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人满为患的“大班额”需政策精准发力

评论频道 2018年09月07日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大班额成为了让许多学校困扰、令家长焦虑且无法回避的问题。近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消除大班额方向是明确的,任务是刚性的,但在方式方法上应该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希望各地高度重视,统筹各方,加大工作力度,同时在制定方案时要广泛征求意见,在确保学生利益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大班额瘦身势在必行,但是怎么瘦值得期待。

      何谓大班额?从笼统的意义上来说,大班额就是班级人数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标准班额确定的人数。根据《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准班额为小学45人、初中50人,56人以上的班叫做大班额,66人以上叫超大班额。近年来大班额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甚至一些地方大班额人数逾百。在网络上有家长拍摄了一段视频:一间教室坐满了学生,前排紧挨着讲台,后排已经挨到了后墙,个别学生上课时甚至没有课桌椅,靠墙脚蹲坐着。

      产生大班额究其根本是资源不足。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此归纳了两个词:“城市挤”和“农村弱”。“城市挤”是指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生源快速增长,但包括许多新建小区在内的居住地,没有规划标准化的学校配置,或者规划了但存在历史欠账。“农村弱”指的是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农村生源纷纷到城市就读。随着一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随迁就读,也出现了一批所谓的“超级学校”,所有的学生都挤破头,使得原本紧缺的资源矛盾更加突出。这就要求解决大班额应切实针对教育受众的需求,进行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

      近日结束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再次强调,要确保在今年底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控制在2%以内)、2020年底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控制在5%以内)。教育部门早在2016年就提出“消除大班额”的目标。并于去年发布了《2017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缓解大班额教学的弊端要求从机制矛盾上入手,均衡教育资源,集中新建和扩容改造一批城镇学校,同时提高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教育质量。这不仅需要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更需要用好智慧加减法,求解“人”“地”“钱”之间的关系平衡。要着眼于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根源性问题,必须要看到,学生的流动应该是自然的,学生的利益也是要保障的。相关部门一定要充分领会政策意涵,注意方式方法。各地不能仅仅从外延上理解问题,不能只从数量上设置关卡,而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寻求解决办法,力求在消除大班额的问题上,以人为本,精准发力。(央视网评论员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