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侨领陈性初的赤子情怀

地方频道福建站 2024年06月11日 11:39:5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陈性初(1871-1939),又名庆善,字嘉祥,漳平县居仁里小菁社福满洋(今漳平市菁城街道福满村)人。1902年赴荷属东印度爪哇谋生。他胸怀爱国心,坚守报国志,参与创办“华侨智育会”、华文报刊《工商日报》,主编《国医公报》,宣传弘扬中医文化。发起成立印尼福建会馆,参与组建“闽侨救乡会”,广泛团结侨胞,传播中华文化,凝聚侨心侨力,宣传爱国救亡。多次捐款支持祖国院校建设,是著名的爱国侨领、社会活动家、实业家。

      斗权贵避祸南洋

      陈性初少年聪明好学,年少时参加清代漳平县和龙岩州举行的三场考试,均为榜首,人称“小三元”。光绪二十一年(1895),陈性初参加龙岩州府试,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恩科秀才,时任福建提督学政王锡蕃称其为“少年英杰”,并赠送张之洞著作《輶轩语》作为勉励。同年,清政府因为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政府卖官鬻爵公开化,官场更加黑暗腐败,为人耿直、血气方刚的陈性初,因看不惯漳平知县王先泽的贪赃枉法、盘剥百姓,挺身而出揭发王知县的斑斑劣迹。福建省府在大量证据面前虽然革去了王先泽的知县职务,但以违反“生员不得干预他人词讼”“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等条例为由,同时革去了陈性初的秀才功名。新来知县因前任之鉴,对陈性初多有忌惮。陈性初经历此番遭遇,既失功名,还得时时提防新知县的打压,心灰意冷之际,被迫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下南洋谋生,寻找新的出路。

      初下南洋,陈性初学习经商,经过多年的打拼,在荷属东印度吧城(巴达维亚的简称,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商号“乾元亨”,经营中医药和行医会诊,成为当地有名的中医名家。民国建立后,事业有成的陈性初怀着实业报国的理想,两次回乡考察商务,希望能回到家乡创办实业发展家乡经济,但因各路军阀的横征暴敛,社会更加腐败黑暗,最终愿望落空。特别是1927年,当国民革命军北伐节节胜利的捷报传到海外,陈性初欢欣鼓舞,带着所有积蓄回国投资,支持长子明轩在漳州开办了南雄百货公司。起初生意还算可以,收获颇丰,但好景不长,国内局势再次动荡,陈性初感到国内实业短时间难有作为,便于1930年带着全家人再次下南洋到爪哇吧城,当时他已经60岁,将南雄栈百货公司的全部业务交给长子打理,继续销售国内土产、瓷器、中外杂货和办理汇兑信局业务。

      聚侨心宣传文化

      陈性初热心社会活动,1912年3月他与陈松和、陈金山、李渭臣、陈龙远、郑耀村等6人发起创办“福建会馆”。会馆正式成立后,陈性初被选为顾问。“福建会馆”致力于凝聚侨心侨力,维护华侨利益,及时传达当地政府有关华侨、经济以及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向当地政府反映华侨的正当诉求,要求取消不利于华侨生计或歧视性的法令和规定等。同时,向会员报告祖国形势、家乡情况,宣传热爱祖国的精神,动员华侨支援祖国的建设,成为吧城最有影响的三个侨团之一。陈性初还经常举办福利公益事业,协助办理移民手续,为新移民寻找和介绍工作,协助会员办理婚丧活动,资助贫困华侨看病治疗,举办夜市或义演,救济当地的灾民,开展经常性的文娱体育活动,演出传统戏剧,倡导武术及其他健身活动,联络侨胞、敦睦乡谊,举办联欢活动等,毕生为华侨和当地社会服务。

      1921年,他参与创办了《工商日报》,介绍各地工商业发展情况及国内形势,宣传当地企业及产品。他还当选吧城议员。晚年专注于弘扬中华文化、筹赈支援祖国、宣传抗日救亡、抵制日货等社会公共事务。1933年,陈性初担任吧城中华医药施济会委员兼秘书,致力于施医施药慈善事业,为贫困侨提供医疗救济服务。1937年1月,陈性初兼任中央国医馆驻荷属分馆主任秘书,主编大型杂志《国医公报》,并把杂志办成有特色、有分量、有水平的重要刊物,对中医中药在印尼的传播和普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根据中医知识及海外疾病情况为杂志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比如,论文《国医为强国之本》等。陈性初在海外弘扬中医中药方面,堪称印尼乃至世界中医药宣传的开拓者、奠基者。直到今天,中医中药在印尼的传播和发展依旧兴盛不衰,已经渐渐融入印尼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活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长期兼任当地发行量和影响都最大的华文报《新报》《天声日报》的义务访员,多次在两家华文报刊发表诗文,声讨日寇“最是人间残酷性”,积极宣传抗日。

      陈性初擅长旧体诗,在华文报刊发表,常藉以抒发爱国思乡之情,可惜大多诗文都已散佚。现仅存文章3篇,旧体诗91首,已编录《漳平文史》第11辑(1989),出版《陈性初纪念集》(2004)。

      兴中华助教启智

      陈性初身居异域,心系祖国,认为国家振兴,在于教育,开启民智。因此,极力倡导新学,热心资助教育;主张男女平等,重视女生读书;提高办学水平,支持图书馆的建设。1912年,他与陈松和、李金山等人在爪哇吧城创办了多所“福建中学”和福建学校,教育华侨子弟学习中华文化。1928年春,陈性初在上海拜访复旦大学校长时,当即慷慨捐献白银二万两用于建造女生宿舍。他还给易培基等人创办的立达学园捐赠白银一万六千两建设图书馆。易培基感念于陈性初对建校的鼎力支持,撰写一副对联致谢。联文:典型未坠文翁力,建树能增故国光。陈性初为复旦和立达两校的建设贡献巨大,但在《荷属东印度概览》“陈性初简历”仅简单提到:“民国十七年曾一度回国观光,吾国素负盛名之复旦大学、立达学园,均设公宴欢迎。”陈性初以平常心做公益,不愿过多宣扬。

      为弘扬先人重教办学精神,陈性初的贤孙印尼中华总商会总主席陈大江1983年开始,在家乡创办了漳平市宝娘幼儿园(园名由全国侨联名誉主席张国基题写),先后捐建漳平一中科技馆、新民小学教学楼、漳平市医院综合楼、漳平市博物馆、华安西陂大桥、龙岩学院等,并设立漳平一中“陈性初奖学金”“陈明轩奖教金”“宝娘幼儿园奖学奖教金”等。因积极推动家乡社会事业的发展,陈大江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捐资办学金质奖章”和“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特别贡献奖”,获“龙岩市首批荣誉市民”称号。

      为救亡鞠躬尽瘁

      陈性初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当他在爪哇接触到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后,很快接受并支持。1911年,他与王敬书等人共同创立了“华侨智育会”,宣传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革命主张,成为了印尼宣传革命的办事机构和革命活动阵地。直至抗日战争初期陈性初逝世后,“华侨智育会”仍继续生存和发展,在当地夯实组织基础的同时,也培育了诸多革命干部。

      辛亥革命成功后,陈性初欢欣鼓舞,他写信给在国内的长子陈明轩,教导他要拥护新政府,“头发可以早早剪除,切勿再留豚尾,被人笑骂。”他还积极参与吧城华侨举办的“国民捐”,不辞辛苦,奔走劝募,计得国币230余万元,汇回国内支持新生的革命政府。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海外,他与当地侨领发起抵制日货运动,从经济上打击敌人。1932年,与庄西言、陈丙丁等侨领发起成立“闽侨救乡会”,任干事兼秘书。

      1935年,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吞并华北时,陈性初激愤万分,在《华北感吟》中写道:“华北风云变态中,请缨有志愿从戎。牺牲不计如何捐,爱国予心贯始终!”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性初怀着“请缨有志愿从戎,余心爱国贯始终”的激情,积极参与支援祖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他参与发起成立雅加达华侨捐助祖国慈善事业委员会。据统计,1938年11月至1940年12月,雅加达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捐献315万多元,还捐献奎宁丸1亿粒以上。

      陈性初充分发挥华文报刊宣传喉舌的作用,撰写了大量抗日宣传的诗文和文章。1938年世界和平运动大会第四次扩大会议在伦敦召开,他在《天声日报》上发表《拥护世界和平》声援。厦门沦陷后,他在报上刊登《为闽南灾民请命》一文,吁请荷属各埠闽侨“急起直追,磋商救济办法”,使“我闽南难民,不致流离失所,无所依归”。国民党军火烧长沙事件造成人民惨重损失,他赋诗: “前方将士正争雄,忽听中军撤向东;竟把长沙成火窟,罪魁千载莫明中。”谴责指挥失策的国民党将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性初始终关心祖国的抗日战争,担任了国民党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直属支部执行委员,不顾年迈,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因连续奔波,体力不济,于1939年7月9日在云南昆明病逝。

      2003年,印尼中华总商会总主席陈大江在其祖父陈性初逝世的地方——云南省昆明市昙华公园内建立《爱国华侨陈性初纪念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光英特地为纪念亭题词。2004年,陈大江又在祖籍地福建省漳平市建立“陈性初纪念馆”。华侨楷模,青史留芳。(执笔:中共漳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陈龙林 杨砚涵 漳平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卢如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