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大寺

佛教概念
【大寺】 《佛学大词典》
巴利名Mahā-vihāra 。音译摩诃毗诃罗。乃斯里兰卡古寺院,位于旧都阿耨罗陀补罗城(巴Anurādhapura )之大眉伽林(意译大云林,巴Mahā-meghavana )。西元前三世纪,天爱帝须王(巴Devānampiyatissa, 247 B.C.~207 B.C. 在位)时,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梵Mahinda )奉阿育王之命至斯里兰卡弘法,于阿耨罗陀补罗城之眉沙迦山(巴Missaka ),为王宣说象迹喻小经(巴Cūlahatthipadopamāsuttanta ),并于七日间度化八千五百人,王乃于大眉伽林营造本寺。摩哂陀之妹僧伽蜜多(巴Samghamittā )亦应王之请,由印度摩揭陀国佛陀成道处携带佛陀伽耶之大菩提树枝至斯里兰卡,植于大眉伽林。本寺遂成为斯里兰卡上座部(巴Theravāda )佛教文化及教育中心。
中文名
大寺
外文名
Mahā-vihāra
音    译
摩诃毗诃罗
出    处
《佛学大词典》

佛教领导权之争

播报
编辑
西元前二世纪末,木叉伽摩尼王(巴Duṭṭhagāmanī )复于寺西建摩利遮婆提寺(巴Maricavatti ),寺北建颂兵铜殿(巴Loha-pāsāda )等。西元前一世纪,婆他伽马尼王(巴企壳Vaṭṭagāmaṇi )于阿耨罗陀补罗城建立无畏山寺(巴Abhayagiri )献与大寺之长老摩诃帝须(巴Mahāt察狱棕issa ),后摩诃帝须被大寺摈出,其门徒遂与大寺分离而占据无付归民畏山寺,号称无畏山寺派影润夜。此后斯里兰卡佛教徒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两派展开佛教领导权之争。四世纪初,摩诃胜军王(巴Mahāsena )大肆破坏本寺,然由于宰相眉伽盘那跋耶(巴Meghavaṇṇābhaya )举兵劝谏,王乃谢罪,重建大寺,尔后渐次恢复繁荣。据高僧法显传记载,当其西游之时(五世纪初),寺中住有比丘三千,寺运之兴盛,可以想见。至第五世纪摩诃戒嘱男王(巴Mahānāma )时,佛音(巴Buddhaghosa )获得大寺所传之三藏及注疏,并将之译为巴利语充院挨宙府担戏。[1]

佛教中心

播报
编辑
斯里兰卡岛佛教中心
本寺为斯里兰卡最初之精舍,古来即为斯里兰卡岛佛教中心,传下诸多经典注释口诀等,现存巴利三藏殆皆本寺所传。后随国运之衰微而次第颓废。十二世纪末波洛卡摩婆诃王(巴Parakkamabāhu )时,亦曾兴盛一时,后归于废墟,今仅存菩提树及铜殿等遗迹。[翻梵语卷八、大王统史(巴Mahā-vamsa )15, 20, 25, 33, 35, 36,37、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僧伽罗国条](参阅‘大寺派’781、‘锡兰佛教’6327)
繁峙县佛教中心
繁峙县佛教中心永泉寺又称大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砂河镇西北角,1979年、1985年两次被列为县级文物 永泉寺保护单位。是是忻州市宗教事务局制定的宗教活动场所。
永泉寺始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和民国均有较大的重修。现有民国年间所建的戏台1座,有殿堂、房屋24间,除正殿和戏台外均属清代遗物。正殿3间,歇山顶,斗拱四铺作,单下昂,耍头蚂蚱形。衬枋头象似云形,兰额、普柏枋出头,殿内无金柱,昂呈琴面,柱头枋2层,正面补间头拱2朵,山面1朵。为元代遗构。正殿内塑三世佛,过殿塑弥勒、韦陀,均为近年所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