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听力残疾

听觉障碍
听力残疾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及言语声音,从而难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的疾病。
中文名
听力残疾
外文名
hearing disability
发生原因
先天因素 环境因素
现    状
我国 2057万人

简介

播报
编辑
听力残疾(hearing disability)这一术语见于中国大陆1987年开展的首次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提出的定义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想叠乘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或言语声,以至影响日常生拘愚活和社会参定霸与。
按照发生时间可分为先天聋和后天聋。
戏劝元按照发生原因可分为感音性耳聋(听神经受损)、传音性耳聋(声音传导通路损伤)。
听力残疾分为四级。
分别是听力残疾一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极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91dBHL,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不能依靠听觉进行言语交流,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极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极严重障碍。
听力残疾二级桨遥只拘: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90dB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重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听力残疾三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重度损伤,翻捆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61-8挨篮民0dB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中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中度障碍。
听力残疾四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樱拘朵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41-60dB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轻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轻度障碍。

发生原因

播报
编辑
主要有:
一、先天因素:父母近亲结婚,母亲妊期患病(如风疹、重度流感等),母亲妊娠期间药物中毒或滥用,产程使用产钳引起外伤,产程因难产重度窒息,新生儿黄疸。
二、环境因素:营养素缺乏(如缺碘致地方性克汀病,噪声性聋,高烧),耳毒性耳聋耳毒性药物: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中耳炎,头部外伤,及其他疾病和不明病因。
有的学者将其分为由遗传引起的内因和与遗传因素无关的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发生事故或疾病引起的外因两类。在特殊教育学中,与听觉障碍、听觉障碍通用。

我国听力残疾现状

播报
编辑
在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 2057万人,占全国6000万残疾人总数的1/3。目前,我国现有117万聋儿,其中七岁以下聋儿有80多万。 据人口调查统计,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重度听力障碍者约占 1‰~3‰。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音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新增聋儿3万余名。据估计,不同程度听力障碍者在人群中的比例,45~64岁为14%,65~75为30%,75岁以上者高于50%。 2002年卫生部与中国残联共同颁布了《中国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计划通过基因检测、染 色体诊断等高科技方式降低包括遗传性耳聋出生缺陷和预防包括药物性耳聋等新生儿残疾。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十一五”发展的任务指标和主要措施之一是“开展残疾预防,减少残疾发生”,要“普及康复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残疾预防意识 …… 针对遗传、疾病、中毒、意外伤害、有害环境等主要致残因素,有重点地开展宣传教育,采取干预措施 ……” 。 为了提高民众和医护工作者对耳聋和听力损伤的重视,卫生部、中国残联、教育部等 10部门联合宣布: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听力残疾致残原因

播报
编辑
老年性耳聋占据首位
蓝皮书分为“总报告”“调查篇”“政策篇”“应用篇”和“科教公益篇”五个部分,归纳、总结、展示了听力行业发展脉络、现状与趋势,从预防措施、诊断与康复技术、新成果应用、科普宣传、公益事业、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了剖析。
蓝皮书指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总体上,老年性耳聋占据了我国听力残疾致残原因的首位(51.61%),其次为原因不明(13.61%)、中耳炎(11.80%)、全身性疾病(4.83%)等(见图)。男性原因不明、中耳炎、药物中毒等类听力残疾发生率高于女性,全身性疾病导致听力残疾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此外,老年性耳聋、传染性疾病等病因导致的听力残疾无显著性别差异。
此外,本次调查统计听力残疾发生原因共53233人次,其中由遗传因素导致听力残疾的为1505人次,由发育缺陷导致听力残疾的为2147人次,由传染性疾病导致听力残疾的为5899人次,由非传染性疾病导致听力残疾的为29041人次,由创伤或意外伤害导致听力残疾的为6048人次,由原因不明及其他因素导致听力残疾的为8593人次。
家庭因素是儿童听力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
蓝皮书指出,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在听力障碍人群中,约60%的15岁以下儿童听力障碍是可避免的,因此对儿童听力障碍的有效防治是提升全人口健康水平的关键所在。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超过30%的儿童听力障碍是由麻疹、腮腺炎、风疹脑膜炎和耳病所致;约17%的听力障碍是由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黄疸等孕产并发症引起的;4%的儿童听力障碍是由孕妇或新生儿服用耳毒性药物所致。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共调查0至14岁儿童479581人,其中0至14岁听力障碍儿童共818人,现患率为0.17%;单纯听力障碍儿童共290人,现患率为0.06%;15~24岁青少年837429人,听力障碍青少年共1719人,现患率为0.21%;单纯听力障碍青少年共599人,现患率为0.07%。研究发现,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听力障碍存在人口学和地区分布差异。
研究发现,家庭因素为0至14岁儿童听力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母亲育龄、母亲是否有残疾和家庭户人均月收入与这一年龄段儿童听力障碍相关。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父亲育龄、父亲是否有残疾、青少年性别、生育孩次、居住地和家庭户人均月收入与15至24岁青少年听力障碍相关。
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及遗传咨询方面,蓝皮书认为,目前我国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及遗传咨询存在五方面问题待解决。一是耳聋基因筛查科普宣传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耳聋基因筛查的科普宣教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耳聋基因筛查质量控制有待进一步提高,耳聋基因筛查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但全国范围内的质量控制体系还没有健全,没有全国的或者省级的质控专家定期督导检查;三是耳聋基因筛查技术操作人员及遗传咨询工作人员资质需要考核把关;四是耳聋基因筛查技术成本仍然较高;五是耳聋基因筛查数据管理体系需要建立。
蓝皮书还指出,青少年群体的听力管控目前属于监控盲区,而他们普遍长期使用耳机等不良用耳习惯成了非常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且未得到广泛重视。我国报道的青少年听力损失的发病率为1%~19.23%不等,且男性发病概率高于女性。而基层耳科及听力学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基层青少年的需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