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管理当“张弛有度”

评论频道 2019年08月05日

      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是我们党统一思想意志、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传承红色基因、保持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途径。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白手起家的建设岁月,共产党员中出现了一大批“建设标兵”;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催生出一大批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闯将”。新时代更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甘为一方百姓的“樵夫”、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的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用生命践行“一生守岛,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承诺的守岛英雄王继才……优秀共产党员的基因何以薪火相承?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始终重视党员队伍建设。本次《条例》的出台,为新时代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在因材施教、担当实干、关心关爱、严格管理上面下功夫,宽严相济、张弛有度,引导党员践行新思想、适应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坚持因材施教,让党员教育管理有“准度”。“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在9000多万党员中,每名党员的年龄结构、受教育水平、职务层级、职业类别都存在着差异,这对党员教育管理的精准度提出了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研究不同领域的党员工作性质,详细了解不同党员群体的具体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党员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针对流动党员,可采取精准有效的措施,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就跟进到哪里。针对困难党员,要在生活、工作、成长方面真诚地予以关注、关心、关爱,为其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瞄准党员的问题“靶心”,才能聚焦“穴位”,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做到位做到家。

      坚持担当实干,让党员教育管理有“力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实是一种政治责任、一种优良作风、一种检验标准。做好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谋实绩的政治担当、干实事的优良作风、求实效的价值评判。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党支部要树牢主责意识、担起主业职责,落实好《条例》规定动作,确保党的肌体正气充盈、活力四射。要坚持不懈落实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等基础制度,开展好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基本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维护社会稳定、决胜脱贫攻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社会实践中。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少一些高深理论、繁杂形式,多一些实用知识、高效办法,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杜绝“眉毛胡子一把抓”,倡导教育管理“两手抓”,以此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坚持关心关爱,让党员教育管理有“温度”。“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条例》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对关怀帮扶党员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根据新时代新标准,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主动适应新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突出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让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吸引力。要建立健全党员教育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党员关怀办法,积极做好表彰、关怀和帮扶工作,比如通过评优评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实地学习考察、施行党员重大困难救助措施等方法,让党员在实践中增强党性、提高修养、领悟党心。千方百计解决党员实际困难,让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党员归属感和幸福感,最大程度释放党员教育管理聚人力、暖人心的功能。

      坚持从严管理,让党员教育管理有“硬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从严从实教育管理党员是《条例》的基本要求。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严明党的纪律,让规矩、制度硬起来、落下去,才能让党员知敬畏、守底线。要把好党员“入口关”,科学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规划,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盲目追求发展党员的数量,防止“近亲繁殖”,避免“家族党员”、“兄弟党员”现象;要用好监管“总闸门”,加强对党员教育日常管理情况的监督,发现问题的,要综合考虑问题性质情节,合理运用提醒谈话、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劝其退党或除名等4种方式予以处置;要严守“老传统”,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真开展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广泛听取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确保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特约评论员 刘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