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城市道路开启“塌陷模式”

评论频道 2018年11月13日

      好好的路,走着走着就塌了,这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可偏偏就发生了。11月11日,甘肃兰州一处人行道突然塌陷,一名路过女子掉入深坑瞬间被吞没。随后被救出送医,伤者被确定为肋骨骨折。塌陷原因还将进一步确认,可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今,兰州已发生大大小小16起路面塌陷事故。仅2016年就发生过19次地面塌陷,且事发路段刚处理完,塌陷事故又在附近路段发生。

女子跌落瞬间

      近年来,城市道路发生塌陷事故并不少见,但是像兰州这样常年多次发生道路塌陷伤人事故的却不多见。一座城市如此频繁地发生此类事故,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伤害,而且会给民众出行带来极大的心理阴影。试想,一个人随时有可能消失在塌陷的地洞里,脚下的路说不定何时就会塌下去,谁还能安心出行?

      对兰州经常发生塌陷事故的原因,近年来最常见的是三大观点,一是土质说,即兰州市区地处湿陷性黄土地区,当土受水浸湿,土质结构会迅速破坏,导致形成陷穴和空洞;二是管道说,即兰州市地下给排水管网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管道老化严重,一旦漏水会造成土壤稀释,造成路面塌陷;三是工程说,即由于轨道交通、建筑工程、管道改造等各类工程对地基结构、地下水文等造成的扰动,导致路面塌陷。但是否存在偷工减料或者工程质量问题,公开报道中提到的并不多。

      2016年,兰州出台了《城区道路地质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并购置了两套顶级三维探地雷达系统。有媒体报道称,其中一台价格达到300万元,号称“每小时能跑40公里”、“1公里几分钟就可以探测完”,“误差只有5公分”,甚至2016年年底就能“完成全市重要主次干道的检测”。同时,城市地下管道改造也在进行中,但显然截止目前收效甚微:城市道路依然塌陷,伤人事故依然发生。试问,此次伤人事故究竟是何原因?兰州不是年轻的城市,土质常年如此,相关部门和单位是否严格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技术规范施工作业?当时高价购入的仪器是否物尽其用并起到减少事故发生的作用?市政公用管线产权单位是否落实了地下管线巡护和隐患排查制度?究竟还有没有办法彻底根治路面塌陷问题保障百姓出行安全?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认真核查后给市民一个明确回应。

      城市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应该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一些城市管理滞后的问题越发明显,城市路面塌陷就是其中一个现象级问题。路面塌陷伤人事故在全国都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从年初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几十起因路面塌陷而造成的事故,造成十多人死伤。究其原因是一些城市发展“只重地面,不重地下”,防范意识薄弱,特别是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政出多门,错从复杂,规划、建设、管理各自为营,埋下了许多隐患。而在发现问题后,又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整体和长效的解决方案,导致路面塌陷问题难以根治。

      要从根本上解决塌陷事故的发生,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防微杜渐,不仅要使用精密仪器经常给道路做“体检”,而且要加大对施工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追究力度,实行“负责到底”、“追查到底”的追究制度,才能避免此类事故一再发生,让道路不再成为“城市杀手”,让百姓出行不再“步步惊心”。(央视网评论员 雷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