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论文精选(九篇)

21世纪考试网 2023年09月08日 16:23:06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中国梦论文范文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文化具有塑造的功能,建设先进文化对于国家、社会同样具有塑造的功能,这种塑造功能主要在于提高民族的素质、国家的品格。“即通过提升整个民族和整个国家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水平来获得来自外部的地位或评价的认可。”例如中东的诸多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确实在经济上成为“富裕国家”,但是国民的文化素质落后,整个国家缺乏与其经济水平相配套的文化建设,导致其在经济发展上一味依赖石油、缺乏持续稳定性和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结构,在国内政治建设上至今不乏专制独裁的例子,在国际地位上从来没有以大国的角色出现过。相反,美国的头号强国地位的确来自于强大的经济实力,但是其源源不断的经济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离不开二战以后世界人才的大规模引进和美国历届政府政策对于文化发展事业的大力支持。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文化建设必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文化强国引领,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文化,才能迸发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政治文明服务,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发展提出挑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的输入和发展对于中国主流文化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主流文化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西方强势文化的输入,引起人们对于中国主流文化的迷茫,弱化对于中国主流文化的心理认同感。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政治思潮声名鹊起,中共十七大前夕围绕“中国是否应该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学术争鸣在中国学术界激起不小的波澜是多元文化对中国主流文化冲击的典型例证。多元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民主的形成,但是就其消极方面来说,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意识混乱,弱化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必然会削减对于共同理想的信念,对于社会的有序稳定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冲击主流文化,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公民存在价值冲突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必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旧的利益关系格局,带来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构”,由于文化建设发展工作相对滞后,市场经济中强调的功利主义、竞争第一、主体绝对自由等文化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提倡的共同富裕、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等价值取向发生强烈的冲击,甚至一些行业出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恶心竞争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冷”思考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在国内迅速升温,不管是理论界还是普通大众都掀起了对于传统文化高涨的热情。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需要以冷静、理性的头脑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的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首先,区分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建设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先进文化。在继承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警惕“开历史倒车”的行为,诸如八股文、贞节牌坊、姨太太等限制人的自由发展、等级观念等等是必须坚决抛弃的。如果不加甄别的学习传统文化不但不能够发挥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其次,“国学热”、“新儒学”等传统文化热的现象过分重视商业价值,忽视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种“虚热”的现象。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传统文化课程和书籍的大规模涌现,传统文化在商业的运作模式下,学者难以潜心研究其博大精深的深层内涵,普通民众更多的是一种盲目跟风的行为。浮躁的社会环境以及部分学者急功近利的利用传统文化,不利于发挥传统文化在培养人崇高的道德情操方面的积极作用,更不利于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以及采取何种方式真正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中国社会转型期公民价值观困境问题

      正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社会,社会体制的变革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经济社会繁荣的背后,原有的道德体系崩解,适应现代社会并且能够为现代公民所接受的道德体系以及价值观由于诸多社会因素的阻碍还没有及时确立,“市场经济自身的消极方面总是要以不同的形式诱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来消融、瓦解和反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公民的价值取向出现了“空窗期”的迷茫困境。当前中国社会的公民道德困境问题,不是简单的我们应该遵守怎样的道德规范的问题,最实质的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还没有建构适应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现代公民的民族文化。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处在从传统向走向现代型的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由于存在多元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继承的问题以及公民的价值观困境问题,中国社会文化建设问题值得思考。尤其是在“中国梦”的号召下,我们更需要从本质上解决现阶段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设发展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文化,凭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内聚力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一)走中国道路丰富和创新民族精神

      主席在谈到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时这样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望世界,日本战后凭借“大和文化”的凝聚力量实现迅速崛起;美国正是凭借勇于开拓、民主法治的美国精神实现了200多年时间把自己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成就。大国崛起中离不开各具特色深入民族血液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通过极具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凝聚整合民族精神的力量,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更要在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丰富和创新民族精神。结合时展的新特点,新形势,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实质,深化民族精神的内容,不断赋予其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着共同理想的实质和实现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过程中经验总结等一系列反映中国道路精髓、灵魂的内容都应该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创新。

      (二)弘扬中国精神积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是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在社会转型关键期,我们需要结合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实质,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力量的中华民族文化。只有符合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才能获得人民的心理认同和自觉维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全体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发展为对于民族共同理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认同,积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动力,最终内化成为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全社会的凝聚力。

      (三)凝聚中国力量推动民族文化复兴

第2篇:中国梦论文范文

      (一)传统文化知识淡薄

      对于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范畴更是不太了解。笔者在课堂上课或课下与学生交流时,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堪忧。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对于传统文化不了解,70%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古人的主要思想不太了解,87%的学生未读过《道德经》,70%的学生未读过《三字经》,65%的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戏剧、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不太了解。在谈谈对中国古代文学成就的认识时,一些同学竟然从欧美文学、建筑、影视等方面谈起,缺少对传统文化最基础的知识的了解。

      (二)传统美德观念淡化儒家思想将德行列于首位,强调仁爱、克己复礼,在人与人相处时也要注意美德,以“恭、宽、信、敏、惠”指导着人们处理人际关系

      。然而,当代大学生在道德、美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恰恰比较多,存在着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严重脱节的现象。一些大学生缺少最基本的公德意识,在教室、校园内随便扔垃圾。在人际关系道德方面,与同学相处时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同学、与老师、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猜疑,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一方面,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在不同程度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维活跃、易受影响的当代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尚不太稳定,在人生价值观方面更容易受物质利益的影响,有的甚至片面地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利益关系,造成一些学生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另一方面,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或多或少地持有“具有一技之长更好就业”的心理,在这种功利驱使下,学校更加关注的是专业建设、学生就业、师资科研,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开设人文社科课程是为了人文知识而开设,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失去了人文社科教育的灵魂。这种实用型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

      二、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以中国梦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感召,离不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正是渊博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得中华民族不断增强着文化自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若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树立、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梦”的实现难免后继无人。然而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文化自信的根本就是中国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资源。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借力“中国梦”大力推进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充分讲述好历代中国文化资源,儒家思想的积极、道家思想的淡定、诗意的唐诗宋词、精湛的文学艺术……激起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力量和源泉,增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坚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和信心。

      (二)以中国梦培养大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神品质的正能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的实现需要坚定的信念。正如所述,“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更应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一是要注重学习先进的理论,增强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二是要注重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正能量。传统文化蕴含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理想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毅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对于培养大学生求实、务实、进取的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意义。

      (三)以中国梦引领创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完美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以中国梦引领创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就治教育新载体的重要功能,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及时性和民主性等特点,积极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要积极广泛地利用校园网站、网络博客、微博、手机微信等各种新兴媒体手段,不断提高宣传的质量和水平,不断丰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舆论氛围,并且通过一定范围的师生交流互动,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让学生爱听爱看、产生思想共鸣。

      (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促进知行同一

第3篇:中国梦论文范文

      在人类思想史上,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把神灵或英雄奉为历史创造者。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考察和说明历史,系统批驳了神学史观、英雄史观等唯心主义史观,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恩格斯在讲到历史发展动力时,曾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4]这就是说,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实践,反映着社会发展趋向,体现着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中国力量,而中国力量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充分重视每个人追逐梦想的权利,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才能使中国梦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离开了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再好的蓝图规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一切依靠群众”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人民群众处在社会生产生活和改革实践的第一线,对问题看得最清楚,感受和体验最深,也最期盼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自身生活水平。马克思曾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5]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和探索经验,具有自发和朴素的特点,但却是本真、鲜活和生动的,为党和政府进行制度政策设计以及理论总结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养料、素材。列宁曾说:“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6]可以说,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丰富的实践智慧。无论多么高明的理论家和政治家都不可能取代群众实践的作用。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7]改革开放之初,人民群众的探索创造成果,诸如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农民工潮、村民自治等,曾推动了一次又一次制度创新,成为改革的“原动力”。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改革越是向前推进,遇到的阻力越大、难度越大。我国改革开放具有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特征,容易的问题基本上都已得到解决,但一些妨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根深蒂固存在。当前任何一项改革都面临利益调整的阻力,遭遇体制弊端的掣肘。情况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越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异想天开,应鼓励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并深入进行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如此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红利。正如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强调的,“如果不向群众学习,而自作聪明地从脑子中想出一套东西,或生硬地从历史经验与外国经验中搬运一套东西,来启发群众与指导群众,那是一定无用的。”[9]特别应当认识到,在当前我国利益分化严重的条件下,党和政府尤其要警惕少数既得利益集团利用资本、特权绑架公权力和社会舆论,以“改革”之名,行一己和小集团之私,将广大人民群众边缘化或虚拟化,干扰或主导改革的正确方向。总而言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实现中国梦必须相信、依靠人民的力量,突破阶层和利益固化的藩篱,畅通党与底层群众的联系渠道,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在逐梦征程上拥有不竭的前行动力。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工作方法

      如何增进、畅通与民众的联系,是任何执政党和政府都面临着的基本命题。由于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在现代国家建构和发展中的定位、功能不同,它们处理这一基本命题的方式和逻辑也有着鲜明的差异。西方政党联系民众的内在逻辑和机制集中体现为“围绕竞选搞党建”,政党主要是作为利益群体的政治性组织而存在,其根本目的在于争取、维系政权;而中国共产党联系群众的逻辑和机制集中表现为先进性和群众路线理论,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具有宏大的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其宗旨在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和工作方法主要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西方国家治理模式的理论背景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二重对立基础上的市民社会理论,而在中国,这种理论的适用度无疑是极为有限的,因为国家、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而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西方政党依靠选举获得社会认同,这种政治伦理关系带有鲜明的契约性和功利性,中国共产党则主要通过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并为人民带来实际福祉获得执政的正当性。美国政治学家弗朗兹•舒尔曼对于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就是:“党领导国家,但党扎根于社会之中,通过群众路线的政治实践,党代表社会的意志,也就是人民群众意志。于是,国家虽仍然存在,但国家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而是服务于社会。换句话说,通过党,社会驯服了国家。”

      这种特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主要是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行动机制建构而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指在党的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深入群众,把群众的分散、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分析和综合,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和解释,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这些意见正确与否。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往复,使领导的认识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只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充分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从此意义上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领导方法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正确方法和途径。首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进行科学决策及保障政策有效落实的基本方法。实现中国梦的航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只有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充分的科学决策能力及政策执行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才能保障中国梦的实现。而无论是科学决策,还是推动政策的落实,都需要领导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和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进行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尊重和吸收群众的意见建议。之所以要“从群众中来”,主要是因为群众的实践是我们党认识的源泉,又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群众的认识、经验最接地气,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中通常蕴含着解决问题的要害因素。共产党人只有虚心地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提炼群众的经验与诉求,才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和决策。之所以要“到群众中去”,是因为党的政策主张只有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有真正意义。群众的自觉行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组织和引领。党只有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启发群众,党的政策主张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可以看出,与西方流行的各种公共参与模式相比,“群众路线可以说是一种逆向参与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决策者必须主动深入到人民大众中去,而不是坐等群众前来参与。”

      这已成为中国式民主的鲜明特色。其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力量凝聚的保障。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但如果没有先进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作指导,就不可能有效挖掘、利用这种力量,它往往处于压抑和潜在状态,近代中国历史的曲折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息息相通,强调尊重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有利于保障干群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为党有效地把群众组织起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顺利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具体而有力的指引。领导干部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真诚、平等地对待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理解、认同,减少干群之间的思想、心理距离,才能做好群众工作,使群众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能量。再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个基本途径就在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刘少奇在《论党》一文中曾深刻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12]在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够逐步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增进对群众的理解和与群众的感情,使自身的思想心灵得到净化,才干不断提高,成为德才兼备的领导者。人民群众主要通过党的领导干部的行动了解党、认识党、考察党。只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心里装着人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基础就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和加强,实现中国梦就获得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三、实现中国梦过程中践行群众路线的着力点

      与30多年前相比,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啃硬骨头”、“涉险滩”阶段,党所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但只要我们党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坚定地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够激发、凝聚亿万群众的力量,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为重点,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增进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感召力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民生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及对党和政府认同感。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关键。贯彻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应该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下大气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就难以取得群众的信任,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国财政收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且增速高于GDP增长,2013年达到12.91万亿元,表明国家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财政实力,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正当其时。实行民生政治已成为党在新时期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在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要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坚持把有限的资源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二)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激发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目前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复杂艰巨的难题和任务,更应该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群众路线是中国政治逻辑中民主的基本概括与本质。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在国家事务中的主体作用,聆听人民群众的探索经验和建议呼声,使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人民群众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责任动力和创造能量。从党的历史经验来看,贯彻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往往容易局限于思想教育、组织要求层面,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制度和规范的保障。目前,我国正从权力社会转向权利社会,群众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群众的权益表达将成为社会常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该将群众路线的民主精髓长效化、常态化,探索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群众自身权益,特别是要实现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的有机结合。邓小平曾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必须完善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制度建设,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以及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等,保障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推动党的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健康的制度和机制环境。

第4篇:中国梦论文范文

      中国梦已经正式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成为凝聚中国人力量和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元素。梦想照进现实,关键还在行动。我们必须把中国梦的伟大精神力量和我们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贯彻其中。一方面我们要在中国梦精神的关照下推进我们的各项工作,从而促进中国的早日实现;另一方面,我还要时刻关照中国梦的指引方面,让我们的各项工作方向正确、推进有力。在当前,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不但直接影响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成败,更间接影响着中国的未来。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一旦被各种贪腐所“污染”,那么就从源头“污染”了中国的人才高地,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具有清廉素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中国梦的高度来思考我们当前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理清它和中国梦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中国梦思想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组成部分。“中国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新特征、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密结合,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因此中国梦思想是指导未来中国建设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必须以中国梦作为自己的重要指导思想。

      首先,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理想教育。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织造”梦想,实现理想的舞台。高等教育从它诞生之日起,理想教育就是它的特征之一。它虽然立足于现实,但它必须与现实拉开距离,高于现实,把一些超越性的东西作为自己的追求,作为自己的理想,比如真理、自由等。很多世界著名高校的校训都往往把这些写入其中,作为本校的“气质”。哈弗大学的校训是:“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与光明”。没有对这些理想的追求,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完全世俗化,破除梦想是高校走向“衰落”的标志,没有梦想的高校不会永恒。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在高校理念中都必须有一个“圣坛”存在,高校的根本宗旨不仅仅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劳动者,更是培养人,让人在高校的熏陶下“成长为人”。

      因此,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必须坚持理想教育,这个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在中国梦的指引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才会有动力,才能不断深入下去,也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成就。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人们的精神家园,高校必须把“理想现实化”,把中华民族的明天作为自己现实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去为之奋斗;同时,也必须把“现实理想化”,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不断地反思和批判现实,超越现实的高度,不断地把廉政文化建设深入下去,成为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其次,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与个人的成功成才结合起来。如前所述,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它也是每个人的梦想。梦的实现不但是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幸福的到来,也是每一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不但取决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努力,更是依赖于每个人的自觉追求。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出彩”的机会,成功成才,实现自己的梦想。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也必须与个人的成功成才结合起来。高校领导干部的贪腐行为不仅败坏了校园的教育环境,也把自己带上了“毁灭”之路。近年来,不乏高校的高层领导、知名专家、学术精英、科研精英等因贪腐行为毁掉自己光明前途的案件,这既是社会损失,也是个人的损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必须引起重视和深刻反思。

      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进行廉政教育也必须和当代大学生的成功成才结合起来。当代大学生就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让他们在一个廉政校园文化下接受教育,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牢固树立“以贪为耻,以廉为荣”观念,使他们将来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能够成为一个廉洁的人。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是一种特殊的场合,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我国的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同时它也是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因此,在高校中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是顺利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之一。

      首先,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净化校园环境,实现文化强国目标。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它的发展不但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和谐的生态文化环境,更需要一个清廉的校园环境。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中的贪腐案件频发,学术造假事件不断被曝光,再加上一些师德败坏的“害群之马”被揪出来,人们对学校的教育环境产生诸多疑问和担忧,连号称“一片净土”的高校校园都是如此的腐败不堪,何以教书育人?何以培养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何以传递文化薪火?

      在实现文化强国方面,高校被寄予厚望,是引领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应成为全社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风向标,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力量和载体,成为中国五千年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大学就应该成为国民的文化家园,守好人民的精神阵地。通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民族的强大都离不开其强大的文化,军事和经济实力强大也许都可以强大一时,但是离开强大的文化支撑的话,这种强大就是虚弱的,就是只有躯体,没有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其文化强大,生生不息,就是永远不可战胜的。所以很多侵略者在入侵一个国家和民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毁掉其文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从教育人手,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因为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生发的本源。

      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净化校园环境,让高校回归其本源,教书育人,守好人民的精神家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强国,从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其次,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以造就大批具有廉政文化素养的高级人才。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还在于人才,在于人才强国战略。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专门场所和主要阵地,当前的高校学生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代。没有现在的成功教育,就没有他们的成功,那么实现中国梦就是一句空话。

      当代青年学子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就在于高等教育阶段,这是完成他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阶段。如果一个国家的高校里腐败文化盛行,大搞权钱交易、行贿受贿等,那么这种高等教育只能是“毁三观”教育,当今的耳濡目染就会成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指南。可想而知,一旦当今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这一点我们不乏前车之鉴。目前查处的很多贪腐案件,涉案领导干部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他们正处于奉献社会、实现理想的关键时期,却因廉政观念不强,受到各种贪腐观念的影响最终走向了贪腐之路。

      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抓好廉政教育,在当今青年学子的成长关键时期,应该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按照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成长成才,在中国梦的旗帜下建功立业,在奉献社会,实现自身理想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如此才能造就大批具有廉政文化素养的高级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国梦筑就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后,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可以引领社会廉政风尚。自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一手以中国梦号召中国人民携手齐心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奋斗;一手紧抓反腐倡廉,大力打击贪腐行为,建立清廉政治,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不铲除贪腐这颗社会的“毒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走不远,就不稳固,就时刻会有“崩塌”之虞。

第5篇:中国梦论文范文

      文化作为软实力,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被更多人的研究。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国民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群众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等三从四德这样的思想不可能随着旧制度的灭亡而消失,依然会影响着群众的思想、思维、行为。这是当前中国梦认同并实践化的过程中,现实存在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这样的糟粕思想会导致群众文化缺乏现代意义上的责任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公众无法对国家、社会的产生应有责任心,不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无法形成社会发展合力。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群众文化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没有社会主体角色由传统人向现代公民的转变,中国梦不可能取得成功。

      二、群众文化建设自身发展的自发性与盲目性

      只有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才能孕育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良好社会共识,这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前提条件。群众文化建设的本质目的是实现社会需要与满足群众需要的统一。但是群众文化具有原生态性、自发性等特征,当缺乏社会主导文化引导的情况下,群众主体的文化需求就可能会处于自发状态,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它就会产生各种鱼龙混杂的现象,影响群众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的形成。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性问题。如: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因种种原因无法持续坚持下去,因临时需求而开展,缺乏持续影响力,无法对当地群众形成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活动;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处于自发、随意性状态,无法发挥群众文化集体的效应;有些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内涵,缺乏精雕细琢,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与加工,导致群众无法从群众文化活动中真正体验到群众文化的感染力;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则是创新性不足,只注重休闲性、娱乐性,忽略如何从形式上创新来展现文化艺术魅力,导致群众文化缺乏鲜活的感染力。

      三“、中国梦”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激发群众文化的活力,增强主旋律文化的影响力

      群众文化要求服务于全体人民,符合群众意愿需求,具有独特的传播载体和优势。它所具有的鲜活性为群众文化建设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强化主流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中,要发挥群众文化的草根性,激发文化的活力,以积极健康的主旋律文化感召群众,以和谐向上的文化环境感染群众,增加草根阶层的文化参与和文化创造。群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从文化功能和价值来讲,更具有实践意义。以往文化宣传被人指责是政治说教,流于形式,所以群众文化要改变严肃、呆板的传播形态,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活力的群众文化。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的主体,群众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而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重视发挥群众文化的特色,激发群众文化创造的活力。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离不开众多普通大众的创造活动。在中国梦背景下,更应该激励群众勤学善思,发挥自身的主体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新文化和新风尚。为此,要加快促进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下,为人民群众信息全面科学可靠的信息,为群众文化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推动群众文化的和谐向上。同时,发挥群众文化的活力,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接受和尊重群众的文化趣味,体现价值关怀。对于大众文化中的一些不高雅现象,要给以引导,促进雅俗共赏。文化从学术走向大众,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的载体,带动群众文化的发展,使群众精神生活更加富足,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文化的功能。

      (二)融合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的深厚内涵

      中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任何形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浩瀚而博大的历史文化精华为文化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内涵,而且提高了文化自身的深度,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将传统文化融合于群众文化之中,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一种继承与沿袭,而且是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来丰富群众文化的表达,有助于群众文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和丰富我国社会文化的内涵。所以,要不断挖掘和研究传统文化,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从中汲取筑梦圆梦的精神养分,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国梦”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发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群众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文化的资源,还应该从群众生活工作的实践中去探讨和挖掘。也就是说,群众文化建设是对传统文化的过滤和加工,是对通过不断开发、挖掘、研究,找出和时代精神吻合以及符合人民发展的合理成分,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合理融合,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让中国优秀文化为更多人所接受和认可。中国梦是民族梦,是每个人的梦,只有广大群众都亲身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创造实践中去,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凝聚社会力量,将中国梦融入群众文化建设中,转换为群众文化创造的动力。

      (三)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完善群众文化建设设施

      首先是工作机制的建立。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工作顺利展开与进行的关键,其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中,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完成一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实现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其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领导机制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领导阶层,是工作正常与及时展开的关键。第二,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群众文化最基本的是鼓励群众自发自主的经营文化,这就需要对现行的文化体质进行改革,以为群众兴办文化社团、文化单位以及文化经济体提供机制上的保证。第三,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加强。基层文化队伍是整个群众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建设主体,也是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保证。因此培养一些具体有高素质与创新思维的群众文化建设人才便迫在眉睫。其次是文化基础设施。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属于政府群众工作的民心工程,其建设与发展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文化基本设施,作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政府部门在投建时,务必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审视目前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地方政府部门还应根据国家相关文化建设政策,统筹民众力量,结合本地群众文化发展实际需要,建立一种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效率高速且覆盖面广阔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

      四、总结

第6篇:中国梦论文范文

      具体而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做到以下:第一,做好群众文化需求调研,抓住群众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第二,群众文化活动必须立足本土,对于迁西县来说,可选取如陕北皮影戏等富有民俗特色的形式。加大对民间艺术团、乡村电影队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发展。第三,合理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形式,如火爆中国的“广场舞”。可与县电视台合作,开展“乡村达人秀”等主题的高水准的电视节目。此外,还可在辖内行政村,建立乡村图书馆、读书室。第四,积极开发拓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活动,针对目标群众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比如辖内的青少年、企业、老年人、社区等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合其特征的文化活动,组建老年人舞蹈队,青少年轮滑社,企业文化讲座,农民水稻丰收的奥秘等活动。总之,开展活动的原则是:形式多元化,内容丰富。团结群众,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认知。

      二、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也需要政府提供一个优良的文化活动环境。第一,要解决群众活动场地,迁西县属于山区县,且人口较为分散,应从实际出发,选取人口聚居程度高的乡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活动广场等。同时,也要高度注意不良的文化环境,反对一切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拒绝黄赌毒、非法教会,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正气、肃然的文化环境。第二,要多宣传,多动员。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先进、文明教育,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性,提高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审美体验。第三,积极组织和指导社会力量开展乡村、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娱乐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并在活动中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进行宣传,使群众能够得到美的感悟,增强群众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帮助群众之间培养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价值观。

      三、推进群众文化创新

      在十提出中国梦后,举国上下,对中国梦的实现达到了空前的热度。迁西县在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并不占优势,尤其是山区人口分布分散,有的行政村基本上就没有开展文化活动。所以要协调、统筹行政村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资源,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积极部署工作,满足迁西县偏远乡镇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共享、共鸣,协调发展。

第7篇:中国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240-03

      大学是一段追梦的黄金岁月,大学生处于有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具体化、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强调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这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高校要践行“三严三实”精神,推进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切实增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转变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高校要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要关注、关心、关爱大学生,要倾听大学生心声、鼓励大学生成长,支持大学生成才。在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上要实,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高等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立德树人,引导青年学生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中国梦信念。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理论武装,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文化、服务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之中;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与时俱进形成与“四个全面”相适应的新理念;引导大学生把勤学作为一种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三下乡”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坚持以学生为本,还必须认真解决好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大学永恒的精神追求。以学生为本要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原则。坚持做到爱护学生要实,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落实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各个方面,落实在大学生创业创新上,落实在关心大学生生活和心理上。以学生为本,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宏大的中国梦化为若干层面的梦想,并进一步细化成贴近学生实际的梦想。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中国梦是“学业梦”、“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而每一个人的梦想又可能各不相同,只有真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创新发展放在首位,全面服务于每个学生的小梦想,“中国梦”走进学生的头脑就会水到渠成。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导向功能、政治引导功能和行为指导功能,培养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自觉。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刘云山指出: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根据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课程特点的实际,以中国梦教育为主线,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一个科学的教材体系和细化一批鲜活的教学专题。使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要加强理论解读,使中国梦通俗化。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要把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做细做实,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理解“中国梦”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时代特征、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保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治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中国梦理想信念,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把个人梦同民族梦、国家梦统一起来,让每个人都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正能量。

      2.改进教育方法。批示“必须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应不断创新理念、形式、手段,在增强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底线意识,增强本领意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用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武装自己,把教材与党报党刊相结合,密切关注重大时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中国梦教育。用独特的视角与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新闻要旨,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读懂学生,接地气向学生科学阐述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教与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中国梦理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在思考中感悟,从而使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是要坚持情理交融,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在教学过程之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坚持理论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探寻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者。树立实践理念,既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明确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又着眼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二是要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学高为师,身正是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三是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法,进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利用“BBS网络平台”延伸教学时空,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四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带领大学生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教学,通过图片、文字、建筑等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教育。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地注入大学生的心灵。重要节庆日蕴藏着丰富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中国梦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中国梦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升国旗、入党入团等有庄严感的礼仪活动,让大学生更好感悟中国梦的真谛和要义。五是坚持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要把中国梦的理论讲授与播放《百年潮・中国梦》《复兴之路》《延安颂》《长征》等爱国励志教育影片相结合,在QQ群里、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中展开互动、讨论,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认真研读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新的新思想、新观点,自觉运用中国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批驳错误思潮和观点,筑牢思想防线。

      3.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坚定“三个自信”中走好中国道路,举好圆梦旗帜。二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引导大学生掌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途径,教育引导大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凝聚中国力量,汇聚圆梦正能量,激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三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学习在山东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紧密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科学阐释中国梦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在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弘扬中国精神,提升圆梦软实力。四是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结合,使大学生认识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树立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和青春中国梦奋斗新常态意识,进一步焕发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激情。

      三、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熏陶作用,用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为指导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把宣传中国梦做细做实。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通过政策解读、时事评论、热点解析、读书体会等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和“四个全面”与中国梦的关系,探讨中国梦与青年梦的关系,用中国梦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粮、节电”的“三爱”、“三节”活动,使之成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关于文化建设的经典论述为指导本着“着眼未来,关注现实,着重建设”的精神,整体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各方面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整体效应,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圆梦”能力。以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统领网络文化建设,坚持文明办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等要坚守阵地意识,传播正能量。努力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设一批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网页和栏目,使之成为传播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重要渠道。按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组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会等理论社团,让中国梦理论扎根大学生心底;寓中国梦教育于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之中,形成大学生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的氛围和环境;科学指导学生会、团委、学生班级、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园建设与管理,提高大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充分发挥校训、校风等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作用。

      四、注重实践养成,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

      “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早在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的思想,强调理论学习之后,再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巩固的重要性。自古至今,大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往往都是历经实践的磨练,才锻炼出超人的品格和才能。大学生中国梦理想信念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青年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的自觉行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中国梦应当坚持不懈地抓好实践养成,引导大学生在行动中深化理解、增进中国梦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和日常行为的固化等是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关键教育环节。指出,广大青年要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入实践中放飞青想。要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常态化。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企业、农村参加专业实习、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使中国梦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引入社会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调查,让大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祖国的沧桑巨变,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增强“三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中国梦理想信念。

      五、要加强制度转化,使中国梦宣传教育日常化

      高等学校要切实把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首,充分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对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要把深化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摆上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以中国梦为引领,把中国梦转化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管理服务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高校校园的文化氛围中,转化到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中国梦,从而不断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应当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思维,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大学生守则等行为规则,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学校管理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使符合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和表彰、违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坚持把长远规划和阶段性安排结合起来,把大学生“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工作作为经常性工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六、抓典型,注重榜样引领

      发挥学生党员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用大学生身边典型示范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先进分子,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后备力量,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成功的体现,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中国梦理想信念对身边的广大同学和国家的未来前途都具有重要影响,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鲜活教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和一个优秀的学生党员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和传帮带作用。相反,如果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发挥不够、威信不高,不仅在同学中发挥不了示范作用,还会疏远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弱化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影响力。学生党员、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党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内活动不断坚定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理解,认真学习贯彻,加强党性、党风、纪律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感召学生。

      参考文献:

      [1].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N].人民日报,2013-05-05.

      [2]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09.

第8篇:中国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梦;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30-02

      一、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需着重把握的主要内容

      中国梦有着丰富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它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文明的传承,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伟大实践的高度凝练。中国梦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且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1]。作为思想文化创新的源泉,科技、人才资源的聚集地,高校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潮头,着力把握好“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内涵、方向和主要内容,努力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中发挥传承、引领作用。

      1.深入宣传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这是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宣传党的十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深入宣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深入宣传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引导广大师生脚踏实地,不懈奋斗,通过刻苦努力实现“中国梦”。

      2.深入宣传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是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关键任务。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深入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宣传“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激励广大师生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集起推动科学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3.深入宣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这是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深入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城乡面貌发生的新的历史性变化;宣传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和鲜活经验;宣传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通过生动鲜活的实例教育引导师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4.深入宣传“教育强国梦”、“成长成才梦”。这是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与高等教育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任务。就高校而言,中国梦就是“教育强国梦”、“成长成才梦”。高校“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终将要以教育强国和成长成才的实践来体现。具体而言,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要加强“育才梦”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将爱国精神、民族情怀、事业心、责任感等品格,融入课堂、融入科研、融入育人实践,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对于每一位高校学生,要加强“成才梦”、“创业梦”、“报国梦”等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2]。

      二、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需注重把握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推进。个人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个人梦构成了中国梦的基石,中国梦的构筑又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提供了舞台。“中国梦”离不开个人梦。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搭建平台。就高校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导和服务师生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民族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良性互动[3]。

      2.坚持系统把握、融合推进。“中国梦”有着丰富内涵,做好“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就要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以及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高校只有深刻理解并系统把握这个体系,“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才会收到实效。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深入学习宣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相结合,使“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盘考虑,科学规划,融合推进。

      3.坚持突出重点、合力推进。“中国梦”的学习宣传教育要抓好党员干部、普通教职工和青年学生等主要对象,根据干部师生不同群体,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抓住高校课堂的知识教化、社会活动的实践外化、校园文化的熏陶内化、日常行为的固化等关键环节,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努力实现网上和网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合力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宣传教育效果[3]。

      4.坚持着眼长远、持续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绝非一日之功,各高校应着眼长远,坚持把长远规划和阶段性安排有机结合,把“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专门力量负责贯彻实施“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及时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学习宣传教育环境。

      三、高校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要载体和途径

      1.以理论武装为重点,进一步坚定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校要将“中国梦”的学习纳入校、院(系)两级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干部学习培训课程,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集中高校专家智力资源,深入开展“中国梦”宣讲活动。不断创新学习模式,采取自学、互学、共学、研学等多种形式,组织普通党员和教师学习,使学习宣传教育覆盖到各个层面、群体。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牵引,不断把“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向深入。高校应不断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报告会,组织广大师生踊跃参与“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演讲,“我的中国梦”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参与“传递青想、共话民族复兴”百万大学生网上接力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激励广大师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引导每一名师生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敢于担当,自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为“中国梦”增添强大力量。

      3.以主题实践活动为依托,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把握。高校应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把“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融入社会实践之中,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通过坚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文明共建”志愿服务活动、“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等实践平台,引导师生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掌握真才实学,践行美丽梦想。要通过系列梦想实践活动,使“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真正根植于生动、丰富、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将师生的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外化为具体的爱党爱国行为,深化师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不断增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4.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总结、凝练、培育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价值观为先导,以构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特色文化育人环境为依托,以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精心组织高校师生开展文艺创作,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通过开展文化课题研究,有目的地进行校园历史文化挖掘、特色文化载体建设等,不断浸润大学人文情怀,使高校师生浸润在浓郁的人文精神校园里,在轻松、活泼、明快、和谐的校园文化里追逐梦想[4],感召师生在实现梦想的征程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5.以新媒体宣传为阵地,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正能量。高校应充分发挥校报、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作用,集中推出一批专栏、专题,言论评论、对话访谈等,努力为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贴近师生,精心策划媒体宣传活动,多用事实说话,重点宣传一系列为了梦想而不懈奋斗的高校师生的典型事迹,使“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富有吸引力、感染力。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通过开设专题网站,举办“中国梦”网上系列谈等活动,形成正面舆论强势。要用好微博、微信等师生经常接触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精品文章和主题“微博墙”等方式,梦想话题,鼓励师生学习中国梦,传递中国梦,弘扬“中国梦”的正能量。

      6.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加强“中国梦”的研究与阐释。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把研究阐释“中国梦”作为重要任务,集中优势和力量,推出一批具有高显示度、高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课通过组织学术前沿论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论坛等学术活动,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梦”的研究探讨,围绕“中国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有思想、有价值、可操作的报告对策,推动研究成果向“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实践应用领域转化。

      参考文献:

      [1]杜玉波.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03-26(5).

      [2]刘文锴.以高校内涵式发展助推“中国梦”[N].河南日报,2013-04-09(4).

      [3]杨晓慧.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N].中国教育报,2013-04-18(8).

第9篇:中国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梦 高校思政教育

      [作者简介]邓喜英(1976- ),女,湖南攸县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湖南 衡阳 42100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68-02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时代最强音。嗣后,他在国内国际多个场合,结合不同工作内容就“中国梦”具体内涵、奋斗目标、总体布局、实现路径等进行了系统阐释。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在“中国梦”语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一代新人,是我们探索的新命题。

      一、“中国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视角

      2013年5月4日,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寄语广大青年要成为一个“理想信念坚定,本领过硬,勇于创新创造,艰苦奋斗,高尚品格”的时代新人,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想。这在某种意义上,为高校育人才提出了新的德育目标与要求。

      1.新的教育着力点。在描绘伟大“中国梦”教育中牵引出“民族梦”“时代梦”等诸多下位梦想目标以帮助大学生绘制“个人梦”。

      同志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马克思主义也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车轮是靠将每个人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而推动的。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自己的梦想。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应以民族魂和“中国梦”为着力点,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将“中国梦”教育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和扎实进头脑,为每个大学生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增强其为实现“中国梦”应担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梦、青和“中国梦”自觉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起来,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让更多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大学生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正能量。

      2.新的教育价值取向。在实现伟大“中国梦”教育中帮助大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诚如同志所说那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这个“绘梦”“追梦”“践梦”的历史进程中,先进的中国仁人志士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建立起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科学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的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所有这些,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路径选择、制度保障、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这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帮助大学生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自己的行为,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个人的梦融入“中国梦”当中去,把个人的力量融入集体的力量当中去,把实现个人梦的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当中去。

      3.新的德育目标系。在践行伟大“中国梦”教育中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具有“信念、担当、创新、德行”人格品质的新公民。

      同志说:“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换言之,广大青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而培育具有什么样人格品质从而能承载实现“中国梦”历史使命的生力军,无疑就成了高校德育的目标,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命题。对此,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支生力军的每位个体应是一个具有“理想信念坚定,本领过硬,勇于创新创造,艰苦奋斗,品格高尚”的时代新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把“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梦、个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路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为践行“中国梦”培养一批批有坚定理想信念,有担当,敢于创造、敢于突破,有爱国心、公德心和人文情怀等道德特质的社会新公民。这就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应承担的价值目标和历史使命。正如有人曾经讲过那样:“一个好的教育必须教会学生你可以有梦想,梦想所需要的素质、品质和所需要付出的坚持和承受的担当,这才是好的教育。”

      二、“中国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思想,不仅仅是描绘了这幅宏伟蓝图的具体内涵、奋斗目标,更重要的是,系统地阐释了实现这一蓝图的总体布局与实现路径等内容。因而,探索如何将“中国梦”教育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和扎实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对此,笔者做初步探讨,权作抛砖引玉。

      1.变革传统教育方式,注重“个人梦”与“中国梦”的互动探讨。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基本上是以“说教”方式开展,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理论,学生则被动地成为接收理论知识的“容器”。倘若“中国梦”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沿用这一“知”与“行”相脱节的教育方式,毋庸置疑,这不仅不会使“中国梦”思想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相反,仍会使教育主体与客体落入“同床异梦”困境的窠臼之中。学生们会认为实现“中国梦”事不关己。事实上,“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是一种休戚相关的内在联系,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国家,离不开国家梦的实现。同时,国家梦的实现,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又有赖于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发挥出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契合“中国梦”与“个人梦”,转变教育方式,围绕“我的中国梦”“我的梦・中国梦”“最美中国”“放飞梦想・励志青春”等主题,开展诸如学术研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文艺展演、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以及社会实践服务等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思考、研讨、辩论与实践,使其真正体认到“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的道理;真正认识到“中国梦”的具体内涵、总体布局与实现路径等,并付之于行动,在自己的实践中放飞个人梦想。

      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注重“中国梦”与“民族魂”的双层挖掘。“中国梦”和“民族魂”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先后建立起来的两大精神动力。“民族魂”的实质就是精神品格问题,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它体现一种民族精神,是民族存在的精神支柱;而“中国梦”的实质是理想信念问题,它是“富强之梦”“民主之梦”“文明之梦”,更是“复兴之梦”。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互依附。我们在“中国梦”实现道路进程中产生了实现梦想的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两种精神又是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为此,如何在叙述先进的中国仁人志士的“绘梦”憧憬史、“追梦”抗争史、“践梦”奋斗史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深入探究其中的“民族魂”,以此武装大学生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解决的教学命题。要真正将“中国梦”和“民族魂”内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无疑就要变革以往“教师学生”单向传递式的教学法,实行“交互”式教法。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就指出:“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可以各种各样,但其本质是必须有双边、双向乃至多向沟通,没有沟通就无所谓教育影响,也不会发生教与学的转化。”

      因此,“中国梦”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取学术探究,或者分组讨论,或者现场观摩等诸多形式,既要探究先辈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孜孜追求的理想信念,又要探究他们在追寻“中国梦”道路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据此,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使其坚定“中国梦”是国家强盛梦、民族复兴梦、人民幸福梦和个人梦的汇聚与结合,是国家、民族、个人三重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体。

      3.搭建多种载体平台,注重“中国梦”多层面多维度的宣传教育。刘云山同志指出,要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大平台和载体,不断推进“中国梦”教育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引导学生读懂“中国梦”、构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具体实施包括:一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结合学生专业和特点,有意识地渗透“中国梦”教育,引导学生读懂“中国梦”,并找到自己与中国梦的共鸣点,引导学生自觉为实现“中国梦”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二要以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为载体,扎实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如可以通过海报、简报、橱窗等,图文并茂、翔实地解读“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历史文化基础、意义和实现路径;可以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博客、QQ群等媒介开展“中国梦”的学习讨论,建立“中国梦”网上论坛,深化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可以开展诸如“中国梦・青・我的梦”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大胆筑梦,自觉把个人梦、青和“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洪流之中。三要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如三下乡、中国农村变化社会调查、中国环境状况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中国的成就和瓶颈,感悟“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梦,人民梦、是每一个人的梦,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长才干,成为“中国梦”的忠诚践行者。

      [参考文献]

      [1]黄启红.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中国梦教育的三个结合[J].高教论坛,2013(7).

      [2]刘云山.在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

      08.

      [3]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9).

      [4]蒙秋明.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J].贵州社会科学,2013(7).

      [5]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6).

      [6]史为磊.当前中国梦的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