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政治文明

播报上传视频
政治文明
党的十六大号召我们,“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三个文明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任务,又是长远目标。
中文名
政治文明
背    景
党的十六大
目    的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性    质
文明与文化

含义

播报
编辑

题记

文明与文化都有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属性,文明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先进文化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应用写作作为一个学科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运作过程是文化建设的工具,也是文明发展的纽带,因此繁荣发展应用写作,有利于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上内容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2004年第1期《三个文明建设与应用写作振兴》)

理解角度

从现代的意义上理解政治文明,我们可以有以下三个角度:
一是,政治文明意味着一种得以产生并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政治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有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也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当然也有人类共同的政治文明。
二是,政治文明意味着社会政治领域的进步,因为所谓文明通常可以与进步同义。在这里,所谓政治进步的问题,主要是指人类用和平协商的办法,解决政治难题以及摆脱政治困境的有效性的程度,包括制度的发明以及技术的设计等等。
三是,政治文明更意味着政治的发展。文明本身也是一个代表着发展的概念。与经济的发展情况一样,政治也有一个发展与不发展的问题,也有一个评价政治发展与不发展的指标问题。研究政治发展的学者一般认为,所谓政治发展,大致上可以有以下一些评价指标:(一),有关民主、自由法治等现代政治意识和政治观念已经在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并成为指导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二),政府结构及其功能的专门化以及政府治理社会能力的提高;(三),社会政治参与渠道的扩大以及民众政治参与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具体讲,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政治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基础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所引起的国家管理形式、结构形式的进化发展,即政体或国体、政体范围内的政治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成果。如代议制民主的确立、选举制度的推行、司法制度的近现代化、政党制度的建立、文官制度的形成等等。其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政治制度文明发展的最重要成果。在政治观念层面,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的更新变化。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正义、共和、法治等思想观念的形成、普及和发展,以及人们政治参与意识的普遍增强等等。政治观念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精神文明的其他部分一起,为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发展规律,全面加强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

本质

播报
编辑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这是我国生产力发生深刻变革,生产关系不断发展之后,对上层建筑领域发展提出的必然性要求。
政治文明其本质是一种回归主体性的文明,它强调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十六大报告在一系列论述“民享”的基础上,提出政治文明,其核心意义就在于“民治”,也就是让公民真正成为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政治上的主人。

作用

播报
编辑
政治文明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可以概括为:一是努力将人类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构想付诸实践;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提高非暴力状态下解决政治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性;三是使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种文明祥和的政治状态下各得其所,互爱互信,共存共荣。

走向

播报
编辑
政治文明的概念反映了政治发展的一种走向。总体上来说,政治文明的发展使得人类的政治生活越来越平和、越来越合理、越来越能够有效地解决人类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也越来越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特征

播报
编辑
第一,从暴力政治走向协商政治
尽管暴力是政治的最后手段,但是非暴力的政治应该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特征。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就是说,一种持续稳定的统治秩序一定是基于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秩序,而不是基于暴力的政治。因此,现代政治文明注重以协商政治为导向,通过谈判、妥协、让步来获得政治问题上的共识和认同。
第二,从权力政治走向权利政治
传统的政治以权力为导向,政治活动的主要领域几乎都是围绕权力的问题而展开的。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权力政治的倾向逐步为权利政治所取代。我们说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一条关于平衡权力与权利关系的主线,反映的就是这方面的变迁。现代政治文明往往以权利为政治的核心,权力服从权利,权力保障权利,权利制约权力,权利是权力的目的,如此等等。
第三,从无序政治走向有序政治
政治文明的进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政治制度化、政治秩序化的进程。现代政治文明结束了过去那种政治生活的变幻无常、随心所欲以及动荡不安、政权不稳的时代,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政治稳定的制度规则和行为规则,从而使政权的交替、政策的变革等等,都能够在一种既定秩序下进行。
第四,从垂直政治走向平面政治
传统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垂直的权力关系,而现代政治文明条件下权力的关系实现了分散化、平面化。如地方自治政府的建立,政府、非政府以及公民的“多中心治道”,官民的协同治理等等,都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取向。现代政治文明既注重公民的权利,也注重公民的责任,强调政府与公民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

基本结构

1、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是政治文明的基础
从市民社会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找到了理解包括法、国家形式等政治现象的钥匙。马克思明确指出:“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法学理论就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分离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从政治方法来看,市民社会理论融合了马克思经济分析的方法、制度分析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方法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马克思认为,正是市民社会构造了现代国家政治文明的二元个性,市民社会奠定了国家与社会分离的物质基础,它使得产生于社会的国家能够居于社会之上,并日益同社会相脱离。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现代政治文明的二元结构,即:在现代国家,“一切因素都具有双重形式,有市民的因素,也有国家的因素”。就政治制度来看,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不但为现代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现代政治制度,从而搭建了现代政治制度的框架;就政治个体来看,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不但规定了人作为市民与公民的双重角色,而且以人权和公民权规定了人的二重化本质。其它如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政治文化等基本认识均突出了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地位。因此,抓住了市民社会,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关键。
2、民主法治与政党构成政治文明的基本主题
在这一写作计划中,马克思强调了民主的重要性,立法权力、选举权、代议制等主题均属于这一范畴。马克思曾经提出过两种民主形态,即“无产阶级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从革命的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民主与专政的共生性,这构成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基本形态;然而,马克思主义在此之外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注重这一民主同生产力发展以及权利保障的关系。这种社会主义民主存在于阶级已经消灭的历史时期,旨在保护和巩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民主的专政要求也逐渐淡化,民主的主要任务变为扩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完善民主制度。 从无产阶级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转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革命与建设的双重关照,而后者才更是其建设政治学的精髓。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马克思关于现代政治更多的结论,但是,我们看到,在这样一本为写作现代政治而设计的草稿中,马克思并没有提到专政。相反,马克思却多处强调了法治。其中,人权的宣布和国家的宪法、司法权力与法、代议制国家和宪章等内容基本上体现了马克思对法治的充分重视。在以往的著作当中,马克思更注重从批判的意义上分析资产阶级的法,典型地体《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及《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当。然而,在这一写作计划中,我们发现,马克思将人权与宪法、司法权力与法、民主与法联系起来,甚至还提到了权力分开的制度设计。从“专政”向“法治”的转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由革命向建设的转向。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关注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在第4部分突出了两个主题:“立宪的代议制国家”和“民主的代议制国家”,体现了马克思对代议制国家的民主与法治给予的充分关注。这种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现代国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两个特性,即“立宪”和“民主”,也就是宪政民主的制度。
我们看到,这一纲要突出了现代政治的政党性,强调民族、人民等重要问题,并从其总的倾向出发保持了政治和政治学的革命性。然而,仅就基本纲要及散见于全集各处的论述来看,马克思无疑会进一步突出“建设政治”与“建设政治学”的重要性,从而为革命胜利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政治制度上的理性筹划,而民主、法治、政党的问题则成为其制度设计的核心。
3、政治制度政治意识政治发展构成三维结构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等早期作品中,马克思集中阐释了政治精神、政治制度、国家制度、政党组织、政治行为、政治行动等政治现象。这些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同马克思早期提出的政治文明概念在时间亦有着一致性,基本上反映了马克思早期对政治文明的一些基本认识。 而将政治文明划分为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符合人类政治成果的分类形式,本身亦存在着内在的合理性。
在这一写作计划中,马克思更多突出了政治制度的中心地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一贯特色。以国家为核心,马克思强调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机关,并对代议制、政党等内容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然而,对政治制度的考察亦不是独立的,不但有对制度发展历史的考察,而且有对政治意识与政治制度互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它亦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立足于人,分析政治意识以及政治行为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部分。就政治意识形态来看,马克思对社会存在与政治文化的关系,政治文化的特性,政治文化的社会化途径等内容做出过详尽的论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马克思对革命与改革、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暴力方式与和平方式、政治发展等内容做出的基本结论均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行为研究的领域。

实现条件

实现政治文明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必须有独立财产,作为公民自由行使权利的物质基础;
二是必须有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执政党,保障公民各项权利落到实处;
三是必须有高度觉悟的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变革,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推广各项政治活动;
四是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其实,上述条件互为因果,共同决定着政治文明前进的步伐和方向。

现实意义

在我国提出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紧迫性。一些人还把政治文明仅仅理解成物质生活丰富之后必要的精神满足,而没有把政治文明看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一些人把政治文明实现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化,而没有把政治文明看作是不断听取公众意见最终凝聚共识的过程。还有一些人把政治文明看作是随心所欲的个性扩张,而没有看到政治文明是在法治轨道上实现的社会共赢。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政治文明就是可以任意诋毁政府和他人,而没有意识到政治文明首先是一个公开透明、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过程。在一些地方,基层的选举已经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贿选事件不断出现,雇凶杀害竞选对手的案件也有发生。在一些单位,用人上出现了不正之风,干部选拔难以透明。在这样的情况下,政治文明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措施

当前,实现政治文明应当着重抓好以下问题:

透明度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能够落实。我国的一些重大人事变动和重要决策往往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透明度不够所致。从法理上来看,现代政治文明社会,为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有必要限制或切割公众人物的一部分隐私权,保证整个国家机器在透明公开情况下接受公众的监督。

监管

保障公民自由行使民事权利。在任何国家,政府机关都有不断扩张权力的动机和欲望。而政府权力的扩张必然压缩公民的民事权利。因此,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限制政府的权力。

民主

在遵从大多数人意志的基础上,切实保护少数人的基本权利。防止以民主的方式对少数人实行专制。目前最重要地是把公民的基本权利法典化,并且明确规定公民法定的基本权利,任何团体和组织不得以民主或其他的方式剥夺。
总之,政治文明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决定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政治文明,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