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乡村究竟有多美?纪录片《千万工程》展现山乡蝶变

中国纪录片网 2024年01月26日 14:52

      浙江乡村究竟有多美?是局部美还是全域美?是自然生态美还是农民生活美、农村发展美?相比于传统文字极尽努力的描述,以及图片的静态呈现,镜头语言则能胜千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天然优势。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立项、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卫视创制的重点系列纪录片《千万工程》近日播出。从重温江南水乡韵味、感受中国乡村美学、认识新发展理念、体悟伟大擘画指引非凡实践等多个维度看,这都是一部值得关注和细细品读的精品力作。

      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03年6月,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以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

      ——以纪录片语言呈现浙江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美丽乡村是浙江的一张“金名片”,有很多数据可以体现: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省域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从业人员33.4万人;截至2022年底,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领跑全国省区,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十年呈缩小态势;省域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总收入2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

      以纪录片独特的视觉语言呈现浙江万千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直观呈现“千万工程”带来的山乡巨变,最具说服力、感染力。即便单纯从江南韵味、中国乡村的美学视角看,这部纪录片也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带来视觉享受。

      《又见江南》《万物生长》《心安吾乡》——与各集典雅取题相衬,视觉享受始终贯穿于纪录片全部。跟着镜头,读者能俯瞰浙江乡村生态环境与整体面貌之美,感受当地乡村生态宜居、人居和谐的美好图景。

      湖州鲁家村、宁波滕头村、金华新光村、嘉兴青莲寺村……从浙北翠竹茂林、山清水净,到浙中田园小城、宜业宜居,再到浙东古镇悠悠、文化绵延,创作团队调研拍摄浙江11个地市近100个乡村,以大量乡村故事润物无声地呈现深刻变化:美丽乡村从“盆景”到“风景”,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以人文视角细腻呈现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

      纪录片《千万工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个人事业稳定后,因为自然生发的爱好,宁波市鄞州区芦浦村的水产养殖户卢建君组建了一支大提琴乐团——“大友友”乐团,队员平均年龄53岁。他们是公司财务、幼儿园老师、退休工人、养殖户、厨师、口腔科医生等,其在工作岗位与在集结排练大提琴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

      “开始的时候我不喜欢他去拉琴,慢慢的他拉得挺好的,我就支持了”“我是食堂里面工作的,一边炒菜一边在想曲子,我觉得比颠勺还有成就感”“我叫陈帅平,今年67周岁了,6年前陪外甥女学大提琴”……对着镜头,农民诙谐而不违和的讲述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中感受到文化艺术之于农民、之于乡村的深刻力量,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的丰富内涵,也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一部乡村调查纪实作品,描述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人文气息透过屏幕自然散发。从一个村到一个省,以小故事刻画浙江农村华丽转身的壮丽图景,鲜活生动、有可读性,甚至能作为浙江乡村“深度游”的导航攻略。

      乡村是一个有机体,生态、产业、文化、治理等元素交织、互相作用,这也决定了解读“千万工程”需要有多重视角,要对村、对人、对事有足够的敏感与洞察,要具备足够高的人文素养。从这点来说,纪录片《千万工程》执导团队的选择,可谓精妙之举:该团队长于人文纪录片,曾有深度参与执导、撰稿《西湖》《美美乡村》《钱江源》等精品纪录片的丰富经验,势必能为解读“千万工程”这项政务工程带来崭新的视角与质感。

      ——以深刻逻辑呈现绿色发展理念指引浙江乡村嬗变。

      呈现浙江乡村之美,更剖析浙江乡村为什么能这么美。关于这个话题,有人认为浙江经济发达,又处在江南水乡,农村建得漂亮是理所应当,推进“千万工程”也是顺水推舟。但事实并非如此,变化更非自然而然。透过这部纪录片,观众更能理解为什么“千万工程”被浙江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被专家学者誉为“在浙江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让列车换道变轨的那个扳手,转动了乡村振兴的车轮”。

      该纪录片记录了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青莲寺村村民陆建明转行的故事。他曾是村里第一养猪大户,赚了不少钱,但也因为造成环境污染付出代价,甚至一度要与女儿分离。回到当时的情境,在抓紧赚钱与承受污染之间,农民个人选择并不轻松。由此,在省域范围全面推进“千万工程”,其过程自然也并非坦途。

      它还讲述了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村民“降低围墙、拆除心墙”的曲折故事。镇村干部一趟趟跑、苦口婆心、自家带头,最终成就了村里家家户户围墙都降到一米二、村内公共景观与美丽庭院融为一体、村民办起共享菜园和共享庭院的乡村佳话。建墙容易拆墙难,推动老百姓观念发生这样的转变,背后有党员干部发挥关键作用。

      小故事折射大道理。纪录片《千万工程》透过以这类小切口故事串起,能让观众深刻懂得“千万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并不容易,更能理解这是一项前瞻性、突破性、基础性工程,它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启动点、破题口,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更让“两山”理念在发展实践中深入人心。

      以20年的历史跨度、国家战略的高度,完整、厚重而又不失鲜活地呈现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施政力作。沿着这样的逻辑进路,观众也能更加深入理解“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能切身体会“两山”理念的科学性、生命力与历史价值,也能感悟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方法。由此人们相信,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浙江乡村的今天就是中国乡村的明天,人们能在“浙”里看见美丽中国。

      ——以思想高度刻画一项为民工程、伟大擘画。

      纪录片《千万工程》采访了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教授、天津大学冯骥才教授等多领域知名人士,深刻分析“千万工程”之于中国乡村建设、全球减贫事业的深刻意涵,及其背后折射的价值取向。

      从回应当时浙江农民群众迫切需求、开启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大行动,到焕发乡村振兴万物生长、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下扎实基础,再到成为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抓手——该纪录片以宏阔视野解读“千万工程”,灵动而深刻地展现出人民领袖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以及以非凡魄力开辟新路的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

      当前浙江进一步深化实施“千万工程”,这项工作经验也走向全国,成为各地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纪录片《千万工程》完整呈现浙江乡村20年发展非凡实践,将给全国多地带来启发与思考。另一方面,“千万工程”对浙江乡村的深刻塑造仍在进行时,其蕴含的思想力量与实践伟力仍在不断呈现,这也决定了《千万工程》纪录片仍然在路上、仍需沉浸式记录。

      热词:

编辑:田洪玲