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答案2023.12.22

天津中公教育网 2023年12月22日 09:06:50

      相关推荐: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2023.12.22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性格的特征。性格的特征包括态度、意志、情绪和理智特征。

      选项A,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品质是个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自制力、勇敢、沉着或相反的盲目性、依赖性、软弱、冲动都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对人们性格的意志特征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因为人的性格的意志特征高度受人的价值观、信念和理想的影响。

      选项B,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们在各种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如感知倾向、思维倾向和想象特征等方面的不同,认知上的被动感知型与主动观察型,思维倾向上的细节注意型和概括型,想象倾向上的主动想象引导型和幻想型等,都是典型的性格的认知特征的差异。

      选项C,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指影响人的活动的情绪倾向性。主要表现在情绪反应的强弱、快慢、波动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以及主体对于个人情绪的控制能力等方面。

      选项D,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与对社会、集体、他人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第二,与对劳动和劳动产品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第三,与对自已的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现实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对现实的态度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性格的态度特征的多样性。与对现实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多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因此人们常把品德看成个性或性格中的核心品质。

      题干中,“热爱班集体”“学习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的表述体现的是性格的态度特征,故本题选择D选项。

      2.【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关于遗忘的理论。干扰说: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即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有两种,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干扰理论还提出了著名的系列位置效应,即强调首因和近因理论。题干说只记得开头和结尾,属于系列位置效应的体现。故A选项符合题意。

      B选项,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消退会因为缺少强化而逐渐减弱。

      C选项,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即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D选项,提取失败理论强调没有适当的线索而导致的遗忘。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A。

      3.【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选项A,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选项B,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选项C,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选项D,干扰选项。

      题干中,小明由“锅铲刮锅底”的听觉引起“很冷”的感觉,是一种联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4.【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得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选项A,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选项B,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选项C,逆时对比为干扰项。

      选项D,继时对比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题干中先吃糖后吃橘子为两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特别酸的感受性的变化,所以是继时对比。故本题选D。

      5.【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题干中描述的是学生同时在听、看、做笔记三件事,是注意分配的表现。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范围,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如一目十行。

      B选项,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D选项,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如学生有意识的把语文课上的注意力转移在数学课上。

      ABD 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答案选择C。

      6.【答案】ABC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选项A,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地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选项B,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它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但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选项C,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其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这个阶段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是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选项D,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7.【答案】ABE。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中学生情绪情感。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有:

      (1)情出有因

      任何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必须由一定的原因引起。无缘无故的喜、怒、哀、乐,莫名其妙的悲伤、恐惧,就不是情绪健康的表现。

      (2)表现恰当

      一定的刺激会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反应和刺激应该相互吻合,假如失去亲人还哈哈大笑,或者受到挫折反而高兴,受到尊敬反而愤怒、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3)反应适度

      情绪表现的持续时间和强烈程度都应适当,不能无休无止地没完没了、也不能过分强烈或过于冷漠。刺激强度越大,情绪反应就越强烈;反之、情绪反应也就越弱。如果微弱的刺激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4)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也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一般来说,情绪反应开始时比较强烈。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逐渐减弱。如果反应时强时弱,变化莫测,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5)心情愉快

      以愉快的心境为主,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如果一个人经常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心情郁闷,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能自我控制

      健康的情绪是受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情绪健康的人应是情绪的主人,可把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也可把激情转化为冷静。

      综上,故选ABE。

      8.【答案】√。中公教育解析:小学儿童对不同道德范畴所表现出的道德情感有差异,即道德情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表现是义务感最强烈,荣誉感次之,良心和爱国主义再次之,幸福体验最差。故本题正确。

      9.【答案】√。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情感的分类。高级的社会性的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其中,理智感是指: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题干“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许久的难题”属于智力活动,故本题说法正确。

      10.【参考答案】

      (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与持久性。

      (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与情感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而情感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体现。

      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情绪和情感是两种彼此难以分离的心理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THE END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中公教育”的文章,版权均属中公教育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常见问题人工客服>我要咨询

      关注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天津官方微信号(tjoffcn)

实时掌握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