥,刘禹锡被赶出京城。不久又奉诏还京,但因“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样自我表彰的诗句而得罪了新贵,又一次被贬,派往苏州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了严重水灾,他开仓赈饥、免赋减役,深受民众的爱戴。民众把他与韦应物达嚷牛腊甩棵甩担、白居易并称,赞之为“苏州三贤”,还建有“三贤堂”呢![2]
就在苏州刺史任内,他与曾任司空的李绅交好。李绅邀他去饮酒,还请多堡恋了歌妓即席作陪。刘禹锡有所感而作诗一首,其中有这样四句:承旬陵“高髻云鬟官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意思是说,李司空对歌妓作陪这样的场景已经司空见惯了,不觉得奇怪,我刘禹锡对此却有断肠刻骨之痛。据传,李绅为了表明自己并非迷恋女色,不久要将歌妓送给刘禹锡,刘禹锡婉谢了。[2]
李绅企只击《悯农》诗传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事发生在史称“永贞革新”和“元和之治”(805-820年)时期,“司空见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那样委靡不振了。[2]

成语寓意

播报
编辑
当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也对歌妓作陪这样的场景已经司空见惯,不觉得奇怪时,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委靡不振。而在社会,老人摔倒没有人扶、行人随意闯红灯、垃圾随手丢地上等一系列不正常的事物逐渐被人们“司空见惯”时,应当警醒,无论一件事物是否被大众“司空见惯”,人们都不应该随波逐流。[2-3]

成语运用

播报
编辑
成文用法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4]
运用示例
宋·苏轼《满庭芳》:“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4]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幸亏洋提督早已司空见惯,看他磕头,昂不为礼。”[4]
现代·梁实秋《西雅图杂记·社会不安》:“报纸登载了好几次抢当地银行的新闻,用小字登在重要的版面上,寥寥三二十字,显然这是司空见惯引不起大家注意的事。”[4]
现代·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帝国主义’这种字样,在现今已是司空见惯了,但在当年却几乎是一种讳名。”[4]

成语辨析

播报
编辑
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意义相近,两者都有“看惯了,不感到奇怪”之意;区别在于“司空见惯”多用于书面语,“习以为常”多用于口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