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意识”筑牢应急“防”与“救”共同体

评论频道 2019年09月12日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构建起网络化的运转体系,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诸如资源、机构、政策、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地域化、“多头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不是相对应的源头管理、规划建设、执法监督等管理部门去“代替”行使应急“防治”权,结果却是收效甚微,干部也“苦不堪言”。说到底,在于对国家应急管理部门职能“整合”片面地理解为“划入”,将很多应急事件“防治”职责一并划入属地管理,让错误的对象去行无权之事,导致很多工作陷于停摆或者争论,而应急管理的“防”与“救”职能谁来主权,部门间却纠缠不清。为此,必须树立三个意识,筑牢应急“防”与“救”共同体。

      筑牢应急“防”与“救”共同体,当有整体意识,要引“共享”思维。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部门就是直接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是权力行使主体,而落地基层一线则是辅以一己之力。管理部门如何才能履行综合监管“统”的职责,“统”出整体效应?众所周知,捕鱼的网是由多个网眼构成,捕捉到鱼类也需用一个网眼即可,但是如果没有其他网眼的配合,那么这个网眼也无法捕捉到鱼。这就告诉我们,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无论是群众还是党员或是领导干部,虽都只是一个个体,但是要时刻树立整体思维,树立整体意识。行业和专业监管部门就如一张大网,既要有主动领责的担当,网络自身力量发挥能动优势,又要发动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建设,将共享精神引入到城市应急管理中,让“共享”思维为城市应急管理做乘法,让共“防”共“救”同频走好应急管理这“一盘棋”。

      筑牢应急“防”与“救”共同体,当有沟通意识,要进入角色“真”应急。不可否认,当前应急管理存在着群众应急意识和预防理念的集体性欠缺的情况,横向和纵向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以及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对称,导致相互间沟通机制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以及应急管理政令不畅通的问题时有发生。同时,现有的应急管理机制自上而下“能力强”,自下而上“能力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作效率不高。由此说明,有效的沟通就是上下级、同事同仁、甚至基层属地一线非应急监管人员在应急管理中施行正确“防治”的桥梁,可以让各个角色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从不同角度去认知“事实”,去正确引导社会认知,减少事件引发的负面效应。此外,应急管理部门要会表达、会管理,有理有据呈现事实、动感情地用过程性事实代替结论性事实,才能够共同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筑牢应急“防”与“救”共同体,当有协同意识,不能“应急”变“应付”。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其根本落脚点在于基层、在于基层干部,尤其是应急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村(社区)。日常应急管理“防治”应趋于常态化和社会化。应急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主体,应急管理部门司“救”,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应急资源,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协同合作,提高政府应急能力及管理水平;而其他部门攻“防”,需要重视党、政府、在地企事业单位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协作,积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及基层组织力量,才能实现应急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升应急管理机制的应对能力及群众自我管理能力,在真抓实干中达到“有急能应,少急呼应,无急可应”的良好状态,警惕出现“应急”变“应付”之僵局,筑牢应急处理的第一道防线。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全面把握当前应急管理工作形势,我们不只是为工作而工作,我们要与应急管理工作一起成长,战略部署上扣紧“扣子”,责任履行上敢于扛起“担子”,任务落实上“一锤定音”,不折不扣做到应急管理工作与时代“脉搏”同步,方能让群众品尝幸福果实,找到存在感、获得感和荣誉感。(特约评论员 唐代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