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素女

[sù nǚ]
中国传统神话中的音乐女神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素女,又称九幽素女白水素女弇兹氏、素女娘娘、九幽素女娘娘、九幽素阴女帝,全称“九幽素阴元女圣母大帝弇兹氏”,是中国神话传说里的擅长鼓瑟的女神,她还是中国医家供奉的医疗女神。[1]她与黄帝同代,或言其擅长音乐。素女的身份说法不一,有说是黄帝时期的臣属,也有说是黄帝的性学老师。极有可能是二者合一:臣属也可是性学老师。
关于素女的第一个传说,是她曾以音乐造福生灵万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她的形象被定位为古代第一位鼓瑟的女乐师。传说器乐制作大师庖牺氏制作的琴瑟有50弦。[2]
中文名
素女
别    名
白水素女天河神女
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体系
居    所
银河
司    掌
鼓瑟、琴乐、歌唱、医疗
象    征
田螺
所属分类
先秦神话、道教神话

史料记载

播报
编辑
山海经》:西南黑水之闲,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郭璞云:“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素女所出也。离骚曰:‘绝都举永妹广野而直指号。”
郝懿行云:“楚词九叹和应禁云:‘绝都广以直指兮。’郭引此句,于都广下衍野字,又作直指号,号即兮字之讹也。王逸注引此经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十一字,是知古本在经文,今脱去之,而误入郭注也。因知‘素女所出也’五字王逸注虽未引,亦必为经文无疑矣。[3]
郝懿行弃探章认为,《山海经》已经提到了“素女”。“都广之野”即现在的成都,素女出自于川蜀地区。
杨慎:“素女在青城天谷,今名玉女洞。”后世川蜀的青城山也拒旬腿有素女的遗迹。[3]
素女鼓瑟图
世本》:“庖羲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3]
这里讲了“瑟”这种乐器的起源神话。
相传庖牺作瑟,女娲作萧,伶伦作钟,神农作五弦琴。其中琴瑟是丝类乐器,萧是竹类,而钟则是金属制成的。这些乐器在刚发明之初是十分简陋的,经过人们不断改进,才有的模样。乐器都是在八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已经与刚发明时完全两样了。
瑟是二十五根弦,可最初却是五十根弦习匙。相传黄帝命素女弹瑟。素女弹得非常好,只是音调太悲凄,黄帝听了觉得心里很难受,于是把瑟剖成两半。这就是瑟由五十根弦变为二十五根弦的由来。[3]
抱朴子内篇·极言》黄帝论道养性,则资玄素二女。后探估糊世汉代有托名素女所传的《素女经》为专讲房中养生的著作。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载有《素女经》书名。
此外,还有说素女为天河神女的。如陶潜搜神后记》卷五称:晋谢端于邑下得大螺。取归贮瓮中畜之。一日早出潜归,于蓠外偷芝企背欢窥,见一少女从瓮中出。问从何来,答曰:我天寻杠汉中白水素女。[1]

相关传说

播报
编辑

深谙乐理

最初见于先秦《世本》,汉代《史记》等文献。《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伏羲作瑟、素女鼓瑟,是关于“瑟”的两个最早的神话。后世遂用“素女弦、素瑟、二十五弦、五十弦、五十丝、破瑟减弦”等写悲怆的曲调,或泛称美妙的音乐;用素女形容善歌悲愁的形象。“湘灵鼓瑟”这种悲愁传说也源于素女鼓瑟。
如,杨亿《灯夕寄献内翰虢略公》:“金吾缇骑章台陌,素女繁弦太帝家。”《无题三首》:“嫦娥桂独成幽恨,素女弦多有剩悲。”
汉代《楚辞·九怀·昭世》:“闻素女兮微歌,听王后兮吹竽。”
汉代《太玄赋》:“听素女之清声兮,观宓妃之妙曲。”
宋代《古琴疏》:“素女播都广之琴,温风冬飘,素雪夏零,鸾鸟自鸣,凤鸟自舞,灵寿自花。”[3]
后世的文献资料里,素女一般作为一个乐艺高超的形象,见于多篇文学诗歌里。

知阴阳天道

汉代《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还于吴,当归,而问于范蠡曰:何子言之,其合于天?范蠡曰:此素女之道,一言即合天下事。”[3]

天河神女

素女又为天河神女,称为“白水素女”。
素女
陶潜搜神后记》卷五:
晋安,官人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邻人共愍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
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为人者。端谓邻人为之惠也。数日如是,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取妇,密著室中炊爨,而言吾为之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
后以鸡鸣而出,平早潜归,于篱外窃视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所视螺,但见壳,乃至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然,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
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邻人以女妻之。后仕至令长云。
今道中素女祠是也。[2]

有关医术

素女也见于古代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是跟医疗有关的女神。
卢延光绘《素女》
一说她跟上古女性生殖崇拜有关。道家取女性生殖概念,托名为另一素女,阐述房中医术。
性学的角度讲,《素女经》有其科学的一面。如该书强调性学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性生活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行为,压抑欲望、杜绝性生活都是有害的。性生活只要掌握节度,就可使“男致不衰,女除百病”;而不得法的蛮干则会“渐以衰损”,伤身害体。“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于阴阳交接之道尔”。
《素女经》强调两性交合的基础是“爱乐”,性生活应使男女双方同享快感,共同受益,“必先有爱乐而后行”,做到“相感而相应”,最忌讳“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气不感”。因此,提倡“男欲求女,女欲求男,情意合同,俱有悦心”。
在父权社会中,“素女”的这些思想是很了不起的,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女性的性权利。[2]

其他故事

播报
编辑
明、清名将吴三桂“一怒为红颜”的绝世美女陈圆圆,在吴三桂反清兵败后,就隐居于夜郎,并曾在此偶遇一名为素女的苗族女子。年过半百,却貌似少女,相询乃知其系“苗父”(古代对医者的称呼)之女。此后交往从密,得其驻颜养生之秘方,经合方化裁,取名为“普济素女”,并在黔山秀水之间流传下来。从此素女也就成为“普济素女”美容美颜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