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作 新表达 新传播 | 网络纪录片在“生长”

中国纪录片网 2023年09月05日 10:34

      从创作到表达再到传播,网络纪录片以纪实手法探寻、梳理、呈现值得标记的精彩瞬间,用丰富的叙事、轻松的表达和观众建立起连接、互动的双向关系。

      作者:张延利(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于近日发布2023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推选结果暨组织2023年“中国梦 新征程”原创优秀网络视听节目评选结果。其中,《这十年》《这十年·幸福中国》《又见三星堆》等39部网络纪录片作品入选。

      最近在青岛举行的2023年中国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峰会上,由主要视听平台创作的网络纪录片再迎“高光时刻”:在特别搭建的精品节目展区内,由大屏展示和推介的一部部优秀网络纪录片格外耀眼;在精心设置的主题活动上,网络纪录片记录新征程、见证新时代成为热门话题。

      自2018年总局启动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以来,纪录片的发展取得了“质”与“量”的显著提升,一大批带有鲜明时代印记、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获得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网络视听平台从制作、播出、宣发等环节赋能纪录片的发展,让二者形成了互促互融的“双向奔赴”。

      创作:每一次记录,与时代共同“呼吸”

      据统计,2022年主要视频平台全年上新纪录片约800部,时长超过2500小时。作为“时代之镜”和“国家相册”的纪录片,已经成为网络视听内容布局的重要品类,呈现出类型多元、视角多样的良好发展态势。

      始终与时代共同进步、协同发展,每一部网络纪录片的诞生都是人与世界的一次深入联动,这就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它的样态从来就不是单一的、静态的。

      与时代变迁共同“呼吸”,一些作品用镜头刻录国家发展的印记,讲述正在华夏大地上发生着的中国故事。

      《这十年》《这十年·幸福中国》《新时代,我在中国》《夜归人—我和我的新时代》等以新时代的“这十年”为时间刻度,展现“追光者”投身新时代火热实践的感人故事和筑梦历程,以点带面刻画出当代中国的新姿态、新风貌。

      溯源历史长河,一些作品从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寻找灵感,在古与今的对望中帮助观众建立起深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又见三星堆》《闪耀吧!中华文明》《考古巨擘夏鼐》等作品,将考古发掘与史海钩沉熔于一炉,梳理中华文明从起源到发展的历史脉络,让观众在影像间窥见绵延的文化根脉。

      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遴选“切面”,一些作品由不同的文化符号入题,在传统和流行的碰撞中串联起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图鉴。

      《非遗有新人》《国医有方》《敦煌岁时节令》《舞台上的中国》等作品分别以非遗、中医、时节、舞台艺术为关键词,全景式透视璀璨的文化魅力。

      由火热生活打开叙事,一些作品将“话筒”交给一张张平凡的面孔,用他们的感人故事和质朴情感连接每一个普通人。

      《我的高考笑忘书》《中国守夜人》《我是检察官》《我们村(第二季)》用各行各业的奋斗者的群像,致敬坚守岗位拼搏者,以及向阳而生的“小人物”。

      提炼河流、山川、道路等地域符号,还有一些作品在“行万里路”中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画轴铺陈开来。

      生动呈现“秦岭四宝”的《守望秦岭》,展现生态文明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万物之生》,融合生态、生活、发展等故事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三部曲)》,在写实的记录中一览中国之美。

      从历史、非遗到城市、建筑,从戏曲、中医到山川、河流,网络纪录片以开放包容的镜头正在不同领域中不断延伸,已经覆盖几十余种题材。以真实的笔触为国家留影、为时代立传,这些作品将历史的、现实的影像“包裹”其中,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了真实生动的窗口。

      表达:转换语态,对接更年轻的圈层

      作为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网络纪录片用小故事展现大主题,用小视角透视大时代,用质朴平实的叙事和轻快跳动的节奏,将一个时代故事汇聚成时代强音。

      荧屏之上,一部部具有鲜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网络纪录片,以纪实影像独有的说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语态的转化中与不同圈层的受众建立起情感的共鸣。

      故事的主体从宏观转为微观,创作者从火热的生活中提取典型人物和动人事迹,以小见大折射国之发展,使得作品更加可感可触。

      系列纪录片《总书记的回信》以写信和回信为切入点,展现国家领袖和人民群众的书信往来。作品将“信”这一日常的片段作为架构故事的关键载体,讲述普通中国百姓和国家同行的幸福记忆,将领袖与人民、家与国、个人与时代的相织相融,实现了重大主题与微观讲述的统一。

      《我们村(第二季)》的故事也是围绕“人”展开,透过身份各异、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大相径庭的“人”,讲述他们如何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借助微观视角呈现当代中国乡村故事,《我们村(第二季)》拼凑成一幅乡村振兴的完整画像,实现了与时代命题的交相呼应。

      叙事的手法跳出单纯的记录,网络纪录片充分发挥平台碎片化的传播特点,为纪实影像融入更多新鲜表达。

      激活历史文化的新活力,《闪耀吧!中华文明》加入悬疑解谜、国漫的形式,融入CG特效、国漫动画等技术元素,让走进历史现场的方式变得新潮且有趣。

《闪耀吧!中华文明》

      以“古人之问”引出“当下幸福”,《这十年•幸福中国》将沉浸式剧情和纪实故事相结合,在穿越古今的跨时空对话中诠释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图景。

      视觉的呈现则依托技术的革新,碰撞出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美学风格,缩短了大众与千年历史长河的时空距离。

      《行走敦煌》利用激光扫描手段仿真构建了敦煌莫高窟285号洞窟,并运用游戏引擎驱动,将用户的虚拟在场行动与文本相融合,令人耳目一新;《超时空寻找》则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起“超时空”的情感空间,帮助老战士们完成未竟的心愿。

      传播:创作“扩容”,让中国故事更加响亮

      近年来,网络视听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起网络纪录片的高质量“生长”,催生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网络精品。这些题材更加丰富、视角更加多元,制作水平不断提升,播出平台不断拓展,融合传播效果显著。

      一方面,纪录片不再只是传统制播平台独有的内容品类,而是在大屏和小屏的联动中打开新的表达和传播方式,收获越来越年轻的观众关注;另一方面,电视纪录片和网络纪录片的创作边界持续消弥,后者凭借新鲜创意、趣味互动收获广泛关注,部分内容甚至实现了对传统平台的“反哺”。

      在此过程中,网络视听平台的身份也在由单一的播出平台向更加复合的制播平台转变。不少视频平台还主动和广电“牵手”,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平台优势,合力打造适合大小屏传播的精品,共同唱响中国故事的主旋律。

      一方面是渠道的“扩容”,另一方面是内容的“扩容”,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值得讲述的中国故事触达更多受众。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10周年,网络视听平台从丝路中挖掘创作灵感,让中国故事远航出海。

      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纪录片格外耀眼,显示出平台主动打开视野,用中国故事对接海外受众的创作格局。

      《与丝路打交道的人》将镜头对准在丝路沿线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的工作者,展现了他们的工作日常和生活瞬间。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该片让丝路历史透过人物故事鲜活起来。将青春作为切入点,《我的青春在丝路》同样聚焦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个人,将个人梦想和国家命运相互勾连,用小人物故事讲述大时代变化。

《与丝路打交道的人》

《我的青春在丝路》

      新的“一带一路”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为国际观众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爱上中国打开新的切面。

      作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纪实影像,《风起东方》将透过外国友人的视角,落点于十年来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带,更是连接情感文化的纽带。

      从创作到表达再到传播,网络纪录片以纪实手法探寻、梳理、呈现值得标记的精彩瞬间,用丰富的叙事、轻松的表达和观众建立起连接、互动的双向关系。

      同时,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也加速了纪录片的创作转型和融合发展:这些作品突破了原有边界,探索出灵活多样的创作手法和传播模式,为视听纪实的高质量产出贡献出一个个可借鉴的案例。

      热词:

编辑:田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