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oVR:全景新闻拍摄的探路者

全景 2015年11月17日 18:00:00

纽约时报推出了NTY VR

      正当《纽约时报》挟cardboard 推出NYT VR,掀起一个看上去很拉风的传统媒体“VR新闻报道时代”的开局时,IN2发了一篇《虚拟现实是传统媒体现实中的“救命稻草”吗?》,谨慎表达出“VR够呛能挽救传统媒体”这样相对冷漠的态度后,正好就采访完国内第一个与主流媒体财新网合作的全景视频拍摄公司UtoVR。跟UtoVR刘宸源聊过以后,怎么说呢:挺补血的——看看人家拍视频的小伙伴,用刘宸源的话说“没什么好说的,准备器材去就是了”。目前国内做全景视频的团队基本小组战斗模式,大多是三五个人全能选手,做过的项目也五花八门,有机会合作一下全景视频新闻报道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一个新产业起步阶段想太多有时候的确耗氧,需要给自己打一小管鸡血。

      《山村里的幼儿园》是财新网的一个公益性质的纪录片,记录了中国贵州偏远山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这类题材用全景拍摄来呈现是非常合适的,可以让观众“进入”到那个偏远的乡村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孩子们的生活。这应该是国内第一部主流媒体新闻报道性质的全景记录片。IN2在视频正式发布前抢先体验了一下。说实话,在体验过很多国外同行作品后,看到这样一个尝试还是觉得挺赞的。

      影片的开始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因为你会发现自己好像正被“挂在房梁上”。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这样的纪录片一开场是需要一个镜头交代地理信息的,而俯拍的视角不仅方便“无障碍扫射”全场,这样的机位拍摄也会适当减轻后期的工作量。只是担心看惯2D视频的观众会不会有点不知所措。目前VR电影拍摄对于如何“安置”观众,还是一个都在探索的事情。

      继续看下去,虽说整个片子以人物自述为主,但场景转换其实还是不少的,考虑到在山区阴郁的室外光线下,地形和环境的限制都很多,完成这样的全景拍摄,对采访和拍摄团队都不是个轻松的活儿。

《山村里的幼儿园》截图

      也因此在看的过程中生发出无数好奇和问题,于是有了跟刘宸源这样的对话:

      IN2:这个与财新合作的全景视频报道是如何发起的?双方为什么想到要做这样一个项目

      刘:之所以会有这次合作,主要是财新有这样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纪录片项目,并且希望通过全景的方式来呈现。首先全景视频跟纪录片的结合点是最好的,UtoVR此前也在寻找一起制作全景纪录片的合作伙伴,所以当财新找来的时候,可谓一拍即合。其次这个项目带有公益性质,那我们觉得也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准备器材直接去就是了。

      IN2:讲讲具体的合作方式吧,比如各自所担当的部分都是什么?

      刘:纪录片的创意脚本以及拍摄对象的沟通选址等工作都是财新来提前准备和落实的,UtoVR则主要负责全景部分的设备支持、拍摄指导以及后期全景素材的制作。等到全景素材输出之后,财新再完成最终成片的创作部分。

      IN2:整个拍摄项目在前期都做了哪些规划?用了多长时间做这些规划?

      刘:据我了解财新应该是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提前派人到实地踩点,走访联络相关人员。对UtoVR来说前期准备倒并不太多,因为对于全景拍摄来说,UtoVR之前已经积累了还算比较丰富的实地拍摄经验,对于这个项目来说只需要准备足够多的器材,解决临场的一些问题即可。

      IN2:这个足够多的器材都有哪些?

      刘宸源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IN2很想要到当时所携带的器材箱里的所有装备清单及其照片。刘宸源很为难:“我们没有你要的这个清单更别说每一件器材的照片了。我们出发都很匆忙,更不要提给器材拍工作照了。”接着发过来一张主力器材的“集体合影”(如图)。后来又找补了一句:“总共带了三套吧”。

      IN2:这样的外景拍摄,除去附件,如何判断要用哪些主力摄影机?比如说要带多少个镜头的机器合适?还是全都带上以备不时之需?

      刘:镜头最好是能拍到六个面的,然后后期去掉支点。现在运动相机整合出的全景视频方案,主要问题是续航时间短。遇到纪录片这种在乡村野外拍摄,主要是出发前充好电,拍摄间隙补电。

杰图使用的拍摄器材

      IN2:这种外拍项目,临场有哪些问题比较麻烦?

      刘:作为实景拍摄,拍摄场景多,人物多,时间紧,而作为纪录片来说,需要非常多的素材这是其一。所以需要不断的拍素材为后期出好片子做准备。

      另外比较艰苦的一个就是环境,举个例子吧,大家在看记录片的时候看到小孩子走的那一段山路。这个是我们拍摄人员在小朋友后面跟拍的,山里的道路不太好走,作为全景拍摄,不单要保证一个面,而是需要保证360°画面的完整性和可看性,当然作为拍摄者来说,这些困难只要有信念,也是熬一熬就能过去的事情了。

      IN2:作为拍摄技术支持团队,在与媒体做这样拍摄项目的合作中,最难沟通的是什么环节?如何解决?

      刘:其实真的还好,作为全景拍摄的技术提供团队,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配合。因为制作出一部有故事性的全景视频纪录片,本身就是很难的一件事。在这部纪录片开始之前,UtoVR就已经有意愿要制作一部全景纪录片了,所以在面对合作机会时,我们就是尽最大努力把这部片子完成出来。

      IN2:实景拍摄是一次完成的吗?(去过那个地方几次?需要提前看拍摄现场吗?)

      刘:多数场景都是一次完成的,有些空镜头,在每天同一个时间段会去补些素材。需要提前看拍摄场地,但因为是纪录片,需要非常真实的记录,所以运用我们过去已有的拍摄经验就足够了,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

      IN2:拍摄时的采访对象是提前沟通好的还是临场随机拍摄,后期剪辑制作?

      刘:孩子的画面都是临场的,有过拍摄经历的人都会知道,小孩子你告诉他们也未必会听的。而且从整个片子来看,片子里的采访对象也都是比较生活化和真实的,当然后期制作的剪辑也是重要手段。

杰图团队正在拍摄

      IN2:作为体验者,虽然意识上有准备,但第一个镜头还是让我有点“飘飘然”,因为发现自己好像正“被悬挂在房梁上”,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纪实性的报道纪录短片中,会在第一个镜头选择一个俯拍的视角?

      刘:我觉得是这样啊,作为留守儿童题材的纪录片,应该只有全景视频的记录方式能让你第一眼看到她们生活成长的一个大场景,作为村庄来说,在高位拍摄,能将整个村落的建筑和形态一览无余,这也正能体现出全景视频的优势,当然更多的,是能让体验者一下子进入这个场景里。

      IN2:此后的一系列画面也依然有“在空中”的即视感,是跟摄像机位的安置问题有关吗?是不是只能把镜头固定在高位才能实现360度的拍摄?其中一些平视角度的画面又是如何实现的?

      刘:在纪录片里面,确实会看到有时空中的角度,有时是平视的角度,这些都是通过全景视频的拍摄机位来决定的,有高位和低位的区分,不论是哪个位置,都能实现360°的拍摄,在记录中,一些机位的选择也是根据剧情的需要来决定的,就好像开头需要一个大场景,所以我们选择了俯视角度,在孩子们聊天的场景,则选择了平视角度。

      IN2:整个前期实景拍摄用了多少工时x人?最耗时的是哪个环节?

      刘:(总共)耗时三天三夜,期间兵分两路。

      IN2:现场灯光是如何解决的?录音?

      刘:尽量还原光线,所以能看到奶奶在厨房做饭的场景里,光线透过木窗,掠过厚厚的灰尘照进这个狭小的空间。以及清晨孩子烧火的炊烟,全都是自然光线的运用。(IN2也很喜欢这个场景啊)音效师财新找来的音频老师,现场立体声收音。

      IN2:换了不同的眼镜看,感觉一些场景中镜头的畸变还挺严重的,人和周围环境的比例失衡。这是怎么造成的呢?

      刘:我们是没做反畸变处理,准确说也没法做所有的VR眼镜的反畸变处理,那需要所有眼镜给出技术参数。但是我们也做了一些方便入门使用的操作,比如双指拖拽,放大缩小,专业点就叫调整fov值。

外国嘉宾在体验《山村幼儿园》

      IN2:作为全景视频技术团队,在对接媒体合作方面有些什么体验和想法?

      刘:我们非常敬佩媒体人敏锐的嗅觉和观察能力,同时也希望国内的媒体能多做一些让老百姓乐意看的片子,能促动国人的精神意识,促动社会的进步。

      IN2:大家都已看到NYT VR的合作模式,如何看待《纽约时报》的这个尝试?

      刘:从全球来看,大家都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说成VR不如说是全景视频,在摄制设备上,目前还没看到足以支撑新闻行业应用的设备,这在短期是一个阻碍。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全景和新闻结合,将会是对新闻尤其是时效性强的新闻报道有极强的创新推动作用。

      IN2:那么UtoVR是否在也有在对接媒体新闻报道方面的想法和规划?

      刘:目前倒也没有什么大的规划,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没有定在对接媒体这块,但如果有非常好的题材,诸如财新的这次《山村里的幼儿园》这种,UtoVR还是乐意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IN2:对于媒体的用户来说,观看VR视频短片有较高的门槛,怎么看现阶段这个问题?

      刘:其实现在所谓的门槛高,也就是现阶段而言,未来你无法预计,是一年或是半年或是更短时间后,已经人手一部VR眼镜了,对于UtoVR来说,360°视频才是我们的本质,所以我们愿意大家现在就拿起手机,拖拽屏幕来观看视频,当未来人手一部VR眼镜来临时,大家点击右下角的“分屏”按钮,带好VR眼镜,体验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IN2:大家都明白,在国内这个特有的“播放许可证”以及全景视频播放器的两重门槛限制下,如果大部分媒体没有播放和推广这些全景视频的平台和渠道,如何推广和宣传这次尝试?

      刘:靠你们了啊,哈哈(开玩笑)。这也是一种历练吧,UtoVR看中的是实践中积累的全景视频制作经验。这个机会点也考量我们的运营能力了,只要UtoVR的牌子能留下,做内容还是做平台都无所谓。趁这个节点正好闭关修炼,这会让我们把内容的品质做的更高,产品体验做的更好。当未来所有媒体都能播放和推广这些全景视频的时代来临时,UtoVR希望能走在前面!

      后记

      作为在2D影像时代采访过N多大牌摄影师和拍摄团队的IN2记者来说,跟UtoVR的对话还是很长姿势的。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高富帅谁不会啊有种你穷屌丝一个”。对于拍摄团队,有人有钱有装备有大牌(请自动脑补NYT VR内容制作过程)当然OK啦。可目前国内在全景视频内容生产上的情形就是这么个阶段,用刘宸源的话说就是:“可怜团队人手不够,但凡是个能拍东西的(人),全都拽来学拍全景视频了,一个空出来拍照的也没准备。”(IN2记者在追要团队工作照)必须得说,在对话其他全景视频团队时也是这么个情形。事实上,目前全景视频拍摄团队大多在拍摄时身兼“拍摄指导”、“技术支持”、“器材专家”以及“后期剪辑师”多重角色。由不得让IN2记者这样想:那些原来就是摄影记者和视频摄像的家伙,你们都不想“进化”一下咩?

      然而无论怎样,一个新的尝试总是令人致敬的,作为“探路者”,无论是媒体还是执行拍摄团队,都在替后续者摸索前行的方向、在做沿途的“tips”。不久的将来,当全景视频的拍摄成为日常新闻生产的基本内容之一时,希望我们都能想起这个艰难却有意义的“探路者时代”吧。(采写/DxM,照片提供/刘宸源)

      [转自:影像·科技·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