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笔试练习题(一)

中公网 2023年06月12日 09:53:02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最符合孔子关于教育对象主张的是( )。

      A.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B.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C.仕而优则学 D.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选项A,“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指只有上等聪明和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以改变的。

      选项B,“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民众可以命令他们,但不可以放任之流。

      选项C,“仕而优则学”强调做官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学问。

      选项D,“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指只要有人自愿拿着十条干肉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他的。

      结合题干,选项A,强调的是人的天性会影响学习的效果,选项B,强调的是要用约束民众,不能放任自流,选项C,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选项D,体现的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的是关于教育对象的主张。故本题选D。

      2.《大学》它提出大学的终极目标是( )。

      A.明明德 B.止于至善 C.化民成俗 D.明人伦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大学》的重要思想。

      选项AB,《大学》强调“大学之道也,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即恢复和发扬人先天的善性,以达到修己的目的。《大学》的第二个目标是“亲民”,即推行德治与仁政,即推己及人,使民众去使民众去其“旧染之污”,臻于善的境界。《大学》所要求的最高目标是“止于至善”,亦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选项C,“化民成俗”是《学记》中的思想,强调教育要教化民众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俗。

      选项D,“明人伦”是孟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明白人伦道理。

      综上所述,大学的终极目标是在于“止于至善”,故本题选B。

      3.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的四个步骤是实验观察、创作发表、阅读思考和( )。

      A.行动实践 B.批评研讨 C.更新改进 D.指导提高

      3.【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的识记。

      选项B,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归纳出活教育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现和批评研讨。

      选项ACD属于干扰选项,故本题选择B。

      4.教师在上课时选择年龄较大或者是优秀的学生作为“导生”,再由“导生”到“学生”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

      A.道尔顿制 B.设计教学法 C.贝尔-兰卡斯特制 D.特朗普制

      4.【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学组织形式。

      选项A,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

      选项B,设计教学法:又叫单元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和能力。

      选项C,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

      选项D,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 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题干中,通过先教一部分“导生”,再由“导生”到“学生”的组织形式属于贝尔-兰卡斯特制的体现,故本题选C。

      5.通过教育可以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这表明教育具有( )。

      A.经济功能 B.文化功能 C.政治功能 D.科技功能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选项A,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知识。

      选项B,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选项C,教育的政治功能体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选项D,教育的科技功能体现在:(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综上所述,题干强调通过教育可以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属于教育的政治功能,故选C。

      6.( )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A.义务教育 B.教育制度 C.教育目的 D.教育评价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选项A,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选项B,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选项C,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其教育目的的制定都会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生产力的性质。(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求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根据。(三)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选项D为干扰项。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的确定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故选C。

      7.有助于教育普及的学制是( )。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 D.多轨学制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方现代学制的特点。

      选项A,双轨学制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选项B,单轨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单轨制的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选项C,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选项D为干扰项。

      综上所述,单轨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全面的素质,故选B。

      8.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借鉴的蓝本是( )。

      A.日本学制 B.美国学制 C.德国学制 D.苏联学制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壬戌学制。

      选项A,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主要学习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选项B,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选项C为干扰选项。

      选项D,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综上所述,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借鉴的蓝本是美国学制,故选B。

      9.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

      A.促进者 B.研究者 C.建设者 D.开发者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课改的教师观。

      选项A,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体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选项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选项C,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提高参与课程建设的能力,还要锻炼并形成开发新课程的能力和课程评价的能力。

      选项D,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综上所述,题干描述教师观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故选A。

      10.概念教学是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说、边思考,使抽象概念逐步成为学生内部言语的过程,为防止学生出现概括不全面的情况,教师应向学生呈现( )。

      A.规则 B.变式 C.正例 D.反例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概念教学的方式。

      A选项,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

      B选项,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

      C选项,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正例能防止学生出现概括不足。

      D选项,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反例能防止出现过度概括。

      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C选项。

      11.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学生 B.教师 C.家长 D.校长

      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良好师生关系的决定因素。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故选B。

      12.课程计划的中心是( )。

      A.课时分配 B.设置教学科目 C.安排教学顺序 D.做出学年编制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计划的构成。

      选项A,课时分配包括各学科的总时数,每一门学科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周学时等。

      选项B,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各门学科既有自己的独立系统,又有彼此必要的相互联系。

      选项C,学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规定的年限,各门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法的要求,确定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

      选项D,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综上所述,课程计划的中心是教学科目的设置,故选B。

      13.( )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A.课程组织 B.课程编排 C.课程评价 D.课程实施

      1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课程实施的含义。

      选项A,课程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开发等方面,它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的效果。

      选项B,课程编排,合理的课程编排是保证教学进程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关键,指明了教学活动出现的时间和教学内容。

      选项C,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选项D,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根据题干表述,符合课程实施的定义,故选D。

      14.因自己的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情感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14.【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分类。

      选项A,认知内驱力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选项C,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选项D,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结合题干,为赢得相应地位需要所产生的的是自我提高内驱力,故本题选D。

      15.教学设计的环节主要包括( )。

      A.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媒体-选择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

      B.设置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

      C.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

      D.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及任务分析

      15.【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选项A,教学设计有三个基本环节:(1)教学目标的确定,分析学生起点能力和教学内容以及制定行为目标;(2)教学要素的分析和组织,包括分析和选择教学策略和媒体;(3)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即包括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媒体选择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评价。

      选项BCD为干扰项。

      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项。

      16.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

      A.关注学生、关注生存、关注情景 B.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关注学生

      C.关注情景、关注学生、关注生存 D.关注能力、关注经验、关注学习

      1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师成长的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福勒和布朗提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

      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结合相关知识,这三个阶段依次是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故本题选B项。

      17.学生学习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材料中主要观点、次要观点以及各观点之间的关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精细加工策略 B.计划策略 C.调节策略 D.组织策略

      17.【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学策略的类型。

      选项A,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

      选项B,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在进行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预计认知结果、选择认知策略并评估其有效性。

      选项C,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选项D,组织策略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结合题干,写出材料中主次要观点及各观点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整合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属于组织策略之间,故本题选D。

      18.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经圆满完成,这句话蕴含的是( )。

      A.负强化 B.替代强化 C.内在强化 D.外在强化

      18.【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强化理论。

      选项A,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选项B,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选项C,内在强化:指一个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受到来自个体本身的奖励的刺激。

      选项D,外在强化:指由于来自个体以外的奖励的刺激,使一个行为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

      题干中,“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各种外在奖励”属于外部奖励的刺激,属于外在强化,故本题选D。

      19.“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其中“能力”是指( )。

      A.实战能力 B.创新能力

      C.理性思维能力 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9.【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式教育的观点。

      选项B,创新能力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选项C,“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旨在使学生的天赋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具体指发展人的思维、想象和记忆能力,即理性思维能力,而不是用于获得大量的知识。

      选项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迁移性的一种职业核心技能。

      结合题干,“形式教育”强调要发展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故本题选C。

      20.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的教育的发展。

      选项A,1782年的美国弗蒙特州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选项B,英国最早实行双轨制。

      选项C,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这是世界上独立的师范教育的开始。

      选项D,德意志普鲁士从1713年起接连发布多项教育法令,规定了义务教育等具体要求和措施,这是世界上最早颁布的义务教育法。

      综上所述,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