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知识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中公网 2023年02月23日 16:45:40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考情分析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在教师资格考试中主要以单选、简答和材料分析的形式进行考查,通常会给一段描述进行反选,或者给出一段材料需要考生能够判断出属于哪一种攻击性行为并掌握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和矫治策略。

      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1.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早期分类中,广泛认可的是把它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行为指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殴打等。

      新的分类是:反应型攻击性行为或主动型攻击性行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主动型攻击行为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2.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则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

      研究发现,攻击性男孩的父母对他们惩罚更多,而且即使他们行为正确也经常受到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幼儿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能抑制非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却不能抑制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2.榜样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使他们将暴力看作是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可以接受的和有效的途径。

      3.强化

      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幼儿成功地运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就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4.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对幼儿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策略

      1.创设良好环境,控制环境和传媒的影响

      由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很多时候与活动场地狭小、玩具过少等因素有关。

      2.改善亲子关系,纠正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法

      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在教育孩子时应尽量避免动不动就打骂的方法,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多听孩子的声音,以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3.提高儿童的自控能力和交往技能,帮助儿童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

      易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大多情绪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儿童的自控能力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4.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移情能力

      只有丰富儿童相关的社会性知识和经验,才能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如果让攻击者更多地了解攻击行为给对方造成的不良后果,觉察和体验到别人的痛苦,就能有效地减少攻击行为。

      5.引导儿童掌握合理的心理宣泄方法

      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要教会儿童对他人和自己没有破坏性的幻想攻击活动等进行合理宣泄的方法。

      6.及时表扬和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

      有些儿童的攻击性表现仅仅是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当成人采取的策略可以是不予理睬。那么儿童知道这种方法并不能达到目的,甚至还会弄巧成拙,就会终止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成人的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当的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四)控制和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1.榜样法:可通过故事儿歌等方式,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可模仿的榜样。

      2.阳性强化法:当幼儿出现良好的行为时,可对幼儿加以奖励,使良好的行为得以增加,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3.消退法: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可暂时的不予理睬,那么该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会逐渐下降。

      4.暂时隔离法:可将幼儿带到一个较为舒适安全的环境暂时隔离,当幼儿平静后进行说理教育。

      三、习题练习

      1.打人、骂人、咬人、踢人属于( )。

      A.攻击性行为 B.多动症 C.习惯性口腔动作 D.暴怒发作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内容。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早期分类中,广泛认可的是把它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行为指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殴打等。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2.小班的强强与明明在建构区里各自玩搭积木的游戏,因为争抢同一块积木而引发了争执,突然,强强用积木砸伤了明明的眼角,强强的行为属于( )。

      A.工具性攻击 B.言语性攻击 C.敌意性攻击 D.反应型攻击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种类的掌握。工具性攻击行为指向于某一物品的获取所做出的抢夺,推搡动作;敌意性攻击是以人为指向目的,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辱骂、殴打,言语性攻击属于敌意性攻击的一种行为;反应型攻击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此题中,强强和明明因争夺玩具而产生了冲突,属于工具性攻击行为,故此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