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考试练习题

中公网 2023年11月03日 08:56:54

      一、考情介绍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题型主要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题型类型多样,有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掌握各个题型特点才能帮助我们科学合理备考。教学与德育作为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尤其需要我们关注。下面我们就单选题和判断题进行练习。

      二、模拟练习

      1.关于有教无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有教无类指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B.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主张

      C.有教无类是真正的教育平等

      D.这一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

      1.【答案】C。解析: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平等,教育还是存在阶级等级的限制的,强调的是通过教育使大家变得更好。选项A表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扩大教育对象,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社会现状符合孔子一贯主张。选项B与选项D正确。

      2.“守信、勤奋、自立、乐观、进取”等是德育中的( )。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品德教育 D.心理教育

      2.【答案】C。解析: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等要素。思想教育主要指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以及现代公民意识。品德教育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心理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守信、勤奋、自立、乐观、进取等属于道德品质和个性的教育,故答案选择 C。

      3.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是( )。

      A.适应性功能 B.生存功能 C.享用功能 D.发展功能

      3.【答案】C。解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所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

      4.“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是初中阶段德育目标哪方面的基本要求?( )

      A.思想政治方面 B.道德行为方面 C.个性心理素质方面 D.个人能力方面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从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基本要求。其中,A选项思想政治方面强调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放在突出地位等。B选项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教育学生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具有对集体的责任感,能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教育学生能正确区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界限,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CD选项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强调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等。故符合题干的为B选项。

      5.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

      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5.【答案】D。解析: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选项A,人生观教育是指关于人生目的、价值和态度等根本观点的教育。也即个人对待生死、苦乐、荣辱等人生重大课题的观点和行为倾向的教育。

      选项B,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

      选项C,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故ABC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D选项。

      6.孔子说:“力行而近乎仁”。其体现的德育心理学思想是( )。

      A.实践是品德学习的重要途径 B.品德是先天的

      C.品德与实践无关 D.品德是后天形成的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中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中有关孔子的言论。“力行而近乎仁”:只有真正实践才能接近仁义。因此,体现的是要实践,实践才是品德学习的重要途径。

      选项B,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故B项表述错误。

      选项C,只有真正实践才能接近仁义。因此,体现的是要实践,实践才是品德学习的重要途径。故C项表述错误。

      选项D,品德的确是后天形成的,但与题干“力行而近乎仁”无关,故排除。

      7.一个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但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着力培养(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答案】C。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题中体现的是缺乏道德意志的表现。

      8.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对学生的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关系,这是因为( )。

      A.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

      B.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C.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

      D.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8.【答案】D。解析: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因此要处理好对学生的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关系,这是因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9.印染技工的颜色鉴别能力比一般人要强很多,这说明遗传素质具有( )。

      A.差异性 B.可塑性

      C.对身心发展的制约性 D.对身心发展的不可控性

      9.【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题干的说法强调人先天的“颜色鉴别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大量的实践练习发生改变,故选项B正确。A选项,差异性强调每个人的遗传素质都不一样,题干印染技工的颜色鉴别能力比一般人要强很多更加强调后天的改变而非生下来就不一样。不符合题干描述,A错误。C选项,题干并不强调遗传素质对身心发展的制约,而是强调后天改变了原来的遗传素质。故不符合题干描述,C错误。D选项,不可控是指不受个体支配,但是对人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题干也没有强调遗传素质是否可控的问题,不符合题干描述,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项。

      10.对基本素质提出了要求的是( )。

      A.基础型课程 B.综合实践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研究型课程

      10.【答案】A。解析: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即以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学。选项C,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选项D,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选项B,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题干中强调基本素质的要求,是基础课程。故本题答案选择A。

      辨析题

      1.德育与品德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故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过程无关。

      1.【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因此,品德是心理概念,德育是教育概念,二者是有区别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二者之间毫无关联。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德育与受教育者品德形成是密切相关的。

      2.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经验课程的特点。

      2.【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材料分析题

      1.以下是李华老师在讲《鲸》一课时的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动物么?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和动物有关的文章——《鲸》。(随即播放视频《海底世界》中鲸游水的画面。)

      生:哇,鲸鱼好大好漂亮啊!

      某生:不对,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

      (这时大家向他投去了质疑的眼光)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疑惑啊。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大家以小组的形式一起来讨论一下,鲸到底是不是鱼这个问题吧!

      (同学们对此热情高涨,大家积极讨论。五分钟后老师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生:鲸并不属于鱼类,它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

      师:非常棒,回答正确。但是,这么可爱的鲸,却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使它们即将永远消失在地球了,大家说我们要怎么办呢?

      生甲:以后再也不乱丢垃圾了。

      生乙:我们今后要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老师也希望大家能说到做到,做一个保护大自然的小卫士,成为有道德的合格的小公民。

      请以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堂课李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2)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该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1.【参考答案】

      (1)李老师这堂课使用了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以及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①李老师使用了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材料中教师在讲解《鲸》时给学生播放了视频,丰富了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

      ②李老师使用了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材料中李老师在针对鲸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时充分调动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并由此解决了问题。

      ③李老师使用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既要把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材料中学生在学会了本课知识同时也树立了环保意识,提高了自身素质。

      教学方法:

      ①李老师使用了谈话法。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借助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材料中,李老师给学生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让学生在思考后得出答案,体现了谈话法。

      ②李老师使用了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意见,相互启发,获取知识的方法。材料中李老师让学生针对鲸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进行讨论,体现了讨论法。

      ③李老师使用了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手段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获得知识的方法。材料中李老师给学生播放了海底世界的视频,体现了演示法。

      (2)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以考虑一下因素: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②课程性质和特点;

      ③学生年龄特征;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⑥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