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的内容精选(九篇)

21世纪考试网 2024年02月19日 18:01:52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创新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知识创新的内容范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图书馆事业  管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是最新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作为社会文化力核心的图书馆,运用最新的管理成果,推进当代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创新,不仅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1 新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知识管理专业网站的创始人认为:“知识管理是当前企业面 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 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所长邱均平教授等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 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 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虽然学术界对知识管理众说纷纭,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 心、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知识经济是以人的知识为基础,以人的智力为资源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 也有了不同以往的要求。它要求人力资源拥有高科技知识,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博的知识结构;要求人们有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人们加快学习、不 断学习、学会学习;要求人们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们具有应变观念和应变能力。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必然把渴求知识、智慧、信息的目光,更加 集中地投向图书馆。同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将明显提高,其社会作用更为社会所公认。

      2 公共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载体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其服务职能已不仅局限于文献借阅.而是利用现代技术方便地提供各种资源。如网上多媒体的在线服务、全国或区域性的文献采编交换中心、全球性的数字化信息网络等 等。这些将把图书馆转换成为一个全新概念的、多功能的现代信息中心。要面向全社会提供联合化的信息服务。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经营的微软集团在信息产业界以 其强大的实力、新颖的产品、众多的精英人才而称雄于世,其显赫的业绩背后,微软集团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为其决策、产品开发和推广发挥了强大的支持与后盾 作用。比尔·盖茨在1997年接受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记者采访时说:“微软图书馆是一个我们职员的加油站和充电站。虽然人们可以自己上网来获取大量信息, 但是图书馆所做的大量不可替代的工作更有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

      图书馆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的 职能。一方面,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终身教育成为世界趋势。图书馆公益 性、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贴近群众、服务社会。社会上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在这里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平等地、随心所欲的进行终身学习。图书馆通过自己的工 作.给千千万万普通群众以实际帮助。它可以为失业者做就业前的指导,为失学者提供自学辅导,为受损者提供法律帮助,为患病者提供医疗咨询,为创业者提供宝贵的致富信息,为涉世不深的青年提供必需的人生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图书馆不仅被誉为 “大学的心脏”,而且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成为“社会的心脏”。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地位更加重要.对图书馆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的图书馆学专家迈克尔-戈曼就提出“图书馆拥有三大资源.一支由训练有素和知识渊 博的图书馆员和其他图书馆工作者组成的队伍;馆藏;供检索馆藏使用的书目控制系统。”在美国,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图书馆 的建筑物。20%来自信息资料,75%来自图书馆员的素质。就是说。在图书馆的服务中,图书馆员作为知识和智力的载体在图书馆生存和发展中成为首要因素, 优秀的图书馆员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图书馆事业要发展。要在知识经济中发挥作用,搞好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 到来,知识的收集、获取、利用和创新将成为贯穿于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主线。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挖掘、利用和传播知识。为读者 提供获取知识的窗口.提供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因而,如何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决策,开展创新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图 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 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 制,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走知识服务之路。

      3 知识管理是公共图书馆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价值和服务的价值,不论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还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落到图书馆的实处,都是为了以知识为内涵,以服务为中心,走知识服务之路。

      不管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不变的宗旨。也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而搞好服务的根本是创新。新技术的应用是创新。管理的改革是创新,服务方式的改变是创新。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也在于以创新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

      创新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普遍行为,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中.因而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都普遍地存在着创新的问题。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他们现在都包含人们的精神和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不可避免地从根本上动摇各类组织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也概莫能外。

      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论》一书中,提出了组织创新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中,论述了创 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和市场剧变的新世纪,谁能感觉敏捷,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快速作出反应,力争处处先 行一步,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改革管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能使图书馆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 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管理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以往图书馆的管理制度 和管理模式的设计.常常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不犯错误为出发点,有着过多的管制和约束,这种过细过严的规则,通常会窒息那些最初很难识别的新生事物的嫩 芽.致使图书馆管理僵化,抑制了首创精神。而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时代。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决定 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而决定人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第2篇:知识创新的内容范文

      论文关键词:军队院校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教学内容的创新应体现先进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不断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推进现代化教学的核心,是先进文化在教学领域最直接的体现。军队院校只有始终抓住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这个主题,实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才能把现代化教学引向深入。

      一、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近年来,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内容体系单一、知识结构陈旧、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低层次循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要按照现代化教学工程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创新的力度。一是要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员的教学工具,学员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介。二是要加强基础教育,提倡双语教学,打牢学员的科学文化基础;要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新装备教学,解决好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问题。三是要不断充实信息化战争理论的教学内容,提高军事人才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按照信息作战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各层次各类人才应具备的信息作战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充分论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使信息化战争理论在各层次的课程内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四是要加快教材更新。强化教材质量监控和编选协作机制,树立精品意识,逐步建立全军院校教材信息数据库。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现实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努力提升战斗力的关键,其目的是使学员获得与岗位任职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建设必须围绕不同层次的任职岗位,突出岗位任职特点,注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以满足军事斗争准备对多种军事人才的需求。为此,一是要跟踪科技发展前沿,贴近部队建设实际,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实现打得赢、不变质的目标贯穿到教学内容体系中去。二是要用现代的观点精选传统内容,及时充实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就的重要内容,以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三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紧贴部队作战任务,紧贴武器装备发展,紧贴科技练兵实际,紧贴任职岗位需要,以满足第一任职需求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把使命任务分解、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教学训练课题或训练问题,更好地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

      三、坚持学科专业发展的和谐性

      加强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创新,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课程,从而推动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健康发展。一是要准确把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特点,深入研究新型军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按照系统设计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二是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体系这个重点,打破学科特别是课程间的壁垒,对现行课程体系实施结构性优化重组,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增加反映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设置介绍知识结构、传授宏观思想、培养思维品质的概论性课程,实现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军事教育的有机融合。三是要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不断创新,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构建层次上深化、体系上完备,全面、系统、开放、灵活、进出有序、机制完善的动态课程体系。

      四、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能带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牵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军校教育将原先单一的任职教育、学术性教育,发展为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就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生长军官的教育,应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辅之以创新性学习。

      中高级培训或研究生教育,则应侧重于创新性学习,辅之以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推进受教育者知识的创新、拓展和深化,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根据学员的学习实际,因人而异地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设置与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衔接,以教学内容的创新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把培养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教员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以扩大学员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能力为主导。二是给学员主动权。多提供一些自学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员独立地进行综合、分析活动;帮助学员用创新的精神学习知识,使其敢于、善于提出新的思想和见解。三是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不断活跃学术研究气氛,增强学员探索求新的欲望。四是在教学中,要不断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并结合实际,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书本知识。

      参考文献

第3篇:知识创新的内容范文

      1.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不准。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一致的,但在目前创新教育实践中,以“应用能力”为目标这一本质要求未能明确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只注重高职教育中的“高”的一般性,而忽视了“职”的特色,表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已开设的创新课程中学科化问题突出,片面追求“创造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欠缺,课程体系目标定位出现了偏差。

      2.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单一。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对课程的层次结构、布局比重和时序安排进行规划并实施运行。目前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仍然停留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文理选修课程等单一的结构形式上。各课程板块虽然也引入了一些创新教育知识,但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在纵向上没有形成从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到创新素质的层层递进,横向上未能在学习领域上建立起由点到面的联系;致使学生在被动的“灌输式”学习中,获得的是一些不连贯、彼此孤立的信息,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3.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模式陈旧。从高职创新教育课程实施现状来看,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知识运用,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学生很少能在课外获得创新实践的机会。校企结合的通道尚未打通,实践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学生的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流于形式。创新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不足,相关的师资、教材、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薄弱,新技术、新工艺等前沿知识难以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模式陈旧贫乏,使创新实践活动停留边缘化、形式化、浅层次的层面。

      二、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素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集中和具体地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都有具体行业、专业,其职业类别或工作的职业方向要求千差万别,要求在创新教育课程必定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把创新元素与职业要素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一线岗位人才,创新教育课程目标设定应侧重于技术人员的职业岗位规格要求,还要及时反映科技创新发展,具有与生产实践的对接性。创新教育课程也不能仅限于与职业相关的素质与技能,更要考虑培养对象全面素质的提升,在课程目标上体现兼容性。因此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目标不同于以往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本,而是更注重以创新知识、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本。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设置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核心,把创新教育思想融入课程建设,设置以普适创新素质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创新课程为提升、以开放式活动课程为拓展等若干创新课程模块,不同的模块承担不同的功能,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基于校企融合的普适创新素质课程与以往高职院校开设的创新学系列基础理论课程相比,更注重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企业对创新人才实际需求,传授全面知识装备,进行创新知识建构。通过生动具体的企业案例,引导学生从较为广阔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创新方法的运用中,让学生掌握创造学和方法论知识基础。基于校企融合的专业技术创新课程注重把创新学理论引入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中,开设相关创新设计课程,并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引导学生把创新设想、创新方法和技巧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实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同步提高。基于校企融合的开放式活动课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等共享教学资源,以开设研究性实验、实习项目或参与企业应用技术项目为载体,围绕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形成具有实际技术价值的“产品”成果,使活动课程研究化。学练结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参与项目研究的全过程中获得创新体验。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个基本要素的反映。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内容在选择上不仅考虑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以及内容适应性,更应考虑行业职业技术创新成果,这样编排的课程内容才更具效果。由于高职创新教育课程目标“以创新能力为本”的规定性,决定了课程内容中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的选择与组合,必然呈现出适用性特点。在普适创新素质课程中“,技术创新管理“”创造心理学”等的开设,为学生具备技术创新基本知识和创新意识奠定了“宽基础”。在专业技术创新课程中,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技能认证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使学生获得“一专”的深度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技术能力提升。在开放式活动课程中,文化素质课程、研究性课程、专题讲座的开办,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创新人格和创新素质的养成。

      4.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的逻辑性组合。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结构由目标任务、原理方法、实践创作和考核评价四个功能模块组成。目标任务模块旨在明确任务,科学选题;原理方法模块旨在运用创新原理、方法解决问题;实践创作模块用于选材制造,完成工艺改进或作品设计;考核评价模块用于回顾总结,反思教训。各功能模块分别由数门校企合作的创新课程组成,以企业的生产案例进行学习情景设计。在纵向上,课程模块之间按不同年级编排课程内容,从发现问题、创新谋略、应用原理、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到成果考评,形成阶梯结构,内容层层递进,能力不断提升。在横向上,课程模块之间按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进行行动领域的转换和学习领域描述,按照作业流程与学习规律排序,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掌握创新知识点、提升创新能力。

      5.课程实施模式。课程实施模式是实施课程的具体操作方式。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创新教育课程实施以内容结合的模式进行课程运作。把创新教育的目标纳入高职教育目标体系中,创新教育课程的有关内容和因素也相应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各类课程框架之中,形成相互结合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基于校企融合,创新教育课程结合校内外、课内外各类社会社会活动、生产活动、文化活动来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各类显性、隐性的创新教育因素作用。在完成高职教育领域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创新教育的任务和要求;在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

      三、结语

第4篇:知识创新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创新人才; 本科财会教学;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7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119- 02

      0 引 言

      21世纪是机会与威胁并存、利益与风险共生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挑战,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高等教育法》第5条强调“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要求民族高校“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基地”。因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财会人才是知识经济对会计、财务教学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在为财会职能发挥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给民族高校财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族高校传统财会教育模式培养的财会人才已难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更难担负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任。因此,创新我国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已势在必行。

      1 民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型本科财会教学创新动因

      1.1 问题动因

      1.1.1 培养目标模糊导致会计、财务教育层次界线不清

      我国会计、财务教育已形成以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为主要层次的教育体系。国家将民族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民族高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各民族高校将会计硕士和博士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与民族高校本科会计、财务教育之间缺乏层次性,使各层次之间培养目标划分不清,无法对各层次教育目标予以准确定位。

      1.1.2 课程设置缺陷致使教学内容陈旧

      课程设置缺陷主要表现在:① 课程之间衔接缺陷。有些课程之间存在较多重复,而有些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遗漏。如“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等方面存在较多重复;“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长期投资决策、存货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复;“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在所得税、或有事项等业务核算内容方面很难界定清楚。② 重视新会计制度接轨,忽视理论知识系统传授。新会计制度、准则的不断变迁使教师总是忙于将新增知识点编入教科书讲授给学生,忽视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难以为部分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做准备。③ 教材建设滞后性造成财会教学内容陈旧。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教材内容多年几乎没有任何变动,财政部已的系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教学内容中很难找到。

      1.1.3 呆板的教学方法与单调的考核方式

      各民族高校教学方法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老师讲,学生听”。虽然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已开始在民族高校会计教学中应用,但应用范围狭窄、应用层次较低。造成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少,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严重滞后。同时,单调、呆板而僵化的闭卷考试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其成绩真实性有待商榷,更挫伤了具备创新性思维而又学习刻苦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环境动因

      1.2.1 会计环境变迁对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的影响

      民族高校会计教学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系统。在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化和知识化的新经济时代,民族高校教师只有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合理组织财会教学,才能增强会计学生对财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利用能力,从而培养出新时期创新型会计人才。具体而言:① 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由此而带来的会计标准国际化客观上要求财会教育全球化,昭示着新一轮财会教育改革的到来。② 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将改变会计主体组织结构,也必然要求财会教学内容、方法等都要进行创新。③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金融市场发展,非营利组织会计、社会保障会计、环境会计、证券公司会计、保险会计将成为民族高校财会教学的重要内容,民族高校财会教学必须相应增添和充实这方面教学内容。④ 会计职能和领域的拓展将使企业集团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合并会计、破产会计逐渐成为会计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要求财会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变革,也对财会学生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1.2.2 会计环境变迁对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的新要求

      这些新要求集中体现在:① 民族高校财会本科生不仅要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能力,更应具备适应未来复杂多变会计环境的能力。② 将提高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求新知识能力。③ 应熟悉国际会计惯例,具备开展国际经济交往所需的会计、税收、金融、贸易、公共外语与专业外语等方面知识。④ 培养通用型财会人才。财会本科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各种行业、各种组织形式、各种所有制企业会计工作。这要求财会教育重点应放在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上。

      2 民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型本科财会教学创新基本思路

      2.1 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是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创新的行动指南。实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创新,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财会教育观。基本思路在于创造性培育以下5观念: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全面教学观、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兼顾的互动教育观、“厚基础,宽口径”的整体化教育观。

      2.2 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

      (1) 调整和优化财会教学课程体系。具体而言:按照财会“通才”教育要求,开设综合性课程和一定比例选修课程;根据会计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加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教学,构建公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主干专业课实验和专业选修课实验四大实验模块,形成基本专业能力训练、核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训练三层次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2) 增设素质教育课和学术讲座课。根据培养创新型财会人才要求,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适应学习型社会要求,开设学生自学课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开设一些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课程。

      (3) 优化整合会计教学内容。要适应会计创新教育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财会教学内容以凸显教学内容的“非稳定结构”。另外,要根据系统科学原则,整合会计教学内容。

      2.3 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方法

      财会教学方法创新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和自学指导法等创新教学方法。限于篇幅,仅探讨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激励为主要目的,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检验答案3个环节,使学生掌握知识和科学思维并了解创造性活动特点和程序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包括4种情况:① 复习式问题教学,即以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和深化已学过的知识。这种方式在会计教学中已广泛采用。② 启发式问题教学,即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探求新知识。这种方式一般在讲授新教学内容之前采用。③ 诊断性问题教学,即通过提问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可采用。④ 激励性问题教学。即通过提问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4 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考试制度

      (1)考试内容创新。应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科学合理确定考试内容,同时考试内容体现一定研讨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自由发挥,以培养、检验学生创新能力,最后,考试内容具备一定可选性。

      (2) 考核方式创新。创造更多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考试方法:加强日常考核,全面、综合反映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完善闭卷考试方式,适当提倡开卷考试或二者结合;改革考试题型,注重对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考核;丰富考核方式,适当采用撰写论文等其他形式。

      (3) 评分制度创新。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应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准,以体现成绩结构多元化、评分标准灵活化、评分制度科学化。

      (4) 完善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通过信息输入信息控制信息输出信息反馈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考试信息反馈系统应包括试卷分析制度、评估制度、重考制度等内容。

      3 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3.1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知识则谈不上能力。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多未必能力强。知识只有加上运用知识的智慧和才能,通过实践方能转化为能力。因此,会计教育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这种对培养能力的要求,要同传授知识要求一样纳入教学计划,写进教学大纲,安排在教学全过程之中,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

      3.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知识层次是现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理论知识学习始终是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会计学又是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如果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不强或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其工作结果提供的是大量滞后信息和错误信息,就可能影响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会计本科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正确处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培养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传统会计教育观念认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受制于教学方式,有什么样教学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即内容决定方式。现代会计教育提倡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平等关系上的教学互动。这是对创新教育所应采取教学方式的基本概括,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方法、学识、人格鼓励、影响着学生,学生同样以鲜明个性及敢于向过去和现实挑战的勇气鼓舞着教师,使教师再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教学的再次创新。

      3.4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各有其特点和职能,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会计教学体系。在处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关系问题上,应遵循以下原则:① 第二课堂必须是在第一课堂之后;②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在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进行;③ 第二课堂必须注重专业知识运用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④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定点与不定点等多种形式进行,以紧密配合第一课堂教学。

      4 结束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金融市场的发展、会计职能与领域的拓展、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都对我国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提出新挑战,同时也使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原本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来。为此,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必须开展财会教学创新以培养创新型会计与财务人才,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发挥教学双方的共振效应,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宏. 学科创新教育新视点[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知识创新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创新 体育 教学

      实现教和学、练的创新,首先得理顺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其次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

      一、教师与学生

      在体育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锻炼的点拨者、启发者和引导者。学生理解体育基础知识要导;学生的思路受阻要导;学生缺乏锻炼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要导;对动作技术的创新能力、创新方法也要导。教师的主导作用越突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就越高。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宽松、和谐、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二、创新体育教学目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多数体育教师在上课的开始介绍部分上课的内容、目的任务、重点难点时,只是常规性的平铺直叙,缺少对学生体育意识、学习兴趣的引导,学生听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最终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圆满完成。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难易程度的不同,灵活地采用“问题复习导入法”、“直观教具导入法”、“示范动作导入法”、“启发思维导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振奋精神,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三、创新体育教材内容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本身所蕴藏的创新性。例如:教授初中三年级推铅球教材内容的创新因素有:1.复习初中一、二年级教材内容知识;2.明确推铅球技术的重点是最后用力;3.力量、出手角、初速度、对器械飞行远度的影响;4.投掷能力与专门练习;5.投掷原理;6.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如运动生物力学、物理学中的支撑反作用力、抛射物体运动的原理等;7.握持球技术,什么是超越器械;8.“蹬、转、送”技术的配合;9.各种专项力量练习;10.测验与比赛等多项内容。

      通过对教材各方面的创新,既有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深化,又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指导,挖掘教材内容的创新性部分。体育教学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要重视动作技术再现,形成发现亲身体验实践的过程,重视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

      四、创新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形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抛弃旧的教学模式,使现代教学模式更能适应教育的需要和发展。

      下面采用表格形式对比一下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模式

      1 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探、练为主

      2 说教式教学 互教式教学

      3 集中的无个性化的学习行为 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学习行为

      4 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播者 教师作为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5 按年龄和成绩分组 按异质分组

      6 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以行为为基础的综合能力评价

      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教材、课堂”三个中心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和锻炼习惯的养成。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练,而不是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求、勇于实践的能力,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五、创新教学方法

第6篇:知识创新的内容范文

      一、教学内容创新在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一)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性作用决定了教学内容创新在军队院校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地位。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推进现代化教学的核心,是先进文化在教学领域最直接的体现。一般来说,设置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学员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教学内容设置先进、科学,学员就能学到最新的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增强学员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现代战争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水平,有利于提高军校教学质量,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改革开放后开始的教学改革,中央军委和总部始终把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加以强调,要求军队院校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总部颁布的《实施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工程》中明确指出:“建立起跟踪科技发展前沿,适应新军事变革要求,贴近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实际,科学、综合、先进的内容体系。”军队院校只有紧紧抓住教学内容改革这个核心,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对此,要遵循现代化教学规律,突出军事特色,重点把握好思想政治、军事基础、科学文化、专业业务和身体心理标准,准确定位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内容体系,按照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内容,为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夯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创新是促进军队院校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的根本动力。学科专业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是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一流的学科专业必须有一流的教学内容来支撑和体现。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地位声望的主要标志。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师资队伍建设,无不以学科专业为基本单元来划分和组合。军队院校各级各类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要适应科技、军事和教学发展的趋势,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特殊需求,能促进军事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一流的军事人才。这是教学内容创新的起点,也是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前提。目前,我军许多院校之所以没有建成一流的学科专业,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先进的教学内容。因此,加强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创新,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课程,从而推动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内容创新是岗位任职教育针对性的迫切需求。未来战争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未来战争需要什么,军校就教什么。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后,军队院校发生了院校布局转型、培训任务转变等一系列变化。特别是将军队院校划分为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院校两大类,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迈出了学历教育与军事职业教育分离的关键一步,使院校体系结构与军事教育的本质要求相一致,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这也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任职教育的指向性体现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上,就是要求建立起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学内容体系,使之充分体现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时代性。针对性其实质就是解决现实性问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现实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努力提升战斗力的切入点,其目的是使学员获得与岗位任职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所以,任职教育课程必须围绕不同层次的任职岗位,突出岗位任职特点,根据不同来源的培养对象来科学设置。要注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根据不同院校的任务和各类人才的特点,形成与我军人才培训体制相适应的任职教育课程体系,以满足军事斗争准备对军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军队院校只有通过教学内容创新,把任职教育的使命任务分解、转化为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教学训练课题或训练问题,建立起适应学员任职需要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使命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

      (四)教学内容创新能有效地带动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教学内容创新,牵引着院校的发展方向,主导着院校的各项工作,决定着院校的办学水平。教学内容的重大突破,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也就对应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考评与保障体系。比如,我们反对满堂灌,反对注入式,提倡发挥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我们课程始终着眼让学员获取知识,就很难避免满堂灌、注入式,很难调动学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相反,如果设置了研究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如案例教学),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较好地体现、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变换改革的思路,坚持以岗位任职需要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再整合为课程,实现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衔接,不断地从内容改革创新着手带动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

      二、整合课程,实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不断提升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质量

      军事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取向。教学内容关系学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军事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说,军队院校现代化的教学内容是现代化教学最本质的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是现代化教学工程的重点工程。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整合课程,实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

      “整合是新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它重视各学科知识、理论、方法间的互渗、互补、互促,以取代相互排斥、相互孤立、相互封闭的思维方式;整合是新的知识结构,它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把各门新旧学科知识结成新的知识网络,帮助人们整体地认识世界;整合是一种新的知识的生产能力,促使新观点、新理论、新学派、新学科的诞生。它能改变思维方式,调整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能力,正是开放的整合式教学的目的所在。”(王又平,开放的整合式教学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第128页。)现代化教学条件下,军队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军事人才正是整合教学在军事教育中的实践。而我们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形合”,而且是“意合”,即不是知识上一般的组合和“拼盘”,而是知识一体化的整合,使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培养人才的效果要达到“1+1>2”,所以我们要对教学内容体进行整合。

      当前,军队院校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合理,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窄,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下大力气整合课程、更新内容,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军队院校只有始终抓住教学内容改革这个核心,在先进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上实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才能把现代化教学引向深入。

      首先,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思想,注重人才发展潜力的需要,真正使学员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具有宽厚的基础和扎实的功底。近年来,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内容体系单一、知识结构陈旧、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低层次循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按照现代化教学工程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创新的力度。一是要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整合不是混合,而是融合,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严重制约了信息化时代军事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其进行整合创新应当成为教学内容改革的主旋律。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员的教学工具,学员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介。二是要加强基础教育,提倡双语教学,打牢学员的科学文化基础,尤其要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新装备教学,解决好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问题。三是要不断充实信息化战争理论的教学内容,提高军事人才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按照信息作战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各层次各类人才应具备的信息作战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充分论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使信息化战争理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四是要加快教材更新。强化教材质量监控和编选协作机制,树立精品意识,逐步建立全军院校教材信息数据库。特别是要把党中央、中央军委新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工作条例》进入政治理论课教材中下工夫。

第7篇:知识创新的内容范文

      一、具有示范性价值的公开课教学活动设计

      组织公开课教学时,管理者可以从以下方面考量课程的价值,以发挥其示范性引领作用。

      一是教学理念先进。教师从所教学科出发,要把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当前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新知识相结合,运用深入浅出的道理和方法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能从该学科的角度,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影响。

      二是教学关系民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真理的化身,而是“亦师亦友”的角色。教师既要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放手交给学生去解决,同时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且给学生以启发、引导、纠正。

      三是教学内容贴切。教师所选教学内容,要充分w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适当补充与时俱进的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教学内容的背景到问题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达成教学目标。

      四是教学方法灵活。公开课教师要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非常简单的学习内容,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识记;对于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讨论;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要选择合适的机会精讲、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状态,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提出问题、组织活动、参与讨论、明确探究的结论。

      五是教学评价得体。教师要善于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与学生平等地交流问题,或让学生说出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倾听,及时地表扬,让学生感到平等,感到被肯定和被尊重。

      二、具有创新性价值的公开课教学活动设计

      管理者在设计和组织公开课教学时,要把那些具有创新点的课尽量展示出来。创新可以考虑教学情境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

      1.教学情境创新

      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降低问题的抽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被激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得到提升。

      二是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是知识的源头活水,课本上的知识,若能找到生活原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会使学生倍感生动、亲切,并乐于参与学习活动。

      三是创设故事情境。对于有些教学知识点,可以找到相关的历史典故或发明者的轶事,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是创设开放情境。通过开放性问题或一题多解的问题来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探究。

      2.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创新,即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创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体现内容的过程性。创新教学内容时,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会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建构的意义和学习的价值。

      二是体现内容的新颖性。创新教学内容时,要与时俱进地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动态,与教材上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使之富有时代感。

      三是体现内容的应用性。创新教学内容时,要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3.教学方法创新

      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师在方法创新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始终明确创新的目的。创新教学方法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其真正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益。因此创新的教学方法要从学科的特点出发,符合学生的实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二是改革和发展传统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就是要在原有基础上,修正那些不适应形势、不适应学生发展的因素,而把传统方法中的精华和创新的经验结合起来。

      三是创新教学方法不要走极端。创新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原则性规定了方法的本质,而灵活性规定了方法的实现形式。

      三、具有可雕琢性价值的公开课教学活动设计

      公开课不一定都是完美的案例,它可以是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的课堂。通过问题的暴露,教师可以接受同行的指导和帮助,迅速提高教学水平。这就需要评教时做好引导指导。

      一是教学基本功的引导。教学基本功伴随着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水平和效果。对教学基本功的评价和引导,要重点关注教态、普通话、专业术语、板书、多媒体的使用、课堂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等因素。

      二是纠正知识性错误的引导。一堂课可能出现的最大失败就是知识理解或知识讲解上的错误,因为这会误导学生。若发现这样的问题,评课者应认真提出并加以纠正,这对教师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是加强教学内容设计的引导。指导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引领下设计教学内容,把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按照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逐步推进,切忌内容杂乱无章以致学生迷惑不解。

      四是加强教学活动设计的引导。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即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自学,自学不会的可让学生互助学,互助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精讲点拨。青年教师在从教之初,就应树立这种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第8篇:知识创新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科院校;教与学模式;改革创新

      0前言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2]工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当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来进行产品创新和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并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化,从而实现自主创业。基于以上,本文结合实例,简要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世界各国积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47年就开设了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政府、高校及社会机构联合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体系;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则实行“导师制”教学模式来实现差异化教学,以此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国外来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做出了重要努力。2002年,教育部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2008年,教育部建设了多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区,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3]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层面,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举办一些创业参观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和革新,将高校教学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无缝对接。工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应当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从教学模式的改革着手,促进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这对于扩大大学生在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2创新创业下工科院校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适应时代经济发展和变革诉求。着眼于世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社会产业链条不断变化,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4]社会经济发展是教育事业的领航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因此,工科院校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以此来将工科院校打造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基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2)凸显工科院校竞争力的契机。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必然趋势,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特色化教学,避免办学趋同性,有助于提升院校的竞争力,打造特色院校品牌。(3)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工科院校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发展,以此来实现学生个体发展。

      3工科院校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分析

      3.1工科院校教学理念CDIO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工科院校教学理念的基础,CDIO主要表现为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即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基础,对产品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以此来对学生职业能力、交流能力及团队配合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提升学生产品构思、设计及实施运行等综合素质能力。[5]对于工科类院校来说,其课程有着显著的技术特色,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不仅要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同时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CDIO理念,重新构建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及实习实训等诸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素质提升等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对接。3.2工科院校教学特征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的教学特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及学生互动等方面体现,具体特征总结如下:工科院校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大多理论性较强,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6]从课程内容上来看,工科院校涉及到的课程知识面广泛,且知识更新快速,尤其在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开展的背景下,许多工科院校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融入了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工科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难度;工科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还有着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创新创业教育下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不仅涉及到理论课程,还涉及到实验教学、项目教学及实践实习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以此来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4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4.1教学内容上文中提到,工科院校学生有着基础知识丰富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应当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注意各个专业学科之间内容的交叉和联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原理的讲授,同时应当融入领域中的新技术,并将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创新知识搭载到教学内容中。[7]此外,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相对庞杂,不仅涉及到理论分析与计算、工程建模等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同时由于相关知识更新快速,涉及到众多前沿技术,许多专业教学模式中都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当有效梳理教学内容,以知识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及学生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为根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划分。在基础层阶段,主要进行理论知识、基本实验及参观实习等方面的教学,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阶段主要以专项训练、科研项目、专题讲座及案例训练为主,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创业能力。4.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纽带。教师应当综合考虑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实际学情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的选择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工科院校不同专业课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当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项目设计+创业训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核心专业课教学来说,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灵活采用网络、多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讲授,同时将创业训练、创新竞赛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偏重于工程实践的专业课来说,应当适当增加项目实训、参观实践、实验教学等学时的比重,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为主,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深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4.3考核方式对工科院校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发挥引导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导向作用,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业素质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要打破传统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的局限性,坚持以学习过程为主导、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技能考试、小组团队测评等多种考核方式,考核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上。考核内容要增加实践性、拓展性及涉及到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团队配合和技能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5实例分析

      自2013年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全面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主要专业基础课赫然在列。本文以“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模式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具体的改革方案。5.1教学内容改革“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及电气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从时域、频域和复频域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并探讨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定性、定量分析、仿真实验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思路,提升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改革前理论教学72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不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要求。本文以模块化思想为基础,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将整个课程教学细分为四个模块。(1)理论讲授模块(56学时,占总学时70%):主要包含六方面内容: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稳态和动态性能要求;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述复频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求取方法、梅森增益公式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奠定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③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从整体上介绍线性系统的稳态与动态性能指标,典型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重点掌握二阶欠阻尼系统的分析方法;④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重点讲述根轨迹的绘制法则及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⑤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重点掌握频域特性的绘制方法,利用频域法分析系统的性能,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探讨,探讨BODE图和NYQUIST图在实际系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提出关于频域法分析的新想法。⑥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探讨校正环节对系统性能改善的作用。理论讲授内容学时虽然有所减少,但内容更加精炼,重点突出,为后续实践教学奠定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融入了学生探索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2)案例分析与综合训练项目模块(12学时,占总学时15%):选取一级和二级倒立摆、智能寻迹小车等先进性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具有应用;综合训练项目主要以“自选被控对象数学建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撰写研究论文”为主。通过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工程背景下提取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及先进控制理论的应用是提升系统控制质量的关键。通过案例分析与项目综合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此外,综合项目训练可以与工科院校相关创业项目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3)实验模块(8学时,占总学时约10%):实验模块主要包括二阶系统过渡过程研究、控制系统的校正、控制系统的半实物仿真等,实验的选取要有着典型性和创新性,通过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设计实验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行工艺创新等。(4)实习与实践模块(4学时,占总学时约5%):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到实际企业观察控制系统的具体构成和操作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5.2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对传统偏重于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灵活使用启发式、探究式及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举例来说,线性系统频域法、非线性系统分析等是课程中的重难点,涉及到的知识相对抽象,不便于学生的内化吸收,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引导与启发来发散学生思维;在讲解频域分析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工程实例对频域法的详细过程进行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频域分析方法的特点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对频域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总结和探讨。5.3考核内容及方式改革考核方式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内容适当增加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项目设计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息息相关的内容,最终设计考核方案如下:①平时成绩(10%):主要对学生上课出勤率、听课认真程度、思维拓展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核;②项目设计(20%):主要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及创业素质等进行考核;③实践动手能力(20%):主要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等进行考核;④考试成绩(50%):在试卷中增加实际应用试题,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6结论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工科院校教学有着知识更新快速、基础理论繁杂及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实例分析表明,此方案能够与创新创业教育良好对接,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作者:任志玲 李巍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琼.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3):62-67.

      [2]胡文龙.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73-78.

      [3]孙伟,王美,费兆奎.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51-53.

      [4]肖国红,周梅,弓清忠.工科类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集美大学机电工程专业成功案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7:43-45+90+128.

      [5]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第9篇:知识创新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大学生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为了适应当今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在教学中对课程实际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实践,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群体创新意识不够强和动手意识差的现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现有教学设计以知识积累为主要目的,主要培养在已有的知识范围内解决同类问题,即以模仿能力为主的人才。这种教学模式只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作为目标而不能联系实际工程问题,这就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类知识型人才显然也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其次,理论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各个学科特别是理工科的进步。知识的更新使得理工科涌现出一系列新概念、新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却依然采用陈旧的教材。这样的教材在反映多元、复杂以及独特的自然科学体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同时也难以满足不同兴趣、不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的需求。另外就上课模式而言,传统的“粉笔加挂图”式教学使大学生处于被动灌输模式,同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实践教学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目前,由于实践教学部分较之理论教学学时少,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较差,试验资源不足,学生只能集中到一起进行试验原理讲解和试验,不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因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实践教学管理比较混乱,实习的内容也比较陈旧,对于学生实习成绩的判定也不够科学,这是造成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忽视学生个性差异。过去多年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抓学生共性为主而轻视个体差异。统一的考试模式,迫使高校教师不得不采用一致的教材、按照大纲对学生进行授课,而不能自主地、有选择性地提炼教学内容。无论学生禀赋能力如何,所有学生同进度,对其个体差异视而不见。随着近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更加明显,重共性而轻个性的教育方式尤显落后。

      2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本科教学课程设计探索

      创新思维,就是以超常规和反常规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特别是理工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实验、分析是理工科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作为高校理工科教师,就要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学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一,教材内容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创新首先取决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一个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人,对本专业知识理解不够清晰透彻,是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和质疑,进而有创新之举的。在教学中,选取适合的教材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的基础。理工科一般拥有比较完整、严密和固定的体系结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基础内容完善教材的多样性,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适当引入操作实例,使教学内容新颖丰富又符合实际。转变以往偏重理论的观念,授课时将本专业的特点与国内外学术前沿紧密结合,可选取时效性较强、观点鲜明的国际学术会议文章作为教材的补充材料供学生学习。多媒体课件精选一些实例照片和操作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吸收,达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教学目的。

      第二,创新教学模式,力促课堂内容富有时代气息。教师不仅要从授课的内容方面推陈出新,更要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方面有所变化,避免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厌倦心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归纳综合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讲课时不求授课面面俱到,而注重讲要点难点、思路方法。“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讨论,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并保持学生的兴趣。上课时教师不应一味讲解灌输,而应注意和学生交流,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组织学术讲座等方式,邀请专家给学生分享科研实例。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经常开展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及影像、动画类多媒体形式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