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电脑版
提示:原网页已由神马搜索转码, 内容由baike.baidu.com提供.
收藏
0
0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民俗
同义词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一般指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主要流行于汨罗江边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除了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5]
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汨罗市申报的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3。[1]2009年9月30日,“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作为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7][9]
中文名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节日时间
农历五月初一至农历五月十五
流行地区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
非遗级别
国家级[4]
非遗类别
民俗[4]
非遗编号
Ⅹ-3[4]
申报地区
湖南省汨罗市[4]
保护单位
汨罗市文化馆[4]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汨罗江端午节习俗,在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记载较多。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舟跨享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唐初魏征纂牛雄写的《隋书•地理志》记载“荆州风俗”时,有着详细的记述:“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
自隋以后,封建帝王为巩固皇权统治,推崇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十分重视端午节的竞渡活动。唐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李隆基颁敕重建汨罗屈子祠,定名汨罗庙,并将屈原纳入朝廷祭祀的历代十六位忠臣之列。唐代宫廷也兴办试炼淋龙舟竞渡,并且开启皇家内廷龙舟竞渡轿签耻的先河。后梁太祖朱温封屈原为昭灵侯,兴起对屈原封爵之风气。
北宋元丰五年朽旬捆台渗战劝只仔,宋神宗赵顼凝企胶封屈原为忠洁侯,元世祖忽必烈封屈原为清烈公。清康熙初年除端午节祭祀屈原外,还有春、秋二祭,其规格与祭孔不相上下,地点在屈原行祠。直到清末,利用端午节进行祭祀和纪念屈原的记载,屡见于史书。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民俗祭礼活动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并流传到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

民俗内容

播报
编辑

祭屈仪式

吃粽子
屈原投江之后,汨罗江边的人们除了驾舟打捞屈原的尸首外,还将正在祭龙用的“竹筒饭”“麦面陀”丢到河里,以防鱼虾吞噬屈原,之后民间出现以角粽代替了竹筒饭。此后,每年端午节汨罗人便向河里丢粽子,以示祭屈原、慰水鬼、镇蛟龙,并向华夏各民族传播,相沿成为各地吃粽子纪念屈原的端午习俗。[3]

节庆习俗

插艾叶菖蒲
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每年端午节这一天,汨罗江两岸人们会打扫庭院,将从野外采来的新鲜艾叶、菖蒲扎成束,悬挂于门窗两旁。人们认为五月气候湿热,容易产生病毒瘟疫,端午节门前挂上艾叶、菖蒲,既可以祛除邪疫,又可以驱赶蚊虫。自古以降,流传于今。[5]
在汨罗当地有“五月五日午,屈原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之说,[10]当地人把菖蒲当成屈原佩带的长剑,比喻有神化的屈原把守门窗,妖魔鬼怪都不敢进屋。[3]
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性味辛湿,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疾功效。”[3]
每年端午节,汨罗每家人都要饮雄黄酒,并将酒洒在房屋四周。小孩不能饮酒,大人们就蘸上雄黄酒在小孩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或在双眉间点上一点,或在两腮边抹上一片,以示避邪镇恶和不生痒子、疥疮。[3]
抢龙水
每逢五月初五天放亮,汨罗江边的人便争着到河里挑一担水回来,称之为“抢龙水”。龙水抢回后,一家老小都要用它洗脸梳头或洗澡沐浴,意味着洗尽一身的病痛。汨罗江边一带的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是五龙集会的日子,再加之屈原投江的点化,使得汨罗江的水成了龙水,而龙水有灵性,可保家庭平安、无灾难,人们便相沿成习,年复一年地抢龙水。[3]
挂香囊
汨罗当地有“端午香,无灾殃”之说。香囊是用五色碎布做成粽子桃子金锁、小猴、青蛙等形状的小袋,内藏大米、香料、大蒜、艾叶等。端午节一早,大人便把前一天晚上做好的香囊挂在小孩或孕妇胸前,以示避灾。至十五日又将香袋扔掉,表示“扔灾”。[3]
插桅子花
每年端午,江畔的年轻姑娘不擦雄黄、不挂香袋,而是采摘栀子花插在头上、放在室内。栀子花端午时节正值花开,特别香。姑娘们插在头上,以示去头屑、防虱子,也使头发青丝柔软,还让人漂亮美丽。传说此俗源于屈原的女儿女媭娘娘,爱戴栀子花。[3]
抹露珠
端午节这天清晨,江畔年轻的姑娘们清早起来,迎着初露的晨曦,走到田坎或江边,用事先准备好的手帕放在青草上,吸上晶莹剔透的露珠,蒙在头上擦头发。俗传端午露珠为龙珠,可去头风、青发丝,也是源于女媭娘娘的爱好。[3]
踏露水
端午节时,住在江边的农夫清早起来都要赤脚去踏露水。据说踏露水可以去风湿、防疾病、除脚气,下水田不感染病毒,蚂蜡不叮脚。其实这是人们对屈原九年间常常披着晨曦、踩着露水到泽畔行吟的一种怀念。[3]
歇端午
“牛歇谷雨马歇社,人不歇端午被人骂。”这是汨罗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一句俗语,可见汨罗人对端午的重视程度。意思是讲,牛逢谷雨主人不用牛,必须让它休息一天,马逢社日也必须休息。人逢端午则不管工作多忙,都要休息一天,参加纪念屈原的活动。[3]
采百草
端午节前后的傍晚时分,每家前去采集车前草水灯芯金银花葛藤菖蒲法夏等各种药材,称之为采百草。当地人们普遍认为,此季节的百草被屈原点化了,抹了龙水后药性好,可以治百病,药到病除。[3]
唱老戏
端午唱老戏,是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初汨罗人在端午节要祭龙,而祭龙中就有歌之舞之,以娱龙神。随着龙舟竞渡的兴起,江边的人们便弱化了娱龙的成分,取而代之的是下午跳巫舞、唱楚歌。[3]
回娘家
旧时的妇女,地位是较低下的,不能随意回娘家。端午节,便让出嫁女们找到团聚的机会。汨罗江一带一般是初四前,妇女们穿上平日垫箱的舍不得穿的花衣裳,小孩则穿上新做的衣服或布鞋,携着丈夫,带上准备的粽子、盐蛋、蒲扇等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姑舅。传说此俗源于女媭娘娘。[3]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汨罗江畔人民的重大发明,每年人们用龙舟竞渡的形式为屈原招魂,并慢慢形成了劳动人民一项具有文化内涵的竞渡运动。汨罗江畔龙舟竞渡主要有偷神木、雕龙头、关头、亮舟、下水、赞龙舟、回赞、朝庙、竞渡等习俗。
偷神木:汨罗人造龙舟,船底那根主木一定要偷。因为偷来的木叫神木,造舟则划得快。
雕龙头:雕龙头要选一根优质樟木,首先由两名成年未婚男子用手抬起高过人头,意思是高人一等后,才放在指定的两条木马上,然后龙舟首司请来的雕匠沐浴焚香,向天朝拜。
关头:龙舟制作成功后,用桐油擦好,再用晒油覆盖,画好龙鳞,安上龙头和用竹片制成羽毛状的涂上彩色油漆的凤尾,旌旗、锣鼓、挠子、长招则安放在舟上,准备妥当后举行龙舟制作竣工的关头仪式。关头时要举行祭祀仪式,仪式严肃且隆重,女性一律回避。陈设的器物包括:香案、香米、贡果、花红布、斧头、墨斗、雄鸡等,由掌墨师跪拜,并吟唱赞词、咒语,赞后,木匠收包封和一斗米,关头仪式结束。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之关头仪式
亮舟:龙舟关头之后的当天晚上要举行亮舟(龙舟竣工仪式)。亮舟陈设物品是香案、茶盘、大米、菜油(俗称青油)、灯盏、灯芯等物。
下水:龙舟下水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一进行,时间选在辰时之内。下水前,路途所有障碍物头一天就被清除,并告知附近的人次日要记得回避。
赞龙舟:去朝庙途中,沿河各家各户都放鞭炮、系红绸。上红时,鞭炮一响,在河中间的龙舟,要快速冲到河边抢红。双方对面作揖,由东转向西,由西转向东,互换位置,互相递交香盘,称之为“把钟”。“把钟”之后,赐红者开始赞龙舟。赞后使将红绸系在龙头上。
回赞:龙舟上红后,挠手也要回赞。回赞之后,龙舟起鼓在河中划一个圆圈,表示回敬,随后挥桨而回。
朝庙: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日,龙舟下水,都要划到“屈子祠”敬奉屈大夫英灵。因屈子祠俗称屈原庙,故又称“朝庙”。朝庙,在当地有两层含义:一是祭屈,二是祭龙。[3]

文化特征

播报
编辑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作为传统端午文化的原生地,和龙舟竞渡运动的发祥地,具有悠久的历史,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文化的多样性,它的影响深远,既体现了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端午节的共同特征,更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个性特征。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集中反映了招民族英魂、励士民壮志、祈社会统一、求国家振兴的强烈愿望,以及忧国忧民、团结求索、奋勇争先、乐观向上的伟大民族精神。[2]
神秘感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具有强烈的神秘感。从偷神木、雕龙头、朝庙、祭屈到赛龙舟关头,处处充满着不准女人近身和偷看、要在子夜偷大树、要净身三步一跪九步一拜、要杀雄鸡宰肥猪念咒语、要吟唱焚烧祭文等等神秘的习俗,显示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2]
奇特性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具有奇特的习俗。除龙舟竞渡、祭龙祭屈、吃粽插艾有许多奇特的仪式外,抢龙水、插栀子花、抹露珠、踏露水、歇端阳、采百草、唱老戏等习俗都是汨罗江畔久有的习俗,烙上了地域文化的特色。[2]
专一性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所有的习俗只献给屈原一个人。龙舟竞渡是为屈原招魂,吃粽子是纪念屈原,抛粽子是防止鱼虾蛟龙吃屈原尸首,插艾叶挂菖蒲意喻屈原再生,插栀子花、抹露水、踏露水意为怀念屈原及女媭等,这些习俗都反映了屈原的深远影响,体现了两千多年来汨罗人民对屈原的深厚感情。[2]
参与性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具有浓烈的节日氛围和狂热的参与性。每年端午节的汨罗江边的人们挤满,江中锣鼓喧天,岸上喊声震地,每个人都沉浸在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的狂热之中。狂热的参与,成了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里人们的主旋律。[2]

传承保护

播报
编辑

传承价值

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具有作为久远的节日,是上古时期吴越水乡人民农耕文明的产物。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具有的演变、传承和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一位诗魂、国魂和民族之魂的膜拜,见证着楚文化走向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过程。[5]

传承状况

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的推进、外来文化的渗入等,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传统文化的濒危原因主要表现有纯自然的破坏、乡村社会的萎缩、传统文化的失落、外来文化的侵蚀、端午文化的宣传不够、缺少有效保护与传承的机制等。[3]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文化内涵日益衰减,需要抢救和保护。[4]

保护措施

20世纪80年代,汨罗市人民政府在《民间集成》的基础上,采取座谈、走访农户、实地调研等形式,通过记笔记、拍照、录音、录像等各种手段,多次对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相关文字资料、照片、实物、音视频数据。同时,对相关习俗进行了认定、记录、建档,摸清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历史沿革、民风民俗、文化变迁、地理分布等状况。[7]
2007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普及龙舟运动弘扬龙舟文化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政策层面科学规划端午习俗的普及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湖南省文旅厅、汨罗市先后编制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保护规划》,将保存、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把屈原、端午、龙舟文化传承保护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全域旅游规划、乡村振兴等各层面发展计划、政策和方案,通过规划的实施,推进端午习俗的传承发展。[7]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汨罗市文化馆获得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4]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保护主体为汨罗市人民政府[5]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的传承基地为屈原纪念馆汨罗市九子龙屈原龙舟有限公司湖南省屈之源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屈子祠中学、城关小学。[7]
岳阳市以及汨罗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评审委员会、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传承研究院、屈原文化研究中心等专门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帮助把关“项目评审”“线索筛选”“材料收集”等环节,针对不同问题精准施策,提高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传承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7]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项目保护单位汨罗市文化馆评估合格。[12]

社会影响

播报
编辑
主要活动
2005年,汨罗连续成功举办了15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北京奥运火种传递、海峡两岸中华龙舟邀请赛、湖南省首届群众性龙舟赛、“我们的节日·端午”全国文明村镇文艺展演、汨罗江国际龙舟拉力赛。[7]
2016年,汨罗举行端午节“我们的节日.端午”第十二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暨中华龙舟大赛汨罗江民间龙舟赛。[11]
2017年4月,汨罗市人民政府与湖南省演艺集团合作,建立了“端午文化传承演艺基地”。[7]
2017年8月,汨罗龙舟代表队应邀参加俄罗斯圣彼得堡夏季中国文化节。[7]
2019年,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龙舟大赛及中国屈原协会第十八届年会。[7]
2020年,举办“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节”。[7]
荣誉表彰
2017年12月9日,汨罗被授予“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称号。[7]
衍生作品
汨罗市人民政府组织编辑出版《自古流传在汨罗》《端午节日精神》《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屈原传说》《汨罗江畔屈子祠》等书籍,反映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与屈原文化相关的保护成果。[7]
文化类纪录片《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通过纪录的手法,从午月、江韵、江神三个篇章出发,深度挖掘汨罗江畔端午民俗风情,内容涉及到端午的传说、饮食、习俗活动、居所布置等细节,描述了端午期间汨罗的盛景,展现了一套汨罗独有的端午民俗体系、一种汨罗人和端午节情深紧密的联结。[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