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再生医学造福更多患者——吕珑薇

公益频道 2023年05月12日 16:11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医生是救死扶伤、尽心守护生命的神圣职业。而医学的不断精进、科技的不断嵌入也促使医生更关注患者所需,更精准地让患者享有健康和幸福。在第一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总论坛上,来自北大口腔医院的吕珑薇用向在场的嘉宾们展现了科技助力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以自己的科研故事生动诠释了具有“科技性”的“医者仁心”。

      吕珑薇在演讲中阐释了中国口腔医学的特色:“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牙齿,而是整个口腔以及周围的面部组织。在国外,头颈外科医生在医院,只负责手术,而牙医大多在诊所,只负责看牙,是相互脱节的;而国内,在口腔医院这样的综合平台上,可以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正因如此,他们也在为千千万万的患者和家庭带来生的希望和信念!”

      吕珑薇介绍道,口腔颌面部复杂骨缺损发病率很高,在我国每年就会有约一百四十万人因肿瘤、外伤等很多原因遭受着这样的痛苦,组织缺损导致的口鼻腔穿通以及对面部外形的影响,让喝水、吃饭、与人交谈的日常生活都无法进行,为了修复患者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经过口腔修复界一代又一代的前辈们不断探索,逐渐总结出一套用橡胶、树脂等材料,制作面部假体和假牙的方法。虽然,这样的假体已经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假体毕竟是可以摘下来的,缺损仍然存在。要想真正把缺损恢复起来,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取自体骨移植到缺损区,但取骨区会有损伤、疼痛和并发症;另一个方法,也是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在近些年用到临床的,就是根据缺损区的形态制作3D打印钛网支架去占位,但并不是真正的组织再生。不论用哪个办法,都有两个问题:一是需要修整缺损区的外形,也就是去掉一些健康组织,才能植入自体骨或钛网;二是,植入物与不规则的缺损边缘难以做到完全贴合,会大大影响愈合效果。

      面对这些问题,吕珑薇想到基于形状记忆材料,制备4D打印支架,为3D打印增加时间响应的第四维度:在植入前,将材料缩小,植入后,在体内恢复原有的形态;这样就不需要去除健康组织,又能够在植入后与剩余的组织紧密贴合。

      然而,寻找符合要求的材料是最大的难题。终于,在与化学、材料学家们的合作下,吕珑薇研发出了符合需求的4D打印材料,能够在37℃体温下,恢复形变;而黑色的,是进一步优化的形态、功能双重动态可调材料,它还能按照体内骨修复过程的需要,在近红外光照下按需释放所需的促成骨因子。通过体内研究,吕珑薇发现,这种材料能够很好地实现复杂骨缺损的再生修复。“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十分振奋,这项创新成果有望让包括身体其他部位骨缺损的患者获得真正的组织再生。”

      在这些问题的攻坚过程中,吕珑薇为了寻找匹配的合作者,花了半年多的时间阅读了上千篇文献,检索出几十位学者,再从中筛选出近十位,逐一联系。这样大的工程,好比大海捞针。在科研上,吕珑薇专注求索,在治疗上,她对患者真诚服务,为千千万万遭受痛苦的病人赢得新生,带来希望。

      作为医生,吕珑薇和再生医生研究的专家们真切感受着患者的急难愁盼;她们夜以继日、不断创新攻坚克难。在创新之路上,一代医生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将在医教研中的专注求索,转化为对患者更有温度的真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