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门票降价作为景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评论频道 2018年09月14日

      近日,国家发改委召开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工作会,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确保今年“十一”黄金周前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对很多游客来说,景区门票价格可以说是与出行性价比、玩得好不好直接挂钩。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和交通出行越来越便利,国人出游的意愿也变得越来越强,景区门票价格一度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之前有报道做过一个票价计算:玩遍136家5A景区(要花19085元)需要普通百姓一年不吃不喝,随即还引发了社会热议。景区太贵“玩不起”成为了很多游客望而却步的原因。

      自今年6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以来,各省、区、市积极响应,但仍存在有些省、区、市降价幅度仅在5-10元左右的调整。相比门票“逢节就涨”的涨价力度,这着实有些“拿不出手”,有人甚至讽刺像是“逗着玩”。如此一来,这些景区仍旧能够在小长假等短时期内赚得盆满钵满,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没诚意”的降价真能营造起一个良性循环的游玩环境吗?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首先景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把好景区当成一块“唐僧肉”,给门票价格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其次,有些景区降了票价,但人流量的增加却考验着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游客在景区内游玩得好不好,决定了他们对出行体验的优劣判断,也影响着景区的长远发展。

      再来看发改委发布的指导意见提到,一些地方门票价格“额外负担”过重问题突出,并明确此次降价的意义之一在于,推动旅游业加快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所以说,门票降价与景区品质提高共鸣,才是今后顺应游客需要、时代发展的惠民方向。

      门票价格降低的同时,游客在景区内其他不必要的开支是否也能相应降低,而不是拆东墙补西墙,这同样考验着当地管理部门的责任与担当。其实,有些景区已经在产业经济转型上有成功的探索经验,如杭州西湖景区从2002年起免费开放,10年后,杭州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达到2002年的4倍。据统计显示,只要每个游客在杭州多留24小时,杭州市的年旅游综合收入便会增加100亿元。由此可见,门票如同杠杆,不但能撬动旅游业的全面提升,还能带动整个服务业突飞猛进。

      究其根本,降低门票价格的目的还是让人们游得起,以满足更多人的出游需求,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消费。这也倒逼了各地景区要摒弃单纯的门票依赖,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通过更多人性化服务、增加服务品种、拉长产业链条等多种渠道来提升游客体验,开拓游客喜爱的新型业务,实现经济效益整体提升。更进一步说,以往粗放式的门票经济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旅游的需求,这就需要政府主动牵头,让门票价格不再成为阻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而是更多地通过发展“旅游+”吸引游客,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游客体验好了,才能产生更多消费机会。而这也是促进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进步的题中之义。(央视网评论员 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