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规律考题汇总

中公网 2023年02月22日 16:41:14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在教授重要的定律、定理公式和结论等,应用粗体字,使它特别醒目,这符合感知规律中的( )。

      A.差异律 B.强度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1.【答案】A。解析:感知规律包括差异律、强度律、活动律、组合律。差异律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强度律是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如实物、模象、言语等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学生清晰感知的效果。活动律是活动对象较之静止对象更容易感知的效果。组合律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整体而为人所清晰感知的效果。题干中描述教师用粗体字使定律、公式等特别醒目,是运用了感知规律中的差异律。故本题答案为A。

      2.在理化生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变化的过程、结构、性能,这符合感知规律中的(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2.【答案】C。解析: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教师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教学,在变化中呈现对象,使知识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题干所述符合感知规律中的活动律。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也越能影响学生的感知效果,越有利于学生的感知。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的整体。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用间隔和停顿。

      3.地理老师讲中国行政区域时,把各省的图形做成可取出、可放进的模型,这符合感知规律中的(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知规律。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来了解客观事物,能获得生动、具体、直接的知识,能增强人们的理解效果。而且只有在获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感知规律主要包括强度律、差异律、对比律、活动律、组合律。

      选项A,强度律是指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一般人对雷鸣电闪是容易感知的,因为它的感知强度很高,而对于昆虫的活动,如对蚂蚁行走的声音就难以觉察。

      选项B,差异律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点红就很容易被感知。但是在白幕上印白字,则几乎无法辨认。

      选项C,活动律是指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感知。根据活动律,教师在直观教学方面,为了讲明事物发展的过程,必须利用活动的挂图或演示图,有时最好用活动模型。

      选项D,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在实际观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式相同或颜色一致的形式组合起来进行观察,从而找出各自的特点。

      题干中地理老师讲中国行政区域时,把各省的图形做成可取出、可放进的模型利用了活动律,故本题选C。

      4.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活动律 B.差异律 C.强度律 D.组合律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感知规律的种类。

      选项A,活动律是指活动的对象较静止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就是说,在固定的背景上活动的物体容易引起知觉。

      选项B,差异律是指对象和背景的对比差异大的容易被感知,又称为对比律。

      选项C,强度律指的是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选项D,组合律是指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容易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题干当中,教师必要的走动和手势都是让自身处在活动状态,有利于学生感知,符合活动律的定义,故本题选择选项A。

      5. 教师在教学中讲到重点时用彩色粉笔圈出,用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符合感知规律中的____差异____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