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大语文和科学,怎能错过央视这部宝藏纪录片!

      科影发现 科影发现

如果列一个“孩子最让父母抓狂的瞬间”排行榜,“孩子总是爱问为什么”,必然位居榜首。尤其是六岁前的孩子,每天脑袋瓜子里会冒出“十万个为什么”来,父母常常因各种原因,随便瞎话糊弄一下孩子的各种问题。这种敷衍了事的做法,其实是不恰当的。好奇心是孩子对世界产生探索欲的源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要让孩子对科学知识理解透彻、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培养科学素养,不要硬灌,给孩子看一些优质的科普纪录片,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毕竟比起书上的文字,纪录片要直观得多。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部集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探索、历史典故与语文兴趣培养于一体的顶级纪录片——《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该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中央新影发现纪实传媒承制,正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央视纪录片团队最新力作,国家队出手,一如既往地硬品质,精良之作。

比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真实发生过的吗?蚂蚁真有这么大能量弄垮堤坝?人们要如何防治呢?现实生活中真的有飞檐走壁的绝技吗?还是说这些人全都“身轻如燕”呢?

马真的能识途

吗?/图源《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

又比如,为了验证“老马是否真的能识途”,纪录片会带着孩子到大草原、茂密的山林,追随马儿的足迹,去求证历史典故的真伪,并探究马儿是如何做到的。整部纪录片6集,每集就着一个历史典故,以“参与型纪录片”为主导模式,用趣味动画引出典故、提出疑问,科学求证人沉浸式调查、溯源、多角度求证、专家趣味解惑及实验等,带来极大观赏性的同时,也激发孩子深入思索。《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里曹冲称象趣味动画纪录片团队用时2年,走遍全国40个地方寻访求证,共计拜访20了多位历史、物理、生物、动物学、声学、舞蹈类等领域权威学者和名校名师、科普界达人,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专家靳宝,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专家黄乘明,知名科普专家、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黄求应,首都师范大学舞蹈专业博士李石磊,以及“科普网红”、北京人大附中知名教师李永乐等,只为更好溯源历史,从各角度探究典故背后的科学真相。

纪录片视角非常独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借助趣味动画,从孩子必须掌握的历史典故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曹冲称象”“老马识途”入手,用现代科学求证和探索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不止如此,它还带着孩子重新审视这些典故背后的“真与假”,也从中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和社会民情。

人大附中物理老师李永乐趣味科普压力

/图源《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

《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纪录片每集都由趣味动画引出典故,由“科学求证人”提出问题,并带领大家四方求证;当然,每集中怎能少得了我们的权威专家和科普达人,他们分别从各个角度,进行趣味科普,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各种疑惑,都能一一得到解惑。

千年前的高科技监听设备——罂

/图源《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

纪录片大胆融入了动画制作,让孩子更能好地理解这些科学原理和科学现象,比如地底下蚂蚁的洞穴究竟长啥样,东汉末年曹操究竟是如何称象的,墨子是怎么制成高科技监听设备的……这些孩子平时看不到的东西,纪录片用生动的动画片给孩子们还原了真相,有趣又直观。该片不仅能带孩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还能从科学角度解读历史典故,同时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甚至惊叹:原来古人那个时候就那么有智慧,培养孩子的历史兴趣和学习热情!


      历史典故是最为经典的智慧精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小多接触典故和传统文化,孩子未来错不了。历史里藏着许多有趣又有启发的故事,藏着中国文化的基因,还有古人的无限智慧。纪录片《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选取了6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典故,这些典故还与孩子的教材息息相关,比如曹冲称象就是二年级课本里出现的故事,老马识途出现在八年级的文言文里。

纪录片不仅中小学生能看,幼儿园孩子也能看。每集纪录片开头都是一段趣味动画,历史再现了曹冲称象、伏地听声、刀枪不入、身轻如燕、老马识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经典典故,将原本复杂难懂的情节,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孩子直观了解经典故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讲了战国时期魏国国相白圭的趣味故事:有一次检查河堤,白圭发现了一处蚁穴,他极为恼火,要惩治修堤坝的官员。

小蚁穴怎么可能撼动堤坝?

/图源《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

大臣们一时莫名惊诧:千里之堤,固若金汤,一个小小的蚁穴怎么会对大坝造成威胁呢?连魏王也觉得白圭是在吹毛求疵。但白圭不以为然,一发现蚁洞,就立刻派人填补。
      又比如,“刀枪不入”这一集,通过“三国演义”中乌戈国的藤甲兵与蜀军交战的故事,带我们认识了“藤甲”,科学求证人多方探索,终于在贵州省安顺市一个神秘的村子找到了传说中的藤甲衣。

藤甲真的能刀枪不入吗?

/图源《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

孩子不仅能通过趣味故事短片轻松了解历史典故,还能跟着“科学求证人”走遍大江南北重现历史,在探访中发现,原来历史人物、事物、地域、地貌等,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如此鲜活地存在着,自然再接触历史知识的时候,孩子就不再因为枯燥乏味而排斥了。


      纪录片的形式颇为有趣,每个典故都跟国内相关领域的实验室和专家密切互动,用酷炫、吸睛的科学实验,以科技探索的方式来验证典故内容是否属实——既有知识点又有看点。

就比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引发人思考的问题:蚂蚁真的能让堤坝坍塌吗?孩子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思考,一定会迫不及待地看下去。首先,研究人员纠正了我们一个误区,造成堤坝坍塌的蚂蚁压根就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褐色蚂蚁,而是白蚁。白蚁也不是白色的蚂蚁,它和蚂蚁甚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白蚁可不是白色的蚂蚁

/图源《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

是不是很惊讶?来看,白蚁在地球上有1.2亿多年的居住史,远超人类以及蚂蚁。从进化的角度上看,蚂蚁更接近蜜蜂,白蚁则与蟑螂是近亲。甚至有时,蚂蚁还会捕食白蚁。那为什么毁堤这个锅要蚂蚁来背呢?原来是,蚂蚁对光照的这种要求不要这么高,它可以忍受光照,所以它的巢都做得比较浅,一般都是在50厘米以上。而白蚁怕光,巢做得比较深,早早地躲到了土壤里面去。可见,蚂蚁被人们误解了几千年呢。

蚁穴里活动的蚂蚁

/图源《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

那白蚁究竟是怎么破坏堤坝的呢?科学求证人带大家去看了它的地下王国。白蚁的一个主巢可以容纳几十个副巢,各巢之间有蚁道相通,蚁道分布半径可达数十米。蚁穴四通八达,相互贯通,有些甚至可以穿通堤坝的内外坡。原来,小小的白蚁靠的是它们设计缜密、建造精良的蚁巢和蚁路来破坏堤坝下的土壤的。

蚁洞穴/图源《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

看到如此庞大的地下工程,不得不感叹白蚁的强大,它们才是建筑高手啊。接下来,纪录片又通过实验去验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否是真实的。专家们建造了探蚁史上难得一见的实验装置,搭建了一个工程浩大的实验场地。奇迹在30秒后发生,水坝最终垮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验证成功。

堤坝试验

/图源《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

这场带着思考和不断验证实验结果的过程,让人收获了满满的科学知识。而且,一切用实验数据说话,而不是凭主观臆断,也让孩子明白,科学是非常需要批判性思维和实验精神的,从而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热爱科学、多维度思考问题的种子,帮孩子建立起“科学思维”能力。


      验证了典故的真实与否就完了吗?节目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即使到现在,典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旧存在。比如历史上,古人试验了无数种解决“蚁患”的办法,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最终证实了“塞穴法”的科学性。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呢?与古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们把浆液通过蚁路灌到坝体里面,不仅可以填充白蚁巢穴,还能加固坝体,一举两得。孩子恍然大悟的同时,也无形中懂得了知识的力量和遇事勤思多想,万事不难。

人们采用灌浆法很好地杜绝了蚁祸

/图源《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

这部纪录片在保证知识输出的同时,也做到了“易懂”,将通常需要专业术语来表达描述的科学原理,用真实实验和动画的形式,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让人理解起来更轻松。比如,在“伏地听声”一集中,纪录片不仅模拟了古代骑兵突袭、挖地道偷袭的场景,以此来验证古人“伏地听声”的绝技,还借助纹影摄影、模拟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直接让“空气”“声音”等无形的东西可视化,这样直观的科普呈现无疑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

纹影摄像下空气、声音全都能“看见”

/图源《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

总之,整套纪录片古今结合、传统文化与科学探索联动,不仅带孩子看了6个趣味故事,更给孩子提供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知视角,让孩子明白,科学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对科学界的探索和想象永无止境,由此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爱学、勤思、善探究的种子。难怪有父母感叹,央视制作用心良苦,全程无槽点,趣味性与科学性满分,“刀枪不入”“伏地听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个典故都十分精彩,孩子的兴趣点一下子就被抓住了;也有父母抱怨,“只有六集,太少了”,直呼完全不够看、根本看不够,在线催更下一季。3月12日-3月17日,锁定CCTV-9(19:22播出)、央视频(12:00播出),《典故里的科学》第二季精彩来袭,快带着孩子一起看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