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中的文化人类学——以纪录片《过年的画》为例

中国纪录片网 2022年07月15日 16:51

      时代与社会在变迁,生活与观念在巨变,怎样讲清楚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从哪来?这是每一代中国纪录片人都试图回答的问题。

      今年年初,5集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登陆CCTV-9时引发关注,该片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纳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进行梳理,通过30多位相关人物的故事,带领受众感受不同历史现场中杨柳青木版年画呈现出的不同文化样态,并挖掘它们与中国人生活风俗、文化认知、时代审美、精神慰藉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找杨柳青木版年画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以及探索当代价值的文化思考。

      现代人类学先驱法兰兹·鲍亚士提出,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要把社会或文化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所以,研究文化人类学,往往包含着哲学、考古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因此,要阐释好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现象,也需要研究文化人类学这种多维度的整体观。

      《过年的画》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轴心,向外延伸四个维度,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一种纵横交错、立体式的叙述方法。

      第一个维度是“物”。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和年画是物质文化遗产,而它们承载的工艺制作过程、历史记忆、文化生活、精神情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片处处可见一块木版、一纸年画中,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神话、传说、戏剧、道德说教、行为准则……这些有象征特点的传统文化暗含着历史的连续性,是几千年中国人在生活中积淀的共同认知,是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根脉,是我们传承、保护、发展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第二个维度是“人”。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看家本事,在人类学的范畴里,不能只听被研究的对象说了什么,而是要站在他们的视角,看他们做了什么和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这才是孕育文化的土壤和根。

      该片通过俄罗斯汉学家、民间美术史学家、法国社会学家、年画后人、传承人、保护者等30多位人物的不同视角,解读出杨柳青木版年画多层次的文化价值。

      在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眼里,“它把中国精神文化、历史、文学、传说所孕育出来的一切精华,用大众都能理解的形态表现出来”;在民间美术史学家王树村眼里,“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在新中国“年画守望者”张映雪眼里,“它是一生的牵挂”;在年画老店后人眼里,“它是别梦依稀的乡愁”;在天津老城人的眼里,“它是儿时的年味”;在民间学者方博眼里,“它是历史的共同记忆”……

      更重要的是,该片还将镜头聚焦不同视角的背后童年、家乡、经历、时代对人物认知升级的影响。

      王树村,在成为中国民间美术史大家之前,家乡的木版年画曾是他童年的玩具,日本侵华对木版年画的损毁和掠夺,刺激他甘愿清贫病苦也要走在毕生研究、保护年画的无悔之路上。

      阿列克谢耶夫,在成为俄罗斯汉学家之前,大学里的一次展览,让当时这位青年初见杨柳青木版年画,并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当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时再次遇到杨柳青木版年画,他不仅改变了职称论文的题目,还开启了一生的汉学研究。

      有人说,时代是人的边界,但人也不断突破着时代的边界,它们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在不断互动中,彼此塑造与成就。

      第三个维度是“事”。该片见人透物、随人赋事,将杨柳青木版年画放在大时代与个体生命的故事中解读。

      该片在第四集《画里新风》中,通过讲述大学老师寻找年画里的老爷车,体现“物”在“人”“事”之间既有传承,又有重构,也有创新,呈现出文化“新陈代谢”的繁衍规律。通过讲述民间学者方博寻找法国人出版“年画大书”幕后真相的故事,体现了杨柳青木版年画与近代中国共同经历过的那个惊恐与磨难、觉醒与变革的漫漫时空,那是中国人历经战争与屈辱、裂变与重生的集体记忆。

      第四个维度是“理”。以上三维合一生发的第四维度,是反思当代文化的理性思考。该片提出了当代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一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也代表了远离当代生活?”“越来越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杨柳青年画,而且和咱们现代的生活已经产生了距离。”不难发现,如果文化遗产不能适应当代社会需求,就会固化为博物馆的藏品,失去活态传承与发展。

      设问之后,该片并不急于给出那些看似简单、实则粗暴的结论,而是看重能否引发当代人反思和推动当代人对传统文化思考范式的走向。第五集《年画回家》中,揭开了木版年画与市场价格的落差、与当下生活方式的错位,导致从业人群低收入的真实现状。一名10年工龄的助理工艺美术师月工资只有3000元,36年工龄的中级美术师月工资不足5000元。天津杨柳青画社因效益不好,导致工资时有欠发现象。

      其实,悲情一直是创作者的灵感与动力,但不能止于悲情。情怀、乡愁、记忆都需要转化成文化的力量。因此,该片注入了“他述”,围绕“创作年画”展开一场如何守正创新的大讨论:文创大赛失意的大学生将创作的年画娃娃变成手机里的表情包;清代的木版年画《仕女游春图》激发了沉浸式表演的创作灵感……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回归当代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5集250分钟的纪录片,在“物”“人”“事”“理”四个维度纵横交错中,梳理了400多年演化历程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背景是数千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历了社会巨变、技术兴替、生活变迁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它一路走来,不断与时俱进地变换着模样,而不变的是,它始终传承着中华的文脉、承载着百姓的悲喜。今天,那张“过年的画”早已融进生活的角角落落,只等待发现它的那双眼睛。

      (作者单位: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广播电视台)

      热词:

编辑:田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