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不戴口罩的元宵节”,方显公民责任

央视网 2013年02月24日 16:20

      相关新闻:

      雾霾天气悄然改变中国燃放烟花爆竹千年习俗

      打灯笼 猜灯谜 吃元宵……不放炮也能闹元宵

      过完元宵节,蛇年春节也就算是画上了句号。不过可惜,北京是个雾霾天,能见度只有1公里左右。环保部门预计将出现重度污染,为此也呼吁市民尽量不要燃放烟花爆竹。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看花灯、放烟花,似乎是元宵节的保留“剧目”。在张灯结彩的喜庆之中,乱落如雨的纷纷焰火,多了一份诗意、些许欢腾。如果说古人的娱乐载体单调,非烟花无以烘托气氛和渲染欢愉,那么在今天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燃放烟花爆竹就真该仔细思量了。究其因,一旦燃放烟花,势必加重空气污染。

      古人说得好,“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做事有个好开头不难,能够坚持到最后并不容易,简言之要善始善终。目前看来,今年北京居民在烟花爆竹问题上做到了善始。根据此前媒体公布的数据看,截至除夕当天,整个北京市共销26万余箱烟花爆竹,比去年的41万箱下降了37%。从除夕零时至24时,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情34起,受伤19人,同比分别下降29%和34%。按照万人火情率和万人伤情率进行统计,今年北京市火情、伤情均处于良好等级。

      烟花爆竹燃放少了,效果可谓立竿见影,除了火情、伤情减少,空气也大为好转——除夕PM2.5没有出现“爆表”,有人形容这是“一个不戴口罩的春节”。而去年除夕夜,由于扩散条件不利,此起彼伏的烟花爆竹让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急转直下,比如车公庄地区,PM2.5的小时浓度峰值一度达到1593微克/立方米,是前一晚6时浓度数值(20微克/立方米)的近80倍。两厢对照,今年北京市除夕夜的宁静,来之不易。

      一时的效果容易,一世的效果难。善始,更要善终。除夕夜应尽量少放、不放烟花爆竹,初五也应该做到,元宵夜同样有必要做到。不少人的心态是,元宵夜是春节的尾声,此时不放何时放?这种思维要不得!如果纵情燃放,恐将前功尽弃,使连日来经营的局面毁于一旦,本来元宵节当天就是雾霾天,再不加节制地燃放,无疑使脆弱的北京空气质量雪上加霜,每个人都是空气污染的受害者。

      前不久,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又逢春节,大家少放或禁放烟花,每个人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环境保护事业才能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持续向前。” 诚哉斯言!既然同呼吸,就要同担责。遏制空气污染,每个人的责任有大有小,不放烟花并不难做到。从现实情况看,不只是北京,其他地方少燃放烟花爆竹,也收效显著。比如,今年在广州市禁放区内没发生一宗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重大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公安消防部门接报因非法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火灾警情,较去年春节同期猛降66.7%。

      不放、少放烟花更应该成为凝聚共识的制度设计。元宵节当天,即便北京空气良好,而非雾霾天,也不是燃放烟花的理由;元宵节当天,不独北京市应该少放或不放,其他省市区也应该少放和不放,毕竟空气污染是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从目前看,不放、少放烟花,还只是政府部门的倡议,主要靠媒体的呼吁和公民的自觉,这显然不够,恐行之不远。

      频见的雾霾天气,公民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严密的制度约束,正在悄然改变国人燃放烟花爆竹的千年习俗。年味少了烟花味,这个春节不寂寞;元宵节少了烟花助兴,公民责任更蔚然、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