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车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hao.yiche.com提供.

      工具栏
      当前位置:
      正文

      吊打余承东,这才是中国汽车的真正强人

      尹好客

      何小鹏不肯给小鹏改名,尹同跃却把自己的名字改了。尹同跃原来叫尹同耀,2008年改的名。为什么改名,谁也说不清楚。

      尹同跃也是典型的工科生,他是安徽工学院毕业的,也就是今天的合肥工业大学。在进入奇瑞之前,尹同跃是一汽大众的总装车间主任,算是一汽的年轻技术明星。因为他是安徽人,所以被当时的芜湖副市长詹夏来看中,挖过来做奇瑞。不得不说,无论政界还是商界,乡党都是我国文化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尹一直以来比较低调,比魏建军还低调。他在公开场合的发言你基本上找不到任何破绽。原因也很简单,之前我们说的所有企业,包括接下来要说的吉利比亚迪,都是民企。而奇瑞是国企。在民企,企业是你的,你想怎么干怎么干。但国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所以,说话滴水不漏是国企领导的基本功。像余承东李想这样的作派,当不了国企领导。

      话虽然如此说,尹同跃倒是较少有一汽二汽那些车企老总身上的行政气息。他的行为模式更像是一个民企的掌舵者。这也不难理解,奇瑞只是个白手起家的地方国企,尹同跃的行政级别,大概率也就是个处级,官味儿不重是正常的。这跟一汽东风这种副部级企业大不一样。虽说是国企,但奇瑞的造车资zhi还是靠转让股权给上汽拿到的。可见奇瑞这个国企本就是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

      和之前我们所提到的其他企业家不同,尹同跃在掌管奇瑞之前就是汽车专家。可以这么说,在一开始,尹同跃对汽车的认知和其他民营车企老板就不在一个维度。这个身份也影响了奇瑞后来的发展和产品。

      由于尹同跃是搞技术出身,所以从很早开始奇瑞就知道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奇瑞的第yi款车是用的大众捷达的底盘,模具是台湾的公司,而模具图纸则是买的西雅特的。之所以西雅特的图纸能适配捷达平台,也决定于尹同跃在一汽大众的工作经历。他知道同属大众旗下的这两个品牌来自于同样的平台,可以通用。就这个认知,就比“两个沙发加四个轮子”的李书福起点高多了。这也是为什么奇瑞能成为国产燃油发动机里技术zui好的。奇瑞被称为理工男,不仅仅是宣传的结果,而是的确有这个气质。

      不过理工男气质也带来一些问题,就是审美不行,奇瑞的车造型一个比一个拉垮。其实在中国做车,只要技术不是太差,只需要做好两件事就差不多了:一个是好看,一个是大。奇瑞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就是不开窍。zui典型的就是当年的奥yun五娃。搞出一个丑车不难,难的是一次搞出五个。不说丑出天际,至少也是丑出国际了。后来的瑞虎系列也很难看,这直接导致我当年买车的时候直接把奇瑞pass了。外形的短板至少拖了奇瑞七八年后腿,曾经一度把奇瑞带进濒死的泥潭。我其实一直有个很大的疑问,这些丑爆了的车,尹同跃自己觉得好看吗?

      奇瑞逆袭是从捷途品牌开始的。做捷途是奇瑞的自救措施。当年奇瑞的车太难看,所以奇瑞的销量更难看,可以说已经在崩盘边缘。在当时看来,降价求生是唯一的出路。但奇瑞又不愿意这个品牌继续沦落,所以采用了曲线救国的方式。我搞个新品牌做低价车,这样奇瑞的品牌不受影响。这个动作说明尹同跃和其他国企老总还是大不一样,思路更灵活。

      捷途品牌做了几款同样难看但足够便宜的车之后,奇瑞慢慢就缓过劲儿来了。捷途这个品牌也渐渐成了气候。zui关键的是,捷途品牌在设计上开了窍。这其中zui重要的原因就是Hakan Saracoglu的加盟。这哥们是原来保时捷的设计师。又是保时捷!一家保时捷养活了大半个汽车圈不是盖的。

      而现在挂其他标的奇瑞产品设计都不错了,只有挂奇瑞标的依然很难说开窍,在同级中鸡立鹤群,这是个迷。

      奇瑞现在也有一堆品牌,奇瑞、星途、捷途,现在又从星途细分出了星纪元,还有个跟华为一起搞的智界。对了,还有iCar乔布斯走了,在中国留下了雷布斯;苹果造车黄了,在中国留下了iCar,可以,这很中国。

      重点说下奇瑞和华为的合作。奇瑞对华为还是很给面子的,说中国汽车不能没有华为。但余承东要赶紧淘汰燃油车,燃油车又是奇瑞的销量大头,不知道尹同跃情何以堪。我只能说,尹同跃的格局吊打余承东。当然,能跟尹同跃相提并论的应该是任正非余大嘴本来级别也不够。

      另外,互联网造车的威力对尹同跃的冲击的确很大,顶着一头白发都来直播了。不过他也没有把宝全押在华为身上。iCar品牌就是奇瑞和智米科技一起做的品牌,由智米总裁负责。智米科技是小米的生态链公司,很熟悉小米那套。至于iCar是不是和小米有关系,双方都已经否认。

      比奇瑞品牌更杂的可能只有吉利了。但这些品牌的发展良莠不齐,到底是多生孩子好打架还是一堆孩子累死妈,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因为之前奇瑞发展不太好,尹同跃可能是憋屈太久了。去年一举扬眉吐气,尹同跃在科技日上表示,“明年奇瑞不会再客气了”。敢情您之前那么多年混得不好是因为客气?那不如就叫“尹好客”吧。

      李菊

      李书福,汽车界zui有明星相的人。众所周知,岳云鹏人称德云小李书福。

      李书福zui有名的论调,是当年那句“汽车就是两个沙发四个轮子”。后来李书福找补说,他的意思是模块化生产。这找补如此苍白,止增笑耳。

      但我觉得李书福先生实在没必要找补。人都有无知的时候。从无知到有知并不丢人,反而更能显示力求上进的志向与勇气。

      李书福是浙商。浙江人头脑灵活,从小就有很强的搞钱意识,而且大胆。这点在李书福身上展示得淋漓尽致。据说他上小学的时候就会蹬自行车拉客。想想这样一个画面,一辆老式自行车,后座上坐着一个40多岁发福的中年男人,前面卖力蹬车的却是一个才上三年级的小学生,像极了小时候的骆驼祥子

      李书福第yi次赚到钱是帮人照相。当年政府是不允许私人开照相馆的。李书福的办法是把自己“挂靠”在一个文化站名下。“挂靠”这个词后来贯穿李书福的所有事业,做冰箱、做摩托车、做汽车,都是从挂靠开始。

      这反映了李书福的资源运作能力。能搞钱,能搞关系,是吉利帝国之所以能崛起的源动力。

      李书福的名字里有个书,却没有读过很多书。但他的确是一个“好学”的人,学照相,学做冰箱,学造车,都是从0开始。后来为了弥补学历不足,自己还想办法读了高职,又读了本科、硕士、博士。你别管含金量有多少,至少是想办法补了。

      这些特质多少也影响了吉利的企业文化。

      比如善于学习。十几年前抄底收购国外技术的人很多,上汽和南汽收购罗孚,做了荣威名爵北汽买了萨博做了绅宝广汽买了个阿尔法罗密欧的平台做了传祺。很明显,对这些外来技术的消化,吉利是做的zui好的。当然,这一部分也是因为收购的资产不一样。但至少可以证明,吉利的学习消化能力是不错的,他们没有暴殄天物。

      再比如胆子大。三年级就敢蹬车拉客的李书福,就没有不敢想的事。第yi次做车买了两台奔驰就开始大卸八块,zui后居然真的攒出来一台长得和奔驰e一模一样的吉利一号。李书福去找零部件的时候,零部件厂商一脸懵逼,说你们丫还想造这车?后来吉利又搞出了第yi台山寨劳斯莱斯吉利GE,第yi台量产的国产跑车吉利美人豹——1.3L的排量,开着他你将有信心搭讪每一个城乡结合部的18岁姑娘。

      这些现在看来有点抽象的行为,反映了李书福是真的敢想。不然也不会有后来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故事。这是中国汽车发展史上zui有影响力的并购案,没有之一。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李书福造车并不是想做产品,而是想做企业。他没有那么多“要造中国人自己的车”的情怀,只是想做个成功的企业。造车是他选定的赛道而已。做产品的事,李书福选择让下面的人来。所以,吉利的产品并没有打上太多李书福的个人烙印,而是到什么阶段就做什么产品。

      收购沃尔沃让吉利的视野开阔了很多。往前十年,吉利是自主品牌里zui懂设计的企业。吉利博瑞是第yi款设计上真正拿得出手的国产车,也是当年少有的能卖得动的中大型车。经典的涟漪状前脸也是当时zui具视觉识别度的前脸之一。博瑞的设计拿到现在也不过时,可惜看不到了。

      李书福zui近的出圈言论是在直播中说“不能轻易说遥遥领先”,可谓是贴脸开大。这体现了传统汽车厂商对技术的敬畏。而今年二月份,吉利旗下时空道宇公司刚刚以一箭十一星的方式成功发射11颗卫星,打破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单次发射卫星数量的纪录。

      我想就凭这一点,李书福就值得某些厂以及某些粉说个服字,我愿称之为:“李菊服”。

      王多鱼

      王传福不仅是中国第yi家新能源车企的老板,还是中国第yi家造车“新势力”的老板。因为他入局zui晚,2003年才开始造车。

      王传福也是理科生,他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中南大学)冶金物理专业,毕业后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做电池研究,后来又留在那儿工作。所以,王传福一直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电池专家。比亚迪在电池和电车上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应该说,王传福的专业水平过硬,人缘也好,很快就做到了有色金属研究院301室的副主任,处级干部。这时候是1992年,王传福才26岁。到1993年,王传福就迎来了人生中zui重要的转机。1993年有色金属研究院在深圳成立了一家电池公司叫比格电池,他被委派去当总经理。

      王传福后来给自己的企业取名叫比亚迪,再后来深圳还有一家电池公司 叫比克。之所以大家都姓比,大概是因为电池的英文首字母都是B。值得一提的是,我翻阅王传福传记的时候,作者将深圳zui大的两家电池制造商比克和比亚迪合称“二比”……看得我一脸懵比。

      这段经历有两个zui重要的点。

      一是让王传福积累了制造业的管理经验,这和普通的公司管理是截然不同的。二是他来到了深圳,这是中国zui具创业活力的城市。假如一直留在北京,可能他就会一直在科研领域干下去了。

      比起其他人,王传福是更纯粹的商人。他之所以造车,主要是因为当年电池产业的规模有限,他想寻找新的增长点。而当时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开始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了。

      比亚迪汽车业务的崛起和当年所有的自主品牌一样,都是走的“逆向研发”,也就是抄。有的抄本田,有的抄富康,有的抄丰田。比亚迪选的是全球zui畅销车型花冠,也就是三大妈之首的卡罗拉。明眼人都知道比亚迪F3是抄的丰田花冠,但王传福对专利的研究非常透彻,没有陷入任何专利纠纷。我贴一段王传福传记里的原话:

      汽车外观有5副照片,前面、后面、侧面、正上方和斜上方,5张照片都相似,你就有可能侵权。但只要其中一幅风格不一样,其他的一样也不侵权。

      不得不说,这是真会抄的。下一个这么会抄的人,还得等到今年的雷布斯。

      王传福有几句话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对于财富积累,“我没有兴趣”。大家都以为这种凡尔赛的开创者是马爸爸,没想到是船夫哥。

      还有一句话是“把自燃从电动汽车在字典里抹去”。不得不说这个愿景还是很好的。如果哪天迪子真的能把自燃从电动汽车的字典里抹去,我愿意给他唱一年赞歌。不过就怕抹去的不是自燃,而是自燃的。

      比亚迪和华为都在深圳,但两家的关系似乎一般。很少看到王传福和任正非或者余承东互动。余承东说,“有些车几乎天天在烧”;王传福说“无人驾驶就是忽悠”。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

      王传福说无人驾驶都是忽悠的时候,顺便说了句还不如先无人生产,我可以省60万人工。这话显示出了他非常纯粹的资本家特性。他或许忘了,当年他做电池和做车的时候,买不起国外的自动化产线,都是靠人工才站住了脚跟。

      王传福还说要尽快禁售燃油车,在这件事上,他和余承东倒是达成了一致。

      这事你就不能细琢磨,一琢磨就会发现特搞笑。因为王传福说这话的时候,甚至连比亚迪自己都还没有停售燃油车。而余承东说这话的时候,自己的主销车型还要加油。

      商人的精明在这些事情上展露无遗。

      我一直觉得如果一个企业总是希望靠行政手段干掉竞争对手,那这就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企业。只有在市场上真正用产品力战胜对手,才是好的企业。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

      王传福的电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这很硬核,虽然不一定遥遥,但毕竟领先。这跟某些企业吹出来的遥遥领先是不同的。

      而销量上,比亚迪则是真正的遥遥领先了。比亚迪旗下有两个系列,一个王朝一个海洋,海洋里还有海豹海狮海豚,加上销量爆表,王老板这么有钱,就叫“王多鱼”吧。

      上面三位,就是我认为当前中国汽车界zui强的三位。至此,中国汽车zui强九人完结。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相关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