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常备 | 管综逻辑题(7.21)

中公网 2021年07月21日 13:48:38

      日常生活中的“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作为管理类联考中的考点,不仅会在逻辑中出现,还会出现在写作中。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只要善于发现,也存在很多的“偷换概念”,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理解这一知识点。

      一、内涵

      偷换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比如:冬装大甩卖,买一送一。此处就出现了广告中对于偷换概念的使用,买“一”与赠“一”中的“一”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指的是一件冬装,而后者指的可能是一双袜子,一件衬衣等。

      二、日常生活中的“偷换概念”

      【例1】

      小王妈妈:如果你这次期末考试能都考及格,我就给你买苹果。

      最终经过努力,小王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每门考试都及格了。他妈妈为了奖励他,就去市场上给他买了两斤苹果。

      小王气愤地说:妈妈,你怎么骗人呢?

      【中公解析】在小王和妈妈的对话之中,妈妈所说的考试及格后会买苹果,指的是可以吃的一种水果,而小王所理解的“苹果”,则是电子产品的一个品牌。最终才会出现小王很气愤地认为他妈妈骗了他。

      【例2】

      老师问学生:你是怎样认识李鸿章的?

      学生:老师,我根本不认识李鸿章啊。

      【中公解析】在老师提问中的“认识”一词,表达的是“评价”或“理解”。提问的意思是说,应当怎样来评价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而在学生回答中的“认识”一词,指的是“亲眼见到”或“亲自交往过”。回答的意思是说,我从来没有亲眼见到李鸿章,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例3】

      妈妈:你太懒了,放假在家什么都不干。

      孩子:怎么可能,中国人是勤劳的,我是中国人,怎么可能懒呢。

      【中公解析】在上述孩子的回答中,第一个“中国人”是区分于韩国人,美国人等的一个集合、整体的概念,而第二个“中国人”则是一个个体的概念,在这里孩子显然是把两个“中国人”的概念混为一谈了。

      【例4】

      一个电影院里正在放电影,观众席上有几个人高声说话,旁边的一位观众劝他们说:“请你们不要讲话,好吗?”其中一个小伙子说:“嘿嘿,你现在不是也在讲话吗?”

      【中公解析】在公共场所看电影时大声说话,是一种违反起码的社会公德的行为。对这种行为提出批评是完全正确的。小伙子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指责批评者“也在讲话”,这就把看电影时的“大声讲话”同一般的“开口对人讲话”混为一谈。

      【例5】

      一位乘客对公共汽车的售票员说:“你们这是什么车?不停稳就开门,不等人上完就关门?”售票员理直气壮地说:“你没看见车头挂的‘快车’牌吗?”

      【中公解析】快车是由于比慢车停车次数少(有些站不停),因而速度相对快的公共汽车。这位售票员为了给自己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作辩护,故意把“快车”曲解为“不停稳就开门,不等人上完就关门”的车。

      以上就是中公管理人整理的“干货常备|考研管综逻辑题”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对正在备考2022考研的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考研知识,欢迎关注中公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