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传播方式精选(九篇)

21世纪考试网 2023年07月24日 17:05:53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传播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健康教育传播方式范文

      关键词 艾滋病 防治 健康教育 健康传播 知行分离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4-0046-04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work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IDS

      LI Dan, JI Ying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10800, China)

      ABSTRACT The glob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 achieved the remarkable progress, but the spread trend of AIDS epidemic has not been reversed. Health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measure for prevention of AIDS in every country. A variety of health education models in prevention of AIDS are promoted and used and the special health education activities to the every kind of AIDS high-risk groups have made certain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 phenomenon of separa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 ha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health education material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target population requirement. 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 has become the key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 for the next step.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ealth education; health communication; separa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

      1 艾滋病现状

      1.1 全球艾滋病流行现状

      2011年1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等[1]机构联合的《2011年全球应对艾滋病行动进展报告》显示:2010年底,全球约有3 400万人携带艾滋病病毒,2010年全世界大约有270万人新感染了艾滋病毒。过去10年间新增感染病例减少了15.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防治形势仍很严峻。

      1.2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2010年底卫生部公布我国艾滋病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截至2010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70 393例,其中患者132 440例,死亡68 315例。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疫情依然呈较低流行态势,但部分地区疫情严重。疫情严重的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省累计报告感染者和患者数占全国报告总数的77.1%。

      第二,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数量继续增加,但新发感染人数保持在较低水平。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四免疫一关怀”政策的坚决贯彻,对艾滋病流行起到了很好的遏制作用,有效的控制了二代传播。

      第三,既往HIV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AIDS发病和死亡人数增加。

      第四,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所占比例继续增高,其中同性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

      第五,感染人群多样化,流行形势复杂化,流行趋势正在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进行传播。

      2 健康教育

      2.1 什么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社会活动。由于目前并无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物,而艾滋病的传播与人们自身行为存在密切关系,健康教育被公认为当前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手段。

      李健,赵黎明[2]的研究提到,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预防工作中对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群三个方面均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说明在预防艾滋病工作中,健康教育对目标人群高危行为的改变起到很好的作用。

      2.2 行为改变的主要理论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的改变,指终止危害健康的行为,实践促进健康的行为,并对已有的健康行为进行强化。通过健康教育的对象水平不同,可以将健康教育行为理论分为应用于个体水平的健康行为理论和应用于人际水平的健康行为理论。艾滋病预防工作经常使用的行为理论模型中,知、信、行模型和健康信念模型针对个体水平,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则是针对人际水平。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 KABP or KAP)的行为改变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确立信念,二是改变态度。这种行为模式在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中最常使用[3],并且已经被大众所接受。知、信、行模式比较直观明了,其隐含的假设是:被传播对象接受健康内容后,就会改变其信念和态度,进而改变其行为。但是模型没有考虑受众的需求或是需要、行为条件以及行为场景等因素。在进行知、信、行理论时通常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现象:即目标人群掌握的知识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情况。

      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是目前用以解释和干预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信息接受者要采取有益健康的行为或放弃某种危害的行为,需要感知某种疾病或行为的危害,以及改变某种行为可能对自身带来的好处与困难以及目标人群自身的行为效能。健康信念模型被广泛适用于艾滋病的预防工作中。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演变而来。社会认知理论的重点是个体信念的建立,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息以及在曾经情景中对背景因素的直觉信息。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theory, SNT)由Barnes[4]于1954年提出,是以个体为基本子系统所组成的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体,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其本质上可以说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此理论重点强调“桥梁人群”在不同社会群体以及同一社会群体之间的作用,我国学者潘绥铭[5]在对女性商业性性工作者(FSW)人群的研究中也提到了相关“桥梁人群”的关键作用。

      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为我们研究艾滋病相关亚人群群体行为提供了依据,并且阐明了艾滋病易感人群高危行为产生的原因。例如,吸毒人群中聚集吸食现象等。为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干预提供了依据,有助于对目标人群高危行为改变的研究,促使艾滋病易感人群改变高危行为。

      2.3 健康传播

      2.3.1 什么是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指通过大众媒介、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传播方式将有用的健康信息送达至社会的每个个体,从而改变他们的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使他们采取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过程,包括疾病预防、治疗、防治等多方面内容。健康传播包括传播者、接受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5个传播要素。在健康传播过程中每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2.3.2 健康传播的特性

      健康传播对健康内容的传播者有特殊的素质要求。由于健康传播所传播的内容是健康知识,所要求的信息传播者应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拥有健康传播职能的机构和人员便是健康传播的主体

      其次健康传播的内容是健康信息。所谓健康信息是指一切有关健康的知识、观念、技术、技能和行为模式,是一种宝贵的卫生资源。目前我国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健康教育对信息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信息接收者、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效果的研究[6]。

      再次健康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可以根据健康传播达到目的层次,将健康传播的效果分为4层: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念认同,形成健康态度,采纳健康行为。

      健康传播具有复合性。健康内容的传播经历了数次乃至数十次的中间环节,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多级传播,多种途径的传播以及多次的反馈,这使得健康传播在达到传播目的的过程中存在多次反馈以及多级的交流,也同时为健康传播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一定难度。

      2.4 健康传播材料的重要作用

      通过健康材料的设计,把枯燥无味的卫生知识生活化,形象化,生动化,主要通过视觉化的方法向目标人群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通过形象的传播使得目标人群了解宣传理念并进行深入的感受和体会。健康传播材料在传播学中扮演着十分的重要角色,也成为宣传卫生知识的最佳途径[7]。云南湄公项目[8]的经验显示,制作艾滋病防治宣教材料时,首先应该通过基线调查确认目标人群的需求,在进行健康材料制作时需摸索制作出适合目标人群的健康传播材料。

      3 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

      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艾滋病的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9]。广泛深入持续地进行全民健康教育是遏制艾滋病在中国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10]。健康教育是连结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健康教育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寻求并建立有效的方法在人群中普及艾滋病知识,增强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并为个人、家庭、社区以及预防HIV/AIDS组织团体等的相互合作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安全行为的发生及增强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理解。

      3.1 女性商业性性工作者人群

      对女性商业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ual workers, FSW)的健康教育目标主要是增进FSW人群对安全套的使用频率,养成良好的就业习惯等。目前对FSW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发放宣传手册或组织观看预防艾滋病相关视频;通过对关键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对FSW人群进行干预、在公路沿线实施安全套营销策略[11]、在宾馆等FSW经常出没的地点摆放安全套等方式进行干预;对FSW中较为活跃并且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进行同伴教育者培训[12]。健康教育的效果与对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次数有关。

      3.2 吸毒人群

      对吸毒人群(drug user, DU)的健康教育目标是减少DU人群对海洛因类药品的依赖,推广美沙酮维持治疗,减少共用针具行为并且希望可以在DU人群中推广安全套的使用等。对DU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分为对戒毒人群进行的干预以及社区中对吸毒人群的健康教育。有研究在吸毒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了吸毒人群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13],取得了不错的干预效果。

      3.3 男男同性恋人群

      针对男男同性恋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的健康教育目标主要是促进MSM 人群改变高危行为,增加过程中安全套的使用频率,减少不安全的发生频率,提高MSM人群艾滋病检测意识。我国于1998年对MSM人群开始进行健康教育[14]。现阶段对MSM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在目标人群经常活动场所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选择人群中的关键人物进行同伴教育。此外随着国际项目进入我国艾滋病干预领域,也为MSM人群的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在中国-默沙东项目[15]资助下,项目地区实行了联合营销干预的模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 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以知识类艾滋病防治内容为主,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健康教育,我国艾滋病高危人群对相关知识类的预防艾滋病内容知晓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再对相同知识类预防艾滋病内容进行健康教育,目标人群在知晓率以及高危行为改变方面的上升空间很小。

      健康教育材料内容的选择均是从专业人员的角度进行选择,并没有根据人群文化素质和人群需求进行筛选,所传播的健康内容以及健康内容的表达方式都过于专业化复杂化。目标人群在接受健康教育时对健康教育材料认同性较低,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导致健康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16]。

      众多研究表明,“知行分离”现象是现阶段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4, 8, 17],并且“知行分离”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健康教育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阻碍。很多艾滋病相关方面的专家已经意识到“知行分离”现象给我国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阻碍,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

      目前有研究提出了干预信息指数(informati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index, IECI)[18]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20]。但是干预信息指数能否大范围的推广到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中,仍有待验证。

      此外我国健康教育仍存在其他问题。例如,贫困地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滞后[16],对高危地区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问题[21],健康教育缺少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应加强社会健康教育等。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网站新闻中心. 2011年全球应对艾滋病行动进展报告[EB/OL]. [2011-11-30]. http: // un. 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 asp?newsID=16740.

      [2] 李健, 赵黎明. 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J]. 口岸卫生控制, 2008, 13(6): 41-42.

      [3] 陈璐. 我国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模式[J]. 职业与健康, 2005, 21(10): 1451-1453.

      [4] Coates TJ. Strategies for modifying sexual behavior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HIV disease[J]. J Consult Clin Psychol, 1990, 58(1): 57-69.

      [5] 黄盈盈, 潘绥铭. 中国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性工作者[J]. 社会学研究, 2003, 17(3): 53~65.

      [6] 曾四清, 黄国超, 邓韶英, 等.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干预效果研究[J]. 华南预防医学, 2007, 33(1): 11-14.

      [7] 林栩栩. 健康教育宣传画的设计[J]. 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10): 966.

      [8] 张北川, 李秀芳, 史同新. 对男性同人群性病艾滋病高危行为的调查及其干预模式探索[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2, 18(1): 22-24.

      [9] Klein E, Ho RJ.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ective HIV vaccine: current approach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Clin Ther, 2000, 22(3): 295-314.

      [10] 吕姿之, 常春. 打破沉默 共同行动: 来自第十三届国际艾滋病大会的声音[J]. 中国健康教育, 2000, 16(9): 551-552, 548.

      [11] 汪武新, 刘学宁, 刘宗干, 等. 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相关原因分析[J].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 8(4): 234-236.

      [12] 徐文严. 性传播疾病诊断与治疗[M].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 168-170.

      [13] 张灵麟, 刘莉, 徐元川, 等. 西昌市社区吸毒人群艾滋病行为干预[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0, 16(4): 1-3.

      [14] 张孔来, 夏冬艳. 艾滋病形势与进展[J]. 生殖医学杂志, 2001, 10(1): 3-5.

      [15] 谭京广, 陈虹, 程锦泉, 等. 男男人群危险行为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11, 11(12): 1469-1470.

      [16] 刘淑贞. 山东省新泰市农村地区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 2001, 17(5): 261-263.

      [17] Coxon AP, Carballo M. Research on AIDS: behavioral perspectives[J]. AIDS, 1989, 3(4): 191-197.

      [18] 陈磊, 刘婷, 徐海港, 等. 针对男性性接触(MSM)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干预的IEC信息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2): 298-300.

      [19] 李丹, , 严峻, 等. 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信息的干预需求指数比较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20): 5329-5331.

      [20] 戴映雪, 陈悦彤, 吕志华, 等. 针对FSW人群艾滋病防治有效的IEC信息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1): 97-99.

第2篇:健康教育传播方式范文

      [关键词] 育龄妇女;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42-01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艾滋病的发生率与传播速度正快速增加,艾滋病渐渐成为对人类的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威胁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艾滋病的传播范围急剧扩大,已迅速从静脉注射吸毒、暗娼等危险人群逐渐向普通人群蔓延[1]。女性艾滋病患者在艾滋病传播中影响严重,随着女性艾滋携带者的增加,母婴传播的几率加大。特别是对于育龄期的妇女,她们正处于生育高峰期,发生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更高,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将严重威胁下一代儿童的健康与成长,因此为减少艾滋病对妇女及其子女的影响,开展快速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迫在眉睫。由于艾滋病的传播与人们自身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健康教育成为公认的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主要手段[2]。本研究通过对2011年6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4918名育龄期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探寻适合育龄期妇女特点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干预方式,以提高育龄妇女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从而降低艾滋病的传播及母婴传播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做健康检查的育龄期妇女4918人作为进行预防育龄妇女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的对象,干预对象年龄在20-45岁,平均年龄34.6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内容设立:接受健康教育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等;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知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关政策。问卷题目类型设为选择题形式,入院接受检查时及教育干预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干预对象均独立完成问卷,前后试卷内容保持一致。

      1.2.2 健康教育干预方法 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发放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宣传资料;面对面由医师对其进行宣传教育;提供电话咨询服务,随时接受受干预者的咨询;举办宣传讲座,鼓励育龄期妇女参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学习。干预后,随即让受干预者填写调查问卷。

      1.3 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进行χ2检验对比数据,P

      2 结 果

      2.1 育龄妇女在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教育前后对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比较 经多种途径的健康教育干预,育龄期妇女在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的了解比干预前均有显著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文化程度育龄妇女在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教育前后对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比较 此次接受教育干预的育龄期妇女涵盖了高中及以下到本科及以上各个教育程度的女性,教育干预后各文化程度的育龄妇女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有明显提高,其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妇女提高最为显著,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引发的一种高危传染病。艾滋病与一般传染病不同,其社会复杂性远远超过普通传染病[3]。据相关文献报道,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育龄妇女约占一半比例,15岁以下儿童约占13.7%。HIV病毒感染并不会对女性的生育造成影响,而HIV可母婴传播,因此15岁以下儿童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径就是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在儿童HIV感染中所占比例达90%以上[4]。随着育龄妇女在艾滋病感染者中的比例快速增加,由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也将急剧增长,这对儿童的生存与成长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将造成严重影响[5]。目前,国内对于健康教育对孕妇艾滋病知识的干预评价研究,仅关注于艾滋病一般防治知识,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并未得到特别关注。因此,通过快速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降低育龄妇女艾滋病的感染率,预防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刻不容缓[6]。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经面对面宣传教育、宣传资料阅读及艾滋病安全教育讲座等多种健康教育干预方式的干预,所有不同文化程度的育龄妇女在教育干预后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提高,尤其是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育龄妇女,因其干预前艾滋病知识了解较少,干预后提高程度最高,这表明,此类健康教育方式适合各种文化水平的育龄妇女,易于接受,可行性高,便于普及。

      参考文献

      [1] 徐媛媛,方利文,王临虹,王前,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对孕妇艾滋病知识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6):518-520.

      [2] 顾研.艾滋病社会心理问题的复杂性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2):88-93.

      [3] 潘杨,邓韶英.珠海市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1,27(4):318-320.

      [4] 中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报告[R].北京,2006:1-6.

第3篇:健康教育传播方式范文

      健康生活方式传播的核心内容,涉及锻炼行为、饮食习惯、休闲娱乐方式、人际互动、心理调节、精神调养等方面[5]。在锻炼行为上,究竟什么样的锻炼行为才算健康的?这就很值得研究。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可以认为持续时间、锻炼强度、锻炼量合理的行为,方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才称得上是健康锻炼行为。有些锻炼强度偏大、锻炼量过大、负荷过重的锻炼行为,非但于健康无益,反而有害!这些锻炼行为怎能列入健康处方,又怎能随意向公众传播?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也颇有讲究。有些人适合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锻炼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易筋经。有些人则适合选择现代群众体育锻炼项目,如慢跑、游泳、羽毛球、交谊舞、健美操。只有选择了适合自身特点的锻炼项目,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锻炼,才是有益于健康的锻炼行为,才值得推介与传播。饮食习惯、休闲娱乐方式、人际互动也是与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维度。在饮食习惯上,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是合理的、值得推介与传播的?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为什么对健康有害?有节制的均衡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何益处?在休闲娱乐方式上,什么样的休闲娱乐方式是有益于身心健康与精神健康的、值得提倡与传播的?整天呆在电脑前上网抑或通宵达旦地在歌舞厅里唱歌、跳舞算是上乘的休闲娱乐方式吗?在人际互动上,以包容的、善意的心态与人交往互动有助于提高社会适应与变革能力吗?以狭隘的、苛刻的心态与人交往互动会有损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吗?什么样的人际互动方式才最值得称道与传播?从传播者的良知、责任与使命的角度而言,为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传播者当优先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与精神健康的、令人愉悦的、有助于提高社会适应与变革能力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选择适宜的媒介,运用恰当的传播方式,向公众推介与传播。就健康生活方式这一主题而言,时下,值得传播者关注与传播的话题至少包括:如何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健康锻炼计划?健康锻炼行为有益于哪些健康学指标的改善?如何将饮食习惯调整到最佳状态?有节制的均衡的饮食习惯符合普通人的生理机理吗?良好的休闲娱乐方式对健康有哪些积极效应?如何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与精神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怎样在人际交往中维护健康的心态?如何在人际互动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与变革能力?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健康理念乃是健康生活方式传播的核心理念。实证研究证实有益于或有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6],都是值得媒介传播与推广的;有悖于或有损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是不值得媒介传播与推广的。在传播过程中,应突显健康理念,引导公众早日确立健康理念。

      2健康生活方式传播的实践价值

      2.1健康学价值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实质上是运用各种媒介向公众传播有价值的健康信息[5]。这无疑有助于增进公众的健康素质水平,使公众知晓维护与促进健康的方式方法,确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科学锻炼,养护身心与精神,切实提高身心健康与精神健康水平。公众掌握的健康知识与技能增多后,必然更懂得珍视与维护健康,更注重健康锻炼习惯的养成,更重视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也会更重视预防疾病,更懂得“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并努力践行。即便染疾,也会尝试着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积极治疗,更有信心与疾病作斗争并最终战胜疾病。公众通过传播媒介掌握的有价值的健康信息增多后,健康意识与健康锻炼观念将普遍增强[7]。为维护并切实促进身心与精神健康,公众平时用作康复保健的时间将增多,这将有益于其健康素质的改善,使得公众去医院诊病与治疗的时间频次明显下降;相应地,花在医疗卫生上的开支将明显减少,这将有助于节约医疗卫生资源,进而显示出可观的健康学与卫生学价值。

      2.2教育学价值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不仅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其传播宗旨是为了教育、引导公众更新健康理念,确立新的健康生活方式[8-9]。健康生活方式有效传播的结果,将使该生活方式被公众欣然接纳,使公众更珍爱身心健康与精神健康,更关注健康知识、技能与行为,更自觉地确立“健康第一”、“科学锻炼”、“合理饮食”等理念,更主动地调节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并努力创设健康的社会环境。健康生活方式传播的成果,依笔者拙见,预计会更多地体现在健康促进的方式方法与策略上。从社会角度而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医院教育将更加注重教育公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教会公众掌握促进身心健康与精神健康的方式方法。从个人角度而言,个人亦将为维护并促进自身健康而选择适合自我的锻炼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合理调节心理与精神压力,使之处于相对完好的状态。

      2.3社会学价值社会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与社会的互动以及人的作为对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上[10-12]。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其着眼点是为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质水平,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健康、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在此过程中,卫生部、教育部等国家行政机关将更关注公众健康,出台多种政策与措施维护并促进公众健康,新闻媒体工作人员亦会不遗余力地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如解说、评论、演播等),体现出国家行政机关与新闻媒体对公众健康的关爱,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公众的健康水平与预期寿命得以提升与延长,更理解健康之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新闻媒体的宣传策划与积极引导,使得各种传播媒介与公众接触更为密切,公众对媒介的选择性、包容度、接纳力增强,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的过程,亦是传播者、受众、媒介密切交流、频繁互动的过程[13-14]。传播者在制定促进健康的策略之前,媒介在制作健康专题节目之前,都会与公众多方互动,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这既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也是一部分人群关爱另一部分人群的社会活动。传播者通过媒介将健康信息、健康生活方式传播给公众,一方面使管理者、服务者更好地融入社会,使媒介报道更贴近公众生活实际,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度,另一方面,成功的策划、有效的传播,亦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增强彼此合作共创健康美好家园的能力,促进社会朝着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2.4经济学价值经济学专家研究证实:健康指数每提高1%,国民经济增长率将提高0.05%[3]。而健康指数赖以生成的主体是人的健康素质。由此可推断,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事实上,健康素质是人的诸种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15],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因而人的健康素质的提升必然有助于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传播健康生活方式,从经济层面而言,并不需要什么额外的投资,只需巧妙地利用好现有的传播资源[16],将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理念传播给公众即可。公众接纳、采用并践行一段时间后,必将改善其健康素质,切实增进其健康水平。而公众的健康水平从整体层面得以明显提升后,必将有益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增长,从而彰显出引人注目的经济学价值。

      3健康生活方式传播的媒介

      当前,传播的媒介日趋多样化。所谓媒介,是指依存于传播、与传播不可分离的一种中介物,即信息传播的渠道[4]。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可供选择的传播渠道亦日趋多样化。

      3.1媒介类别之一:大众传播媒介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媒介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依然对人们的行为选择与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与本研究相关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杂志、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报纸属于印刷媒介,广播、电视则属于电子媒介[4]。它们对健康信息的传播各有其特点。以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为例,分述如下。

      3.1.1印刷媒介杂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文化生活类杂志可通过开设“健康园地”之类的栏目,介绍采用健康生活方式对健康的积极效应,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途径,力求以简洁的语言向公众传播尽可能丰富的健康信息。例如,《家庭保健》[17]《家庭医生》[18]《大众健康》[19]等杂志,对健康知识与技能的传播曾作过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建议这几种杂志每期都能向公众传播有益的健康资讯。体育学术杂志亦可开设“健康科学研究”之类的学术栏目,向体育教育工作者、健康教育工作者等特定的群体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研究的最新成果。报纸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与杂志一样,具有单向传播的特点,但其传播周期比杂志更短。可通过开设“健康茶座”或“健康集锦”之类的专栏,专门介绍健康生活方式的诸多益处,健康生活方式与普通生活方式的区别,并以实例详加解说,或以漫画连载的形式引导读者仔细解读。例如,《健康报》[20]、《健康文摘报》[21]等报纸,经常报道康复保健与疾病诊疗的妙方,吸引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建议此类报纸加大对健康生活方式传播的力度。

      3.1.2电子媒介电视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具有生动形象、画面直观、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且具权威引导性,但受到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目前,各省市电视台都在积极策划,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栏目。鉴于公众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愈来愈大,建议省市电视台开设健康栏目,聘请社会知名人士或健康学专家、教授为客座主持人,围绕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等问题精心制作节目,努力将该栏目“打造”成品牌栏目。已开设健康栏目的电视台,更应优化栏目制作过程,提高栏目播出质量,以期取得更佳的社会效益。眼下,有几家电视台已在健康传播方面做出了表率。例如,北京电视台开设的《健康北京》栏目[22],已在观众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该栏目采用健康大课堂、健康故事等形式,邀请权威专家剖析健康热点问题,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该台还开设了《健康生活》、《健康大智慧》等相关栏目。又如,深圳电视台还专门开辟了体育健康频道[23],全天24小时播出体育与健康类节目。该频道下设体育类栏目与健康休闲类栏目。健康休闲类栏目倡导健康生活理念,设有《健康点点通》、《健康新闻》等板块。广播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即时传播、可随身收听、传播内容不便于听众保存与记忆的特点,也受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对喜欢收听广播节目的人群有较大的影响力。如今,各省市广播电台开设的专业频道愈来愈多,建议增设健康频道,暂不能增设该频道的电台应在节目策划中增设健康栏目,播报健康资讯,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已率先开设健康频道的电台,应创新节目制作内容,力求办成特色频道。例如,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健康之声频道[24],以服务大众身心健康,普及医学科普知识为宗旨,全天24小时播音。目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听众的青睐,被誉为“听众生活中的好帮手”。该频道播出的品牌节目包括《健康宝贝》、《中医百草园》、《专家门诊》、《寻医问药》(上午版、晚间版)等,影响力日渐扩大。又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健康频道[25],在健康传播方面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该频道开设的《心理健康》、《两性健康》、《青春期健康》、《老年健康》等栏目,贴近实际,有利于引导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2媒介类别之二:新媒介新媒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4]。在本研究中,它是指除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外的媒介形态,主要指网络和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4]。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媒介将在未来的信息传播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网络和手机对健康信息与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各有其特点,以下侧重介绍网络传播的实例。目前,健康传播领域比较引人注目的网站当数《大众健康网》[19]与《健康报网》[20]。《大众健康网》为非盈利公益性网站[19],开设有《健康资讯》、《健康时尚》、《健康体检》、《健康综述》、《养生保健》、《饮食营养》、《常见疾病》、《育儿宝典》等栏目,传播与服务内容涵盖与健康生活方式有关的多个方面。《健康报网》除了开设与健康知识相关的栏目外[20],还开设了健康报官方微博与专题讲座视频,堪称该网站的“一大亮点”。网友们在微博中可实现与专家的实时互动,交流健康维护与保养经验,转发有价值的健康言论,或是就健康热点话题进行评论。网络视频节目因画面逼真、生动形象而倍受网友关注。据悉,《光明网》卫生频道也开设了健康视频栏目[26],聘请刘光瑞等养生学专家讲解养生保健知识,传播中医文化,也办得颇有特色。当前,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媒介的发展将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4]。手机的发展亦不例外。未来若干年,手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将主要以手机报、手机电视为依托向公众传播最新的健康资讯。例如,《手机健康报》对健康资讯的传播,即颇受业界关注[27]。

      3.3媒介类别之三:以人为媒在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以人为媒介的亲身传播看似“老套”,实则有着大众传播媒介与新媒介传播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特别是涉及健康与健康生活方式传播的问题[5],以人为媒介的亲身传播更是不可或缺。亲身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可采取咨询与讨论的形式,也可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还可采取现场演示与指导的形式。比如,对如何促进职场人士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的问题,可聘请心理学或卫生学专家亲临现场,采取咨询与讨论的形式,与职场人士深入交流,反复沟通,直至职场人士完全领悟或豁然开朗为止。对如何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问题,可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大学教授从健康科学的学理层面予以剖析,并结合实验研究的案例详加阐明,力争使大学生率先垂范,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对锻炼方法的传授与锻炼行为的指导,则宜采取现场演示与指导的形式。例如,对太极拳套路动作的传授,对八段锦演练功法的传授,对易筋经演练技巧的指导,均须采取口授心传的亲身传播形式。就传播特点而言,与报纸、杂志单向传播的特点不同,以人为媒的亲身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传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可以面对面的交流,实时互动。这也是亲身传播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在传授方法与技术时,双方实时的互动更利于受众学习与掌握。再者,以人为媒的亲身传播必要时也可借助现代传播技术与手段,以期给受众以更深的印象,更易于理解、消化与吸收。比如,传播者在作健康生活方式的专题报告时,可借助幻灯片演示的形式,将专题报告讲解得更精彩,予受众以更鲜明的印象,力求取得更佳的传播效果。综合以上分析,可将健康生活方式传播的媒介,以图1的形式予以概括。

      4结语

第4篇:健康教育传播方式范文

      关键词:母婴同室;健康教育模式;临床价值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母婴同室病房的护理模式,有利于产妇产后的恢复及婴儿健康。广播式健康教育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健康教育模式[1],本文就两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模式在母婴同室病房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产妇10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初产妇67例,经产妇33例。以随机的方式将产妇分为B组与A组,每组各有产妇50例。其中,A组产妇的年龄最小的为21岁,最大的为43岁,平均年龄为(26.1±2.1)岁;B组产妇的年龄最小的为21岁,最大的为40岁,平均年龄为(26.8±2.1)岁。2组产妇在年龄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健康教育方法[2]

      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常见的母乳喂养问题、预防便秘与产后褥疮问题、合理饮食、恶露排出、产妇出院指导以及新生儿出院指导等。

      A组采取广播式健康教育模式,每天分为3个时段广播不同的母婴知识,早时段广播播放产妇产后饮食与卫生相关知识,中时段播放新生儿护理知识与母乳喂养知识,晚时段播放产妇出院指导与新生儿出院指导。

      B组采取传统一对一健康教育模式,即由责任护士轮班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口头宣传,根据产妇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制定不同的宣讲周期。

      1.3评价标准[3]

      在产妇分娩一周后对其进行问卷调查,①对产妇对于护理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满分为十分,得分越高表示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越高。本次研究掌握率=完全掌握+基本掌握;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②主要了解产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分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和未掌握三种类别具体如下:产妇对所有健康知识均有所了解并熟练运用的,评定为完全掌握;产妇对大部分健康知识有所了解并能够基本遵守的,评定为基本掌握;产妇对健康知识全无了解的,评定为未掌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产妇对宣教工作满意程度的对比

      经过健康教育,A组产妇对于此次宣教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P

      2.2 两组产妇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对比

      经过健康教育,A组产妇对知识的掌握明显优于B组产妇,P

      3 讨论

      在母婴同室病房中,由于产妇与新生儿共处一室,较其他病房产妇而言,情绪更容易激动与敏感,所以对于母婴同室病房中的产妇实施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为一对一模式,但由于护理科人力资源有限[4],导致在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不能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讲解,教育过程存在诸多疏漏。母婴同室病房中的产妇及其家属对于产后卫生知识与保健知识、新生儿出院护理知识等均缺乏了解,因此非常需要得到科学的宣传与指导。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护理科人力资源有限,而母婴同室病房往往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导致采用传统的一对一健康教育模式时,大多数具体指导无法得到落实,且由于每位责任护士分担工作较重,难免发生工作粗糙等现象,直接影响产妇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广播式集体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强、教育时间充分、宣教频率高等特点,能使产妇系统地了解有关疾病、提高护理知识水平,也有利于提高护士工作效率[5],优化工作模式,有效地整合人力资源分配。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显著提高产妇的满意度;同时护士在集体健康宣教中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讲解与分娩相关的知识,使产妇在生理、心理等方面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建立护患之间相互信任、融洽的关系,对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表明,对母婴同室病房的健康教育,采用广播式健康教育模式比传统一对一健康教育模式的临床价值更高,有利于提高产妇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和宣教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姚莉萍.健康教育在母婴同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 现代中西药结合杂志, 2002, 11(21): 2184-2185.

      [2]卢洁, 胡家颖. 孕产妇健康宣教的特点和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96-97.

      [3]白希敏.母婴同室病房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J]. 社区医学杂志, 2007, 5(16): 66-67.

第5篇:健康教育传播方式范文

      一、领导重视,组织较为完善

      各医疗卫生单位均有分管领导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并设有职能科室及专(兼)职人员,将健康教育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步推进,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并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确保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亿万农民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

      市“行动”办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及时调整了因人员变动的“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并于年初召开了“行动”领导小组协调会,详细部署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各部门将“行动”工作与自身职责有机结合,推动“行动”工作的如期开展。

      (二)各部门各司其责,各尽其职,促进“行动”任务顺利完成

      1、卫生局2010年实施了“四帮一”工程,即由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及市医院四家单位共同帮扶三个目标卫生院(成吉思汗卫生院、蘑菇气卫生院、卧牛河卫生院)的相关业务工作,其中健康教育工作是重点帮扶内容之一。支援单位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学校、村民家中采取现场培训、观看科普片、面对面宣传及发放宣传资料方式,将卫生防病知识、正确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日常保健知识传播给村民,为增强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身体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

      另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除了面对面向患者及亲属提供多种形式(健康处方、宣传册、宣传板)健康教育服务外,同时将健康教育列入病区常规工作制度,纳入医护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病人及家属从门诊、住院、出院全程享受健康教育的呵护。并利用“卫生三下乡”之机,适时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及面对面宣传,内容涉及重大疾病(艾滋病、结核病、布病、甲流感、地立病等)、生活方式和行为、保健常识等等,同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进一步强化了村民卫生防病意识和能力,培训的内容因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此受到广大村民群众欢迎,并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2、妇联部门为了彰显妇女干部在卫生防病工作中的优势,与疾控中心密切合作,开展了结核病等防治知识培训,为面向村民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提供了技术保障。

      3、农业部门加强了农村沼气清洁能源建设,本年度已在卧牛河镇、哈拉苏镇、成吉思汗镇、大河湾镇、中和镇、向阳办事处安装沼气池1000个,为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做出了贡献。

      4、爱卫部门积极开展农村改厕及灭鼠、灭蟑工作。我市争取农村改厕项目资金97.45万元,已完成1500户的改厕任务。并为全市及乡镇下发鼠药4吨,蟑螂药0.5吨,尤其是在成吉思汗、蘑菇气、卧牛河三个重点乡镇开展了灭蟑行动,为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预防疾病,促进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了政策和环境支持。

      5、文体广电部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优势,增加了卫生防病及保健知识的播出次数,及时传播到老、少、边、穷地区,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健康卫生知识水平。

      6、教育部门通过健康教育课、现场观看光碟、主题班会、宣传栏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从小培养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提高农村青少年的卫生知识水平,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从而使其成为健康教育的生力军。

      按照市健康教育所的安排和部署,全市中小学校、中专学校积极开展了精神卫生宣传活动,活动以“使用网络应有度,科学合理才健康”为主题,各校师生纷纷参与,形式灵活生动,宗旨是及时引导学生不要沉迷于网络当中,要科学、合理运用网络。此项活动在学生中产生良好反响。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加强能力建设是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保证。至目前,疾控中心举办各级(中小学校、托幼园所及医疗机构)各类(手足口病、甲流感、流行性腮腺炎、艾滋病;计划免疫;健康教育;消毒;布病、地方病、病列因报告等)培训班15次,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次。

      四、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一)宣传日活动

      围绕重点疾病开展了“3.24结核病”、 “4.25计划免疫”、“5.15碘缺乏病” 、“9.28狂犬病”、“10.8高血压”、 “11.14糖尿病”、 “12、1艾滋病”宣传日活动。活动于市中心繁华地段举办,以悬挂横幅、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现场累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达3000余份,解答咨询600余人次,出宣传板7块。

      (二)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

      为了防止甲流感疫情在社区爆发,市健教所深入铁东办事处、正阳办事处及沿河社区开展甲流感防控知识、健康素养66条、呼吸道疾病预防及卫生保健等知识讲座及面对面宣传,同时下发了相关卫生防病宣传资料1000份。

      (三)健康面对面乡村行活动

      为了将健康知识、理念及防病技能及时传播到乡村,疾控中心及健教所专业人员深入到成吉思汗镇、卧牛河镇、蘑菇气镇的中小学校、部分村民家中开展了甲流感、艾滋病、碘缺乏病、健康素养66条等面对面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XX份,张贴横幅6条,发放并观看防病光盘3次。此次活动让300余名中小学师生及村民受益,使他们更进一步认识到“预防疾病比治疗更有意义”,并掌握了防病的技能。

      (四)大众媒体传播活动

      我们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优势,在各个卫生宣传日及重点疾病的流行季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形式普及卫生知识和防病知识,及时向社会和公众传播相关信息。尤其是在甲流感防控期间,电视台制作并播出了专家访谈3期、动画片2期;电台播出了专题;扎兰资讯则刊载了相关防控信息;博客发表相关信息30余条。

      (五)传播材料制作情况

      为了广泛地传播卫生防病知识,疾控中心自行制作并发放的各种宣传单、宣传画、宣传手册、折页、光盘等总数达20余万份。

      (六)控烟工作

      根据呼伦贝尔市卫生局文件,市卫生局制定并下发《扎兰屯市卫生系统全面禁烟实施方案》,要求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方案”要求做好控烟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均已制定了严格控烟制度和奖惩制度,并设有禁烟标识,设立了无烟区。通过开展控烟健康教育,人们对吸烟的危害认识也在逐渐提高,并正在努力营造良好的无烟环境,争创无烟医院称号。

      五、存在问题

      一是健康教育经费仍显不足;二是人员少,任务重,多数单位健康教育人员仍为兼职,导致不能全身心投入,个别档案资料欠缺、不规范;三是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控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实质效果不太明显。

第6篇:健康教育传播方式范文

      关键词:融媒体;互联网;卫生健康知识;传播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15个专项行动,第一个就是“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重点工程为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媒与受众互动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迅速到来。传播媒介形式从传统媒体的报纸、电视、网络,到新兴媒体的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直播平台,多种媒介形式实现融合。在融媒体时代,医学健康知识的传播更加快捷,传播效率倍增,更好地满足了大众不同的健康需求。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持续性向大众传递医学科普知识、科学的健康观、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提升了大众的健康综合素养[2]。同时让大众在获得正确科普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对医院的认同感与信任感,从而树立了医院品牌的权威性,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医院持久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北京小汤山医院(北京市健康管理促进中心)作为首批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全国健康管理体验示范基地、北京市健康促进示范基地、昌平区健康科普基地,20年来致力于“小汤山大健康”品牌建设,真正将“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贯彻落地。2017年—2021年北京小汤山医院共组织医务人员发表科普文章4400余篇,举办讲座、义诊、健康教育等相关科普活动660余次,参加拍摄1000余部科普微视频,受邀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中央(北京)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BTV)等科普节目650余次。医院以健康传播为抓手,不断加大医院品牌宣传,为推动首都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做好医院品牌的健康传播,以宣传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医疗护理、综合医疗、预防保健知识为主,充分发挥医院的优势学科,积极组织医院医务人员将临床实践工作与科普写作相结合[3]。鼓励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发现、搜集、挖掘线索,找准科普报道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紧跟大众关注的健康热点,从科普创作的选题、标题的吸引力、内容的故事性等多角度进行创新。通过写作医学科普文章、拍摄医学视频,以自媒体图文、短视频、一对一咨询、电视台(电台)节目、专题讲座、义诊咨询、科普作品比赛等多种形式全方面开展特色医学科普,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的防病治病理念和健康教育防范传播给社会公众,进一步促进了医院业务的推广,加强医院品牌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打造多媒体综合健康科普宣传平台

      1.1利用好医院内部传统科普宣传平台

      利用电子屏、门诊等候区电视及健康教育宣传栏向患者提供健康资讯类知识;在各临床科室开展出院健康处方工作,为出院患者从用药指导、居家康复、照护和自我健康管理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制作系列宣传展板、海报、手册、文化墙、宣传栏,向广大患者传播疾病知识、健康科普知识、防疫知识等。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管理促进中心在健康体检期间,为体检客人免费提供内科、营养、中医、运动等健康讲座和现场咨询,年接待量可达5万人次左右。通过健康风险评估,将筛出的慢性病人员按不同病种分期分批组织健康管理工作,多次为国航飞行员、在京两院院士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真正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为大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1.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不断创新,整合媒体资源,加强与电视、杂志、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合作,同时探索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入驻科普中国科普号、北京号、今日头条、搜狐自媒体等,扩大科普平台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科普作品的传播。充分运用互联网多种平台,推送医学知识、疾病常识、重点卫生健康日、科普视频等内容,让百姓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健康知识;科普专家通过参与网络直播节目,利用评论区互动功能,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通过健康教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系列活动,利用院内宣传栏、电子屏、闭路电视系统等宣传设施常规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广泛开展讲座、义诊、健康教育活动。2017年—2021年累计举办660余次讲座、义诊、健康教育等相关科普活动,发放上万份健康宣教资料,惠及5万余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媒体形式,全方位向大众传播健康理念,打造立体化健康知识宣传新格局。文字、图画、视频相结合。随着网络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医学科普从写文章衍生出图文、视频等其他传播方式。科普图文可以全面、多角度,详细地介绍疾病知识;科普视频则具备知识传播即时化、复杂知识通俗化的特点,更利于人们理解。北京小汤山医院在科普工作中的不断创新,凭借报纸、图书、网络等传播媒介,采用文字、图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传播工作。2017年—2021年发表科普文章共计4400余篇。积极组织专家参加主流媒体节目的访谈、短视频录制。2019年、2021年先后与薄荷医生、泽桥医生等新媒体合作,组织专家参加1000余部医学科普微视频的拍摄,并在百度、搜狗明医、爱奇艺、优酷视频、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广泛传播。2017年—2021年医院专家650余人次受邀请参加CCTV、中央(北京)广播电台、BTV、新华网等节目,与市民直接对话说健康。

      1.3科普内容的创新

      由疾病预防向健康促进转变。“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有助于大众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4]。北京小汤山医院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探索出了一套集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疾病预警、检后追踪监测、慢性疾病及高危人群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于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体检者在健康体检期间可以现场咨询医生有关自身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问题,医生会给予详细的健康指导。根据体检报告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按不同慢性病种进行健康管理和健康干预。康复临床中将医疗康复手段,与作息、饮食、运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健康管理手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小汤山特色的新型康复管理模式。由注重患者向全人群转变。医学科普不仅能够给患者提供疾病知识,更能有助于公众关注自身健康,做好疾病预防。北京小汤山医院通过多种方式,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采取不同的途径,全面传播健康知识。走进社区开展义诊咨询活动,为社区百姓提供中医、内科、康复、营养、运动、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及科普知识。走进军营开展《聚焦健康睡眠拯救失眠的你》宣讲;走进校园开展“预防青少年近视”“脊梁少年,柱力成长”为主题的健康知识讲座;走进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公益活动,指导老人如何自我锻炼。“药+”志愿团队志愿者走进社区老人家中,为用药复杂、腿脚不便、空巢居家患者提供一帮一专属药学服务,把安全用药常识送进社区、送到家庭,从而提高老年人合理用药意识和安全用药常识,2020年,医院“药+”志愿服务荣获、中央文明办等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将运动与疾病防治相结合。由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慢性疾病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运动对于多种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北京小汤山医院充分利用有氧运动中心,开展各种球类运动和健身活动,安排专职运动教练讲解运动常识及损伤防护知识,将运动与医学防治相结合,年均接待量达2万人次左右。组织运动专家编写《偷菜不如偷健康》《微运动———最最简单的塑型健身法》《高效微运动》等科普书籍,教导公众如何通过运动强身健体,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将康复科普作为科普的重要分支。随着我国老年人、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康复产业的发展,存在康复需求的潜在人群数量巨大,北京小汤山医院利用医院多个康复专科特色优势,围绕公众关注的康复热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康复医学知识科普。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中心成立“金拐杖之家———骨关节病康复病友会”和“脑卒中康复病友会”,在平台上交流共享科普知识。线下举办了60余次健康大课堂系列活动,讲座内容涵盖《脑卒中发病的原因》《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指导》《骨关节病康复》等,向住院患者提供健康指导、解答患者关注的问题、进行康复动作的指导。

      2建立一支科普队伍

      北京小汤山医院积极发动全院医务人员加入科普队伍[5],经过多年来对科普人才的持续培养,医院建立了以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北京健康科普专家、昌平区健康素养讲师团专家、阳光长城微博专家、科普达人、科普红人、健康科普志愿服务团等500余人组成的科普专家团队。目前有专兼职科普人员305人,中级职称及以上或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275人。包括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1名、北京健康科普专家8名、北京市科委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11名、昌平区健康素养讲师团专家4名、“阳光长城”微博专家4名、注册志愿者485人。打造一批科普明星科室、明星专家,同时也吸引众多媒体平台来院寻求科普宣传合作。

      3科普传播机制创新

      为切实做好科普宣教管理机制的创新,北京小汤山医院专门成立宣传中心和健康教育部统筹管理。医院制定了《科普宣传工作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宣传奖励办法》,成立健康促进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分工明确,形成了医院内部健康教育网络。培育机制创新。一是经常性地组织广大医务人员参加科普宣传技能的培训,从科普写作的基本认知、技巧和方法、思维方式多方面讲解如何快速高效地完成医学科普文章的编写,助力营造良好的科普发展环境。二是制定科普创作者奖励机制,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这些手段充实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科普人才团队,有利于提升科普文章的质量,创造利于科普推进的有利环境,为科普宣教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鼓励医院职工开通个人科普抖音号、公众号,人人成为健康的传播者、助力者。运动专家开设科普公众号“老牛微运动”,用户数达32000多人,推送1400多篇科普类文章,阅读量累计96万人次。北京卫视《养生堂》录制抖音64期,累计点击7200万人次。药剂科中药师主编的《位妙用养全家》《小本草妙用养全家》《小偏方妙用养全家》多部药学科普图书多次再版,广受欢迎。四是鼓励职工利用个人自媒体(微信群、朋友圈、抖音、视频号等)广泛转发医院官方自媒体的科普文章、媒体节目、科普微视频等,积极参与科普讲座、义诊、志愿服务活动。五是激励医务人员参加互联网+健康大赛等各种比赛,不断挑战自我,提升科普能力。2019年和2020年度,在人民网组织的“互联网+健康中国”科普大赛中,北京小汤山医院两次荣获优秀组织奖。药剂科陈尚岳荣获“科普达人”和“科普红人”奖;中西医结合康复科刁倩荣获“科普红人奖”。六是聚合媒体资源,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策划品牌活动,在科普内容、渠道、技术、参与临床科室等方面不断汇聚力量,由独立传播向联合传播转变,协同传播科普知识,共担科普社会责任。CCTV新闻频道媒体记者来到医院健康管理促进中心,邀请体检部、放射科、超声科、健康评估部等4位科室主任共同参加现场直播节目《科学体检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央视新闻、百度直播、bilibili直播、今日头条等多个频道进行直播,其中快手@新闻联播直播平台观看量突破170万,点赞10.1万。运动康复科主任武亮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健康中国直播节目《健康大家谈———康复不是锻炼那么简单》,11个平台直播,超145万人观看,宣传康复科普知识,广受百姓欢迎。

      4健康普及效果评价

      通过推动健康教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系列活动,借助图书、文章、视频等多种传播媒介形式,多媒体全方位向公众传播正确、科学的防病、治病理念,让科普知识更易懂、易记、易学。引导公众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升大众健康素养,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大众利用掌握的健康预防保健知识,日常做好营养、睡眠、运动和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管理和干预,使更多人少生病。有小病时也能够及早发现,及早就医,有利于早诊断、早治疗,避免重大疾病的发生,保护大众健康的同时,也为国家和个人节约大量的医疗医药资源。

      参考文献

      [1]黄征宇,张梦婷.自媒体时代公立医院开展健康科普实践与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9):861-863.

      [2]姜航.公立医院开展医学科普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1,32(4):538-540.

      [3]林佳滢.KF医院品牌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4]池杨.运用医学科普打造公立医院人文品牌[J].中国医院,2019,23(8):43-44.

第7篇:健康教育传播方式范文

      一、手机媒体的涵义与特征

      手机媒体,是指通过手机终端,进行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媒体内容的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认为,手机正在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③“2012-2013中国手机媒体发展报告”(2013)指出:手机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和传统传播方式的显著特点有三:一是终端就是媒体,媒体就是终端;二是手机媒体更多依赖手机平台运行;三是广义的手机媒体除了是全媒体还是多功能化的个人中枢,成品形式多样且不断创新。④这无不昭示着手机媒体已不再是传统的通讯工具,而逐渐发展成为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内容和形式于一身的新媒体。

      二、手机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认知方面

      认知是指外界信息在人脑中的整合、归纳、储存和使用过程,即人们某一特定的思考事物和感受事物的过程体现。相较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手机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它能克服时空的障碍带给大学生更加丰富、便捷的资讯,这些信息和资源能极大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缩短了收集信息的时间,提高了汇集信息的效率,扩大并加深了大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周围环境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灵空间和精神自由,并逐渐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心理机制。

      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图像化、互动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为大学生展现了一个更加广袤无垠的知识天地,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激发更多的灵感和热情,为自我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手机媒体带来的便捷网络文化,带给了大学生们崭新的生活体验。⑤通过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人们可以跨越时空限制与远隔千里的朋友来次亲密的交谈。

      2、情绪情感方面

      手机媒体满足了人们情感表达的多样化需求,为人性中的本能宣泄提供了释放的渠道,一定程度地避免了情感的异常和迷失。我们知道,现实中的情感表达一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受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沟通工具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的限制。而如今,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手机媒体已经具备大众传播的一些功能,其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而是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大量社交软件依托手机这一移动互联网终端应运而生,不仅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由的情感交流空间和场所,还拓展了人际交往模式。在这种新型的手机媒体交流过程中,大学生个体的积极介入,使得沟通交流得以充分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宣泄情绪情感问题,推动了人际关系的发展。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3、自我意识方面

      在提倡个性化的时代,手机媒体极大地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状态。大学生在网络条件下可以充分张扬个性,强调自我价值,发表个人见解,利用微博,微信随时随地分享对人生的感知感受。这不仅增强了他们处理事件时的主导性和支配性,还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4、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手机网络打破了传统面对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利用手机媒体丰富而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不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更因为其虚拟性、匿名性,使得老师能够以一个虚拟的身份,缓解学生的心理戒备,真正走进其内心,进行一场没有角色隔阂,没有年龄差距的坦诚的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加以解决。综上,可以看出手机媒体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弥补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三、手机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认知方面

      信息的泛滥传播,使得大学生认知混乱。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为广大公众所青睐,但也将网络潜在的弱点扩大化。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满足了大学生在学校与社会间无法体验到的感觉和感知,但长此下去,他们会对真实的现实产生疏远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产生认知混乱。同样,网络上过多的信息也会使大学生们的认知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麻木和迟钝,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学生们更愿意接受浅层次的知识灌输,而放弃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是非常不利的。⑥

      手机媒体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样,为各种冗余、色情、虚假、非法甚至破坏性信息的传播打开了通道,而受者往往是被动接受。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媒体具有方便快捷、隐蔽性强、到达率高等特点,使得传播的信息丰富而庞杂,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赚取蝇头小利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各种虚假信息,使得不少学生上当受骗。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诸如社会认同缺失、抉择依据混乱、行动方向难定等问题就会相继出现,将严重侵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甚至造成心理上的失衡,使得心理问题急剧增加。

      2、情绪情感方面

      对手机的过分沉迷,使得大学生情感淡漠,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手机媒体的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界限,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和各种娱乐软件中不能自拔,逐渐缩小了自己的社交范围,局限了自己的沟通渠道,在某种程度上 会逐渐脱离现实,失去真实的情感。又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虚拟性和交互性,信息交流不对称,信息交流双方无需为信息的真实与否付出代价,这使得人际交往不真实。

      在“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2014)⑦中,对重庆市四所高等院校的719例大学生进行了手机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每天手机上网3小时以上的大学生更依赖于手机,更易感到孤独、空虚、寂寞,可他们在主观认识上却对手机网络使用持乐观态度,并不认为手机能使他们情感淡漠。可见,尽管大学生主观忽视,但手机对他们造成的情绪情感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大学生在手机媒体的运用中始终处于一种“微焦虑”的状态。一是对手机未知的信息持有期待和拒绝的双重焦虑;二是在课堂学习中用手机和不用手机的焦虑;三是手机媒体中通过微博、微信等对自我的展示的焦虑。

      3、道德观念方面

      信息的及时娱乐性,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在手机媒体强大的娱乐功能的驱使下,对新鲜事物适应力强大的大学生首当其冲。每年各大报纸均有报道,一些大学生投机取巧,无视考试纪律,把手机当做考场上营私舞弊的工具,严重威胁诚信道德底线。例如2014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山东青岛8人违规作弊被抓,其中就包括携带手机。

      同时,手机媒体也引起了人们对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争论和思考。一些学生出于娱乐心态,利用手机偷拍他人隐私,在无意识中造成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手机用户有意无意的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甚至泄露商业或国家机密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控的,这些信息一旦传播,信息真假已无从辨别,即使事后辟谣,效果也不大,因为影响已经产生了。

      4、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手机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脱节的现象,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造成了矛盾式倾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手机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中作者指出:手机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远远跟不上手机媒体的发展步伐,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手机媒体的技术和使用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手机媒体的使用上,教育者落后于教育对象。⑧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心理健康教育上。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媒体冲击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考验。

      四、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例如:“本体—载体双赢模式”,即是通过载体目标的实现,来引导学生内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外化个体心理素质,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本体的目标,最终达到本体—载体双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效益。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高校的手机普及率已达85%以上,手机媒体已成为校园内一个几乎覆盖所有师生的传播媒介,手机文化也随之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手机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并成为后者的载体有望成为现实,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为重要阵地。

      1、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文明使用手机

      在以手机媒体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笔者认为高校工作者首先要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加深对媒体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手机媒体,培养学生文明、健康、积极的使用手机媒体的意识。通过相应的传媒价值观教育、理性消费教育、反暴力教育、性和性别教育来获得“批判的自主性”,在心智上能够穿透媒体所建构的迷障,提高对媒体负面效应的免疫力。⑩同时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各色手机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参与文明健康的手机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氛围。

      2、以手机媒体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挖掘丰富的精神资源,利用手机媒体推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手机信息客户端、手机软件、微电影、手机报和微博互动活动等,并充分运用音乐、图片、视频等技术元素,将静态抽象的教育内容变得动态具体。让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加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思考,在主动探索和寻求新的视听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现根据“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研究”(2012)⑾对以手机媒体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如下措施:

      一是开设网络心理课堂。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这一平台,让大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特点和趋势,及时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二是建立班级博客。鼓励学生在博客上发表个人感悟和心得体会,及时反映自己的心理变化情况,心理老师及时疏导;

      三是构建网络心理自助平台。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设立不同主题的公共讨论区,就某一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同学、家长、老师参与探讨,给予学生以心理支持和帮助,并找出解决办法;

      四是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动态的网络监控。大学生喜欢即时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自己的生活轨迹、成长感悟,心理老师、辅导员以及班干部要多留意学生的微博、微信、QQ、飞信,一旦发现学生心理异常现象及时干预尽早解决;

      五是利用手机短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短信的群发,将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大学生;

      六是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软件。根据大学生需求,针对大学生中最普遍的心理问题,寓教于乐,大力开发集科学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

      让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

      3、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为大学生营造绿色和谐的手机网络环境

      适当的监督管理对于自控力较弱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对此学校方面应该成立督查小组,各个班级要主动建立辅导员和全班学生的内部交流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规范化管理,加强网络行为及时有效的监督工作。相应的“绿坝”等过滤软件也应该开发出相应的手机客户端,为大学生 的手机上网生活保驾护航。只有社会与学校的通力合作,才能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网络环境。

      网络时代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手机媒体作为融合了各种媒体内容和形式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对未来的主导作用不可小视。但是,在我们享用其发展成果的同时,切勿被它的优势所蒙蔽,要知道这种崭新的传播手段和形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手机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扬其长避其短,充分挖掘开发它的巨大潜能与价值,真正使其造福于人类,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实践重点支持项目】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3)

      ②CNNIC中国互联网络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2009

      ③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

      ④吴红晓,《2012-2013中国手机媒体发展报告》[J].《传媒》,2013(2)

      ⑤蒋良福、曾庆怀、罗群英,《高校校园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区域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

      ⑥张志刚,《网络发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1(6)

      ⑦赵希,《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4)

      ⑧李俏、张艺兵,《手机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6):81

      ⑨李志国、宋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

      ⑩张学波、纪燕妮,《在校大学生手机媒体信息判断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32

第8篇:健康教育传播方式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 整体护理 传染病 效果评价

      传染病是临床殊的病种,传染病患者护理对于传染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已成为传染病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它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取得的显著效果,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认可。笔者以肠道传染病患者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为例,探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期间住院的肠道传染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4例,女46例,平均年龄30、25岁。肠道传染病判断以常规诊断标准为参考,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

      1.2 研究方法

      以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期间住院的肠道传染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在护理中开展全面的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教育结果,分析比较患者在教育前后的相关知识知晓率以及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作为数据录入软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健康教育前后肠道传染病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前,患者对于肠道传染病的健康保健知识知晓率很低,尤其对于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了解不清。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后,知晓率明显提高.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1>0.05)。详见表1。

      2.2 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评价

      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综合满意率达到80.17%,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质量评价,以百分制为标准,评价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时性、趣味性以及全面性。趣味性得分较低,评分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此次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肠道传染病是“粪一口”传播,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肠道传染病可经苍蝇传播,饭前便后洗手可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在外用餐应选择干净卫生的餐厅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剩余食品、隔餐食品要彻底再加热后食。用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家中常备“泻立停”等应急药物,肠道病菌会随手、食物、饮用水等经口而感染等,与肠道传染病相关的知识。健康教育后的知晓率明显提高,提示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次研究中,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评分较低,相关人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综合使用文字、图画、视频等媒介增强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从而使患者更加容易理解记忆相关知识。

      在传染病防治中,健康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有利于传染病的管理。健康教育在开展中,突出传染病的特点,教育人群以预防为主,做好消毒隔离。鼓励相关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增强病人的法纪观念、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使患者既要学会保护自己,也学会对他人负责。

      第二,有利于病人预防保健意识的增强。相关研究表明,98.21%的患者关心自己的病是否传染,96.80%的患者不了解传播途径,而且大多数病人及亲属不知道消毒隔离方法及隔离时间.又恐惧患了传染病。医院已经转向了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患者及亲属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教育,可以增强病人自我预防和保健的意识,消除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三,有利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健康教育的传播手段和技巧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后护理质量。整体护理中,主管护士应该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第9篇:健康教育传播方式范文

      一、定期出健康教育宣传栏;根据每月疾病高发特点,每两月出版一期宣传栏,全年共出6期,每期都有特色和侧重点,尽量照顾群众阅读习惯,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喷绘,以卡通动漫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增强群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并及时做好相关的宣传活动记录。

      二、播放健康教育宣传片;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卫生院的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卫生院的公共资源,在各宣教室、候诊室等播放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健康四大基石、健康素养66条以及各种疾病治疗和预防知识,播放实行周播放,每月至少播放4种以上宣传内容,全年健康受益人数达4000余人次。

      三、举办健康知识公众咨询;本年度按照宣教计划,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走进街道、单位分别开展禁毒知识、高血压防治、爱耳日、中医药等9期公众咨询健康活动,在完成公共卫生系统目标任务的同时,拓展活动范围、补充宣传内容、丰富互动形式,让每一次咨询活动现场参与人群络绎不绝、反响强烈,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四、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按照年初计划,每月举办一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全年共开展了糖尿病防治、精神卫生、爱国卫生运动、夏季传染病防治、秋冬季传染病防治、结核病等12期健康知识宣传,根据疾病高发的特点,组织医务人员带着宣传材料,走进校园、单位、颐养中心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知识宣传、科普。

      五、资料发放;在公众咨询和知识讲座的活动中,按照活动主题和要求,印制宣传材料针对活动参与群众年龄结构发放宣传材料,全镇共发放宣传材料14种约20000份。

      六、张贴健康标语和悬挂宣传横幅横幅;利用卫生院大屏幕和各卫生室的LED屏播放健康知识。制作知识讲座和公众咨询活动现场横幅,扩大宣传效果。

      七、个性化教育;在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开展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和慢性病人的健康需求,有计划的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全年个性化健康教育受益17800人次。

      八、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并实施健康教育与培训制度,每月25日定为业务学习日,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疾病诊治、预防、治疗能力提升的培训,提前做好计划、通知、人员进行签到、测试,并保存会议记录和相关资料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