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东大】高擎信仰的火炬——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东北大学田鹏颖教授

东北大学新闻网 2024年05月13日

      热爱的能量,究竟有多大?信仰的魅力,究竟有多强?

      它可以让一个人,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几十年如一日,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学术修养,全情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学第一线,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宣部“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

      它可以让一个人,在思想的田野上躬耕不止,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顶级期刊发表400余篇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主持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类课题30余项,作品先后入选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优秀报告、中宣部“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

      它可以让一个人,奋力投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并在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领域结出累累学术硕果……

      点亮信仰的灯火,敲响理论的木铎。

      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东北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所教师、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鹏颖。

      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田鹏颖教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持续奋斗,精勤不懈,在理论界、社会、学校、青年学子中间,在社会更广泛的人群中间,吹响思想的号角,发出理论的强音。他坚信,这是强烈的使命,更是极致的幸福。

      追梦无悔:

      马克思主义理论站到了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我毕生的追求。因为信,所以学;因为信,所以教。作为思政课教员,要让大家对马克思主义听得懂、记得住、信得着、用得上。”

      时光倒转。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批沈阳知青,来到新民市一个普通的农村,给一个少年,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村里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城市知识青年,他们扎根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辛苦但又十分乐观,和村里人打成一片,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新中国农村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这些知青与农民同甘共苦的精神面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深深触动了田鹏颖的内心。他表示,这段经历,或许就是他最早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版。

      一颗真理的种子,在心中悄悄发了芽。小村庄与大城市的眼界碰撞,保守落后与文明进步的思想交锋,困惑懵懂与自觉积极的心态较量,点燃了田鹏颖“走出去”的渴望。

      1981年,田鹏颖考入沈阳师范大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小的时候在农村,无书可读,我们家有四本书,就是《毛泽东选集》四卷本。从第一卷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第四卷的最后一篇文章《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共159篇,每天早晨就在农村家的院子里走来走去,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这让我终身受益。”学习《毛泽东选集》的经历,也是田鹏颖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一个重要契机。

      考入大学后,田鹏颖读了梅林著的《马克思传》,感到马克思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激情有理想、有追求有志向的青年,通过对这本传记的研读和学习,他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并开始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经典爱不释手,边看边做笔记,越读越新、越读越深。

      刻苦学习,顺利留校,田鹏颖被分配到思想政治教研室任教。边讲课边学习,边研究边探索,工作中,他深切体会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道理,因此总有一种“没学够”的感觉,迫切需要更新知识、钻研理论、跟上时代。1988年,他开始攻读哲学硕士学位,专门研究历史唯物主义。

      1991年,获得辽宁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后,田鹏颖进入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调查研究、政策咨询、文字综合,这使田鹏颖提高了从宏观上、政治上把握事物的能力,并深切地感到,面对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办”。

      1996年,他被破格提拔为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成为当时厅里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1998年,凭借较高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业绩,田鹏颖被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派往抚顺钢铁公司任副总经理挂职锻炼。

      2000年,田鹏颖结束挂职,并在同年考取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4年,田鹏颖从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工作岗位,回到沈阳师范大学担任思政课教员。从高校到机关,从机关到企业,从企业到机关,再从机关到高校工作,田鹏颖仿佛回到了原点,路程很远,距离归零,实则是一生至爱的新起点。

      回到大学后,田鹏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理论宣讲等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中,并迅速实现从机关公务员向大学教员的角色转换,着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嫁接”起来,把哲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自己多年在机关和企业积累的实践经验上升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的高度进行反思,创立了社会技术哲学、社会工程哲学。

      自2008年开始,田鹏颖陆续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社会工程——现代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社会工程视域下“社会关系生产”的新形态》《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社会工程形态》三篇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文章。他撰写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技术哲学》《社会工程哲学》等学术专著,提出独到见解,填补学术空白,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良好反响。

      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漫长的学术生涯,田鹏颖似一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常青树,苍翠挺拔。多年来,不管处于哪个岗位、本职工作多忙、身体状况如何,每逢党的重大会议,他都看作是研究、宣传党的理论,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契机。每一次,他都以丝丝入扣、入脑入心的理论阐释,积极著文、参会、宣讲。

      “他讲东西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没有PPT、没有讲稿,一块手表、一杯茶,说讲几个小时就讲几个小时,而且内容深刻、逻辑清晰,听完特别‘解渴’。”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任鹏说。

      “不管多远多近、多冷多热,他接到宣讲任务的时候从未说过不,有时候在农民家里讲,有时候在工厂车间讲、有时候在塑料大棚讲。”东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曹洪滔教授表示。

      有一次坐飞机出差,田鹏颖接到了省里的任务,要阐释辽宁精神。他一上飞机就在清洁袋上打底稿,连着写了4个清洁袋。但是现在看来,对辽宁精神的阐释基本上没离开他的框架。

      把黑土地里的精神挖出来,把党的精神种下去。田鹏颖热爱党的理论宣讲事业,二十余年来,他始终活跃在理论宣讲第一线,足迹遍布东北地区,开展理论宣讲近400场,网络听众和现场听众达500万人。

      “是什么让您毕生求索、沉浸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有人好奇。

      “马克思主义理论站到了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正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最真切的信仰,让我把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当作毕生的追求、一生的选择。”田鹏颖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几十年来,田鹏颖把个人融入时代、将信仰融入生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海洋里劈波斩浪,人生的征帆始终沿着真理的方向,驶向理想的彼岸。

      薪火相传:

      我更适合、也更乐意当一名大学老师,如果能把自己的信仰传递给学生,并点亮他们心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灯火,那绝对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上好这个课不容易,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创造和转化过程。“当大学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明白:自己明白、能讲明白、能让学生明白。”田鹏颖说。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上下真功夫,练就了田鹏颖讲好思政课的看家本领。善于联想、富有启发性,全脱稿讲授,他的课堂生动而透彻,思想的火花时时迸发。

      “我觉得田老师很有范儿,他能用散文诗般的语言表达哲学的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释深奥的理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菁颖同学说。

      “田老师的课,讲起来深刻,听起来轻松,对经典运用自如,解释问题生动、给力。”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铁迪同学说。

      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田鹏颖做了大量的探索。“经典每读一遍都是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文原著,积淀着理论内核,凝结着思想精髓,这些不可逾越的精神高峰,可以拓宽学生生命的宽度,让他们感受到理论独特的魅力。”

      田鹏颖认为,引导学生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是思政课教学的“大道”和“正道”。他创立了“问题导向—经典品读—学理优先—实践育人”的教学模式,不断推进思政课创新发展。

      “通过参加‘经典品读’活动,不仅让我接受理解了更多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潜移默化地让经典所蕴含的精神在头脑中扎下了根。”博士生秦森表示。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选择最精彩片段,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转化为大学生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无悔的价值选择,这种“经典品读”教学模式入选2015年高等教育10大关键词和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自2014年担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以后,田鹏颖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在学院先后构建了基础理论研究、明星教学宣讲、重大政策咨询等团队,竭力为广大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申请项目、做访问学者创造条件,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大规模储备人才。他打造了一支明星教学团队,学院涌现出以“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获得者任鹏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政课教学能手。

      教材和课程,是连接教师和学生最有力的纽带。2023年,由田鹏颖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由他担任主要编写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材,获评国家级教材奖特等奖,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青年学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大项目是锻炼队伍的有效平台。2015年,田鹏颖担任首席专家申报的项目《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纂及当代价值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是当年辽宁省唯一一项社科重大项目,也是东北大学首次获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谈到劳模文化这个选题,田鹏颖颇有一番深入的思考:“马克思是通过劳动这把钥匙叩开了人类社会奥秘的大门,‘劳动’这一重要范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贯通起来、联接起来、统筹起来。当下劳动方式、劳动手段、劳动内容可能变了,但是劳动的本质没变,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特殊地位和特殊角色没有变,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走进劳动者,不敬爱劳动者,不尊重劳动者。”在他看来,东北(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英模辈出,劳模文化中正蕴含着东北全面振兴的精神密码。

      依托该项目,青年教师们写文章、出专著,依托东北全面振兴的宏大时代背景做研究,带学生,纷纷快速地成长起来。东北大学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田鹏颖教授有‘两手’,一个是‘手把手’,指导我们发文章、出专著,支持我们参加学术会议、外出研修培训;另一个是‘手拉手’,组团队、搭平台、建基地、拿项目。我们的视野更广了、本领更强了、底气更足了。”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温惠淇说。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者,要努力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实现人生精彩的梦想。”提携后学,培养梯队,田鹏颖一直不遗余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田鹏颖培养的青年教师和30余名博士,绝大多数都耕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沃土上,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学术骨干和领军人才。他们犹如一颗颗种子,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广袤原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不吃老本,超越自我。多年来在理论的世界里刻苦钻研养成的认知模式,对新思想、新理论的敏锐洞察和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开始研究写作的勤勉,让田鹏颖非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放缓学术科研的节奏,反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新见迭现、新作频出。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田鹏颖的学术视野一直和时代同步。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从灵魂深处受到无与伦比的思想教育、无与伦比的政治鼓舞、无与伦比的理论武装。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必须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聚焦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上,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坚决做到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在东北大学掀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热潮之际,田鹏颖教授第一时间撰写并刊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理论文章,并为师生开展多场学习重要回信精神的理论宣讲。

      “行政职务有退休年限,但我的理想和事业是永无止境的。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继续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用平生所学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继续贡献力量,是我的心愿。”田鹏颖说。

      “作为一名党员,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誓死捍卫马列主义,信仰它,学习它,宣传它,应用它。”1982年,田鹏颖在入党志愿书上,这样写道。把自己的生命与伟大的信仰融为一体,把自己的使命和传播真理合二为一,追求真理、笃行真理,田鹏颖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